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3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三节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过来对物质发展进程起巨大的作用。不承认或低估意识的反作用和主观的能动作用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i]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普遍适用的。
人的行动要受一定的动机、目的、主张、计划等等的指导。例如,盖房子要先有房子的设计图,造飞机要先设计好飞机的图样,做具体工作要先制定方针、计划、方案等等。马克思说过,最坏的建筑师不同于最好的蜜蜂的地方,就是建筑师在建筑什么东西之前,先要制定一个观念形式的建筑物设计图。[ii]意识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像镜子一样简单地消极地反映外界事物,而且能以所反映的事实材料作为基础,为人们的行动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主张、计划等等,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意识对于客观过程的反作用,是通过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而实现的。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iii]
唯心主义抓住了意识的能动的方面,把它加以绝对的夸大和歪曲,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却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方面,把意识的反映客观世界看做是消极的、被动的,所以就不能解释许多复杂的意识现象,不能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论证了意识的能动性,给予意识的能动性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从而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贯彻到底。
在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个前提下,肯定意识的能动性,这不但没有证明唯心主义的正确,恰恰是彻底驳斥了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唯心主义,同时也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是否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相矛盾呢?不矛盾。因为,建筑物的设计图是以人们所认识了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是以前人经过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建筑经验为基础的。这里恰恰证明了意识[iv]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既经产生,就对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人在行动之前,先产生某种动机,并为实现这种动机制定相应的计划。表面来看好像是由人们任意决定的,其实不然。人们为什么恰好产生这种动机而没有产生别的动机,为什么恰好提出这种计划而没有提出别的计划,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给自己提出的任何任务和计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处于敌对阶级地位的人们会产生相反的动机,这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这种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从人们行动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人的活动总有预期的目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有的人就不能呢?具体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预定的目的和行动计划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v]这是被现实生活一再证实了的确定不移的真理。革命的阶级或集团的行动,虽然也要经过困难、挫折和失败,但终归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反动的阶级和集团的行动虽然暂时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后总是要遭到失败,达不到它预期的目的。这是因为,前者的预期目的以及为着实现这个目的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等,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后者的预期目的以及为着实现这个目的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之,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但不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相矛盾,而且,对于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解释,恰恰是证实了这一原理。不管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客观存在制约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科学解释,对于实践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vi]由此可见,要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情况,就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实,引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计划、政策等等,而不能凭着主观感想办事。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计划、政策等等,越是符合客观规律,人们就越能够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注:
[i]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175页。
[ii] 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92页。
[iii]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28页。
[iv] 建筑物计划。
[v] 毛泽东:《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273页。
[vi] 毛泽东:《论持久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