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诗歌去远方 读《江城》有感
2022年和朋友共读的第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酣畅淋漓,相见恨晚,四百多页的篇幅丝毫不冗长,翻译也流畅自然,读完有种追了一部良心电视剧的感觉,结束时很不舍,之后一定也会不时翻看。
选书时在《寻路中国》和《江城》中反复斟酌,个人觉得一本书里囊括的地域越广,叙事框架越大,也就越流于表面,相对肤浅,所以还是定了这本,毕竟一座城和一个国相比,应该具体细致很多。
很庆幸这个选择,不过依然要鸡蛋里挑骨头地说,《江城》这个中文标题还是大了。英文版的river town确实更贴切: town 更贴近规模不大的小镇, 城市化水平不高,人和人之间朴素又相对亲密的联系感。而"城"字却让人自动联想了发达,富裕,现代化等语境,略显不妥。
书里的每一章都有很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比如爱国歌曲比赛时英文系永远倒数,因为没有英文的红色歌曲; 两个外国人的日常运动被学生升华记录为"奥林匹克精神"; 在跑步比赛中强烈的胜负欲让他拿到了第一名,同时让部分中国人感到羞耻,这令何伟又喜又忧又悔; 见到他的人总会提起明星大山,作者看来不过是中文说得好长着蓝眼睛而已,因此而出名有些滑稽; 还有学生们为自己取的各式英文名等等。
随着何伟中文水平提高,除了写作和授课几乎不再使用英语的语言身份,通过取中文名或改变中文名(梅尔康猪饲料 -> 梅致远文化人)塑造出的社会身份,经过两年的涪陵生活逐渐陌生化的文化身份(比如父亲来访时与村民聊天提到的地主问题)。虽然始终无法完全变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却在潜移默化中接近当地人的生活,寻找并享受着周遭发生的一切。
作者的他者视角和反思也为我解开了很多困惑: 对于鸦片战争之类话题的尴尬无所适从,是因为作为一名接受了精英教育的美国人自认为看到了很多中国人无法看到的信息和真相,所以总会有一种隐形的对抗; 排练话剧时,中国学生们同性之间肢体接触很自然,却尽量避免异性的接触,这和美国人的认知刚好相反; 聪明能干的外办领导却总是作出些阻碍和监视的决策,另他无奈又愤怒,但他后来明白,那是职务所在,"坏干部"也不得不这么做; 黄能一家邀请他共度新春,两岁的孩子开始看到他就哭,慢慢地平静下来进而和他互动玩乐,最后对他的存在不以为然,看起来孩子怕生的现象恰恰映射出人在面对"异己"时本能反应以及何伟两年间在涪陵生活的真实写照。
短短的两年经历,如江水一般,时而顺流而上,时而逆转直下,悲欢离合,生死交织,了解得越深,越能相互包容,语言国籍容貌年龄都不是障碍,很多人性的追逐依然是共通的,总能找到平衡和妥协:《圣诞颂歌》里斯克鲁奇也可以对着唱"东方红"的人群呐喊"汉堡包"; 不会说中文的父亲也可以和从未踏出国门的神甫用拉丁文问候和祷告; 中国朋友认为很多不幸的婚姻和社会问题都是缘于"性不自由"时,何伟一针见血指出,不是不自由而是太自由。
真诚,开放,热情的生活态度和教学经验让他收获了一批当地的朋友和学生的信任,也让他逐渐放下了"客气",开始有了"主人翁"意识,遇到寻衅滋事之人不退缩,对辍学擦鞋的小女孩有恻隐之心,班里的女生家里不幸,甚至跳桥结束生命,他惋惜痛心,但也透露出西方人对于死亡豁然的理解和尊敬。
精彩的点太多,总之这是一部可作旅行文学,可作地方志,可作英美文学课堂观察,亦可作小镇中外交流札记的作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何伟就是那个带着诗去远方的人。他的学生们也将带着诗去到更多的远方,引导更多的孩子去追寻生命的诗和远方。世事冷暖,城市改造,社会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这江水般汩汩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