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许知远:喧嚣与失语

2014年07.22北京(新冠疫情之前)
《一家书店的可能性》
作者:许知远
当今时代这种表演的方式,我们应该去抵触,高光时刻都给人看,那么那些暗淡的时刻呢,思考超越自身狭隘观念,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我只推敲我的想法,我不推销我的想法。”
用这句话的精髓推敲自己。《没有个性的人》,个人对待历史洪流的无力感,城市在扩充,人心却没有,《嘉莉姐妹》,每个城市都在我们意料之外。而中国这个传统才刚刚开始……这是值得期待的。历史上不多的几次技术革命,让我们传统信念一夜间轰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我们都是信息时代的孤儿。窒息与可能性相交错。
寻找自己的安全毛毯,书籍📚——抵御外界的一种方式。我来自一个充满人与书的地方,犹太人难民诗人这样讲。那么书店就是巨大的安全毛毯库。
印度恒河落日时刻的一家书店,书店是沉默的,缺席的声音是我们最稀缺的一种声音。我们听不到边缘的声音,有没有可能通过这些书籍构建一个原本听不到的声音房子🏠就像是一个废园,这个园子里充满了我们一直被强调却从未被真正理解的耻辱,充满了残破。但这些声音每一个都如此充满魅力,不断地重新涌现出来。
如果一个国家像是失去了灵魂一样往前跑。社会丢失的是什么?八年前,一人去芜湖旅行寻找陈独秀的故事,一代代知识分子一直在读那些固定的儒家经典,这些新的知识不比我们今天面对互联网更新奇,依靠这个媒介,形成一股新的时代洪流。
过去的五百年,我们的是世界是由古登堡主宰的,古登堡是印刷在纸面上,一条线性的,不断延伸的一个模式,而现在阅读变成一个立体式的,有文字,影像,互动,和内心的感受一起,彼此构成一个新的空间。此刻,我们还不知道如何适应这个空间,这个空间现在是如此地混乱,这种混乱带给我们兴奋,也让我们焦虑不安,但是在一两代之后,我们会适应这种新的混乱的节奏,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被遗忘,高度的死亡;过去像未来一样对我们非常崭新,同时未来仍然是敞开的,有双重的探索,在此刻中国的大地发生。
而一家书店,一个知识的生产者和储藏者,它可能在一个巨大的知识重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设想是如此的振奋人心。
平行的坐标,历史的类比也是一种逃避。偶然间翻到的维也纳的一本书,克里姆特画家,画作中的女人如此打动我们的,不是她伊甸园式的魅力,而是一个男人在面对可以满足的女人欲望时的无力感,20世纪初的维也纳,酝酿着无数的潜藏的骚动不安。
中国现在很有秩序,标准也是单一的,尽管我们用个性的方式呈现出自己,但却都是相同的。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安放在何处呢?我们的文艺表达是多么单薄狭隘啊!强烈的道德追求到底是什么啊!道德精神的匮乏,才造成了我一次次的失语。我们的生活可以更➕等等形容词。自我说服的功利主义系统,但有一些力量等待着被唤醒,让生活达到真正的平衡。
话语场,排斥,道德标准的丧失,我们最终想追求某种标准,与此刻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乔伊斯《尤利西斯》,语言的更新,找到某种传统,同时用新的声音来碰撞。
我们阅读世界。我们越来越走出去,中国内在的封闭性却也在增强。自我束缚同时焦灼于自己为什么被束缚?重构社会的意义系统。
现代社会,机械化是我们思维的重要模式。吃了大量的炸薯条,似乎满足了你的饥饿感。
沉默,留白,暧昧,漂移不定。也只能留给自己,这是最本质的表达。
一场让某一个人陷入了沉默,这都是重要的事情。一个好的社会,是建立在一个有内心生活的谁会,我从来不相信,没有内心生活的个体永远不可能创造出一个他们值得生活的谁会。不管他们多么懂那些表面的原则。
每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挂在了身体外面,因为你没有自己的内在空间,所以你不断地被各种涌来的信息的灰尘也好,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侵蚀,然后不断地让你陷入各种不安,问问你自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空间吗?
这个空间是沉默的,是镇静的,是有自身标准的,是自得其乐的。
每个人的一生,经历那么多事,读了那么多书等等。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成为一个自足的个体?
(作者说自己是反讽,结尾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每一场正式的交谈,都让我坐立不安。更何况日常的,非正式的呢?有那么多应该去发现,值得被发现。(编者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