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首上和首下装甲哪种更强?

谈到当今全球各种2代和3代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一个经常提到的防护指标就是某种坦克的首上装甲的防穿和防破能力是多少毫米;而另外一种主战坦克的首下防护能力又是多少毫米。这里面提到了2个坦克和装甲车辆上的专用词汇,就是“首上”和“首下”。这两个词又是专门指代坦克上的具体哪个位置?虽然现代坦克都是全身钢铁制造而且披挂上大量附加装甲的陆地突击主力。但不要被坦克的外观忽悠了,认为坦克从任何角度都是皮糙肉厚。实际上当代最先进的坦克,也和数千年前拿着盾牌的盾牌兵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盾牌兵手里拿的盾牌都追求正面向敌,有较强的防御刀枪弓箭来袭的能力,而如果来袭武器是从盾牌兵的侧面、头顶甚至是身后来袭,那么盾牌兵除了身上简单的皮甲外,几乎就没有什么防护了。

而当代所有的坦克,其实也都是把最强的装甲防护面正面向敌。主战坦克不论采用如何复杂的装甲构成和挂载什么附加装甲,都要求炮塔的正面起码对穿甲弹有至少450毫米的防穿能力;对破甲弹头有至少800毫米以上的防破能力,在此基础上指标越高越好。而几乎所有主战坦克的侧面、顶面和背面,防护能力和炮塔的正面都没法比。一般要求能防住轻型火箭筒的破甲弹头就已经达标。有些主战坦克的侧后,甚至连40火箭筒都防不住。比如过去吹得神乎其神的美军M1主战坦克,在战场上屡次被游击队的火箭筒击穿了侧后面而被迫报废。因此坦克把大部分防御力量都集中在正面了。一战后,坦克的正面又可以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可以旋转的炮塔正面;第二则是不可以随意旋转,但是可以前后运动,

同时通过两侧履带的转速差来调节车头指向,即下半部车体的车头部分。坦克作为一种水平突击车辆,正常情况下遇到的最大武器打击面,就是炮塔正面和车头正面。而由于炮塔位置比较高,平时在对手看来最显眼也最好瞄准,因此可以认为炮塔正面被对手武器命中的概率最高。造成坦克炮塔正面的装甲防护指标也是全车最高的。除了炮塔,车头正面也有很高的被弹概率。目前用来打击坦克的各种火炮,包括坦克炮的射击精度越来越高,当对方发射长杆穿甲弹的情况下,会有意瞄准防护水平不如炮塔正面的车头部分。海湾战争以来,很多被穿甲弹贯穿后击毁的坦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统计,大部分穿甲体是从车头正面钻入的。因此坦克正面的车头专业也叫作车首。首上,是指车头倾斜装甲斜向上的部分;首下,则是车头倾斜装甲斜向下的部分。各国所有的坦克的车身前装甲,都可分为首上和首下装甲两部分。在实际设计中,又可以分为:1,首上装甲和首下装甲的正面投影各占一半;2,首上装甲占大部分投影。

3,首下装甲占大部分投影,3种设计模式。苏式坦克以前两种为主;西式坦克多以第三种为主。两种设计各有利弊。以首上装甲迎弹为主的设计,车头朝前上方的防护力度比较强。车头整体重量比较轻,而且可以在首上装甲上再堆砌附加装甲。而西方的首下装甲为主的坦克,可以把首下装甲做的比较厚甚至是双层。对手一般不愿意过多瞄准车体下部,因为容易把穿甲弹打到坦克前面的地面上。但是首下前装甲的缺点是车头重量大增,而且驾驶舱前上方的顶装甲特别薄弱。哪怕这里被火箭弹或者手雷命中,也能把驾驶员震个七荤八素。因此如何选择,基本看各国坦克设计师的设计习惯和传统,谈不上哪种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