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知道自己痛苦但是依旧苦恼?《自我边界》读书分享

书名:自我边界
作者:George Dieter
译者:李菲
类别:心理学
《自我边界》是由一位澳大利亚的作者George Dieter所撰写的。《自我边界》 这本书的原本书名叫《I power: the freedom to be me》意思是 《自我的力量:成为自己的自由》。
这本书的本意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力量,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从心灵上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何与人沟通,从这四大点上去诉说的。通过十四章的讲述,先从自我认知开始,慢慢的开始剖析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朋友之间,家庭之间,以及爱人之间。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烦恼都是自己创造而出的,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拥有改变他人的力量。其中的原理其实和半罐水响叮当一样,稍稍有些学识的人最容易站在一种上位者的心态去看待他人所做的事,想去帮助对方,认为只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才是正确无误的。
我曾经过这样的时期,自以为是的时期。而后,一位朋友点醒了我,他说:“你想要去帮助她的话,你要先认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帮助到她。” 这句话困扰了我一段时间,虽然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但不知道就算承认自己的无能,又如何能够帮助到对方?
“当我们有着涉及行为的意图和期望时,都会变得非常敏感。我们总是根据我们做出行为事的感觉或期待,去想象其他人的想法和感觉究竟如何。然而,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行为意图。” 《自我边界》(P10)
其实就像书中这段话,在与人交际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分的自我评判,并且认定自己的判断是绝对的真理,这时就会非常危险。每个人都有可能与你的想法不同,因为正常人都是拥有独立思考的个体。而要先意识到自己无法帮助对方,是首先需要意识到,对方也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的人。基于这一点后,你才能够真正的从自己所谓的上帝视角中走出来。认知到对方对他们的问题的所有权,尊重到他们自主探索,甚至是犯错的权利。
而你也是他们做出他们自己最终决定的一个良好建议的提议者而已,这样就不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这样在亲密关系中才能做到中庸的开始,分清楚自我以及他人的边界。
当我们将不管自己的问题或是他人的问题视作自己一部分时,这都是灾难的开始。当每次他人提及这个问题时,你便会开始紧张,开始疑神疑鬼,认为对方在找你的不是。当他人否定你的解决方案时,你又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为此受到了质疑。以至于问题解决后你也不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当你把自己与问题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的时候,人就会容易变得情绪化,而情绪与理智的判断是不可同时存在的。情绪上涨,理智必然会随之下降,这时候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人与人边界的交汇,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思想,所言所做和感受。不幸的是,他人的价值观等往往跟我们希望的都不一样。”《自我边界》(P105)
很多人认为,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最容易受到伤害就是由对方给自身引起的情绪。其实这样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对他人的行为的判断都是基于我们身的经历以及经验去判断的,实质上是我们自己想要去产生这样的情绪。再者,就是我们对无法掌控或者失去掌控的事物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期望落空,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们与他人聊天的时候,我们会想去听到自己认为正确的回答,而遇见其他的意见时,会下意识的首先为自己辩护。因为在与他人交际时,实际上我们是在与他们的防御机制沟通。但是反过来说欣赏他人的独特之处,会让你明白为什么你一开始会被对方吸引。
“虽然他人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力的强弱却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 《自我边界》(P15)
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都是很难处理的,而更多的人是采取凭感觉去处理,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时常会忘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四维空间的三维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可以一眼看穿的透明剪纸画人物。你认为你自己很容易懂,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而一起良好关系的建立的基础就是要将沟通的渠道保持通畅,保证没有障碍来干涉。不然就会造成误解与矛盾。在面对熟悉的人时,问题往往会被复杂化,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可能的动机或是理由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对熟悉的人我们常常也会模糊双方的边界,造成侵犯,更容易将他人的问题纳入自己的怀中。
“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纪伯伦 《自我边界》(P159)
在恋人之间我们一开始会被对方身上的各类气质,为人等各类元素所吸引,甚至说认为对方是真命天子,完美无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双方的共性或者元素肯定会发生改变,就可能无法保持同步。这种失调会让情侣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之前相互吸引的特质,包括不同的特质都可能会变成争吵的源头。这样不在像一起那样“契合”的心态,会让双方都产生不被重视,不被满足的挫败感。
或者说,热恋时对“契合”的想象,也都是我们将自己的幻想,期待注入到双方的思想中去满足自己的期待。在一段长期关系中,一定要在问题变得太复杂之前,问问自己“这到底是谁的问题。” 越是想要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在面对问题和矛盾时越要理性的去解决问题,过于的好胜,以及习惯性的谦让 只会加速这段关系的终结。
“只有自己能够处理自己所经历的伤痛。”《自我边界》(P192)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原因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的需要去改变的,而很多的家庭只看到了他们投射在孩子上自己的幻想。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需要给到一个安全,温暖和稳定的环境去成长,否则孩子则会过早的产生过多的压力荷尔蒙,会造成孩子性格的偏激,或是内向,或是暴躁。而随着年龄成长如果保护过度则会造成,往后孩子在独自面对真实社会时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
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动的做多次的挑战,对于父母来说,通常的难题是如何去控制与孩子边界,使其逐渐的独立。对于父母来说第一步就是要逐渐的尊重孩子的边界。在需要一起制定双方的边界时,要知道,你设定的边界是包含了尊重孩子的边界,权益,隐私,决定权等。一定要小心不要扩大自己父母的义务,不然就是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要记住我们首先是自己才是其他角色。
“孩子应该比父母更清楚什么对他们最好,毕竟,这也是你试图培养的文化涵养的一个方面。当你开始认为“我的孩子可以自由成长,能够自由决定自己的心意。”时,那作为父母,欢迎你们再次拥抱这真实的世界。” 《自我边界》(P195)
《自我边界》这本书有十五多万字的书其中令人思考的点还有很多,如果是对于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的书籍等人可能会有一些难懂。这篇文章是我在看完此书后所感受理解后的总结分享,如果觉得有些有趣的点建议还是翻看原书比较好。十分感谢你能够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