地位不高的小士族“琅琊孙氏”如何先后毁灭了西晋和东晋?
熟悉中国古代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国两晋是士族门阀主导社会的时代。到了两晋时期,士族门阀几乎完全垄断了选官权,不仅“上品无寒门”,连地位较低的小士族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士族——琅琊孙氏却先后毁灭了西晋和东晋。

大约在汉末三国时期,琅琊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出现了一个小士族——琅琊孙氏。因为是地位不高的小士族并且没出什么人才,所以琅琊孙氏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没有什么表现。然而在西晋时期,琅琊孙氏的成员孙秀抱上了司马氏的一条大腿——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异母弟弟,司马炎的叔叔,在西晋建立后被封为赵王。史书没有记载小士族出身的孙秀是怎么和司马伦混到一块的,只知道司马伦对孙秀是言听计从,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说司马伦就是个“木偶”,孙秀才是真正的操纵者。

元康九年(299年),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因为皇后贾南风的陷害而被废,引起满朝不满。太子司马遹的旧部便劝说当时领右军将军的司马伦及孙秀,发动政变除掉贾南风,迎司马遹复太子位。孙秀答应了太子旧部的请求,但之后觉得司马遹是个聪慧之人,较难控制。

于是孙秀建议司马伦先挑唆贾南风杀了司马遹,然后再以为司马遹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司马伦果然采纳了孙秀的建议,先引导贾南风杀了司马遹,后发动政变杀了贾南风以及大批他不喜欢的重臣。司马遹和贾南风死后,司马伦又除掉了淮南王司马允,控制晋朝实权。

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在孙秀的支持下废了晋惠帝,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立刻起兵讨伐司马伦,“八王之乱”升级为全国范围的内战。孙秀在“八王之乱”从中央内斗升级为全国内战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断送了西晋的希望。

司马伦失败的时候,孙秀也被杀死并灭了三族。西晋灭亡之后,琅琊孙氏的剩余成员南迁到了东晋。东晋末年,琅琊孙氏出身的孙恩(一说是孙秀的后代)利用五斗米道起兵造反,史称“孙恩、卢循起义”。凭借海岛地理和东晋的无能,孙恩、卢循起义足足坚持了十二年。

孙恩、卢循起义重创了东晋朝廷,最重要的影响是东晋最精锐的北府军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的过程中彻底脱离了朝廷控制,直接导致刘裕崛起。刘裕在孙恩、卢循起义之后积累了充足的政治资本,东晋朝廷再无力制约,为刘裕取代东晋并建立刘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