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点点”震撼的蝴蝶效应——《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最早听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个概念,还是后浪出的那本《法国简史》。

在这本“真·简史”里,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只是被提及的寥寥数段,我当时以为这可能只是纷乱时代的“小小悲鸣”,与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相似,自然更没想过深入了解。


而花了近两周认真读完这部再版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后——上个版本还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5年出的,我一度陷入一种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堆在自己身上的压迫中,如果说这只是一场“蝴蝶效应”,可能我们必然太把可以严肃的历史娱乐化了。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能理解后续要分析的内容,请让我们简单了解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到底是啥。
这段历史的原点被定格在1572年8月18日,这一天又被称为圣巴托罗缪日。

好吧,如果你对基督教有点了解,就知道但凡挂个【圣】,大概率就是个殉教徒。
这位圣巴托罗缪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据说传道时不幸被被活剥了皮然后斩首。
因此在许多雕塑和绘画作品中,他常持人皮出现,同时,他也是许多劳作者(皮革匠、裁缝、屠夫等)的守护神。
印象中,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在大名鼎鼎的差点让自己“玩丢了半条命”的大壁画——《最后的审判》中,就把自己长期受到教皇“PUA”的惨状画成了“抽象的人皮”,还要挟喜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红衣主教要是再不打钱,就把教皇的形象画成“剥皮者”成为“万世景仰”的“经典大反派”!
有兴趣的可以根据下图找来高清原图看看。

扯远了,说来也奇怪,这样一个灾难日可能在我们眼中是不适合各种娱乐活动的,可“生性烂漫”的法国人却不这么想——
1572年8月18日,圣巴托罗缪日,当时的法国巴黎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的婚礼,天主教徒玛格丽特•德•瓦卢瓦与新教徒亨利•德•纳瓦尔喜结连理,从舆论角度解读,这似乎是最高权力公示天主教与新教的“和解”。
因为自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后,“宗教改革”席卷欧洲,大小国家各种闹啊!
但是闹多了,国家就容易乱,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皇室能出面主动支持缓和思想矛盾总是好的——当然,宗教领域的纷争总是让人难以理解,如逊尼派和什叶派,
不过,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当时的法国国王却在御前会议上,突然决定处决新教胡格诺派的首领科里尼!

接着,这场所谓的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很快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死亡人数保守估计都已经上万。

要知道,16世纪末,像巴黎这种“大城市”,人口可能也才几十万,大家可以以这个比例想象一下那种“人间惨剧”。
概述到此为止。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内容,基本围绕下述三大谜团(这里我直接用的官方导读内容)——
1. 为何婚礼后不到一星期,就发生了惨烈的大屠杀?
2. 为何会出现“处决胡格诺领袖(即科里尼)”与“保持和平敕令”的矛盾行为?
3. 为何大屠杀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甚至连国王也无力阻止?
考虑到婚庆与屠杀只相隔不足一周,要说有关部门没有预谋,反正我是不信的。

但主谋究竟是谁?
是西班牙国王与教皇这样的利益联盟?还是“外来的国王亲妈”——太后美第奇?
需要强调的是,这位太后美第奇在历史上可能是被有意丑化的,因为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虽然出了一位教皇【发明】了臭名昭著的“赎罪券”,这也是马丁·路德当年激励抨击的“骗局”之一,但是,当代小资热衷的法餐文化,其实是由嫁到法国的美第奇家族带过去的呀!

当然,法国皇室中的美第奇家族族人有好几位,不仅是这位太后美第奇,像后来嫁给亨利四世的玛丽,也是美第奇家族的。
对了,鲁本斯曾被官方定制过一幅油画,叫《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主角就是她!

关于谜团1和谜团2,我自己也没想通,这里就不展开。
唯有谜团3,倒是可以发散一些。
为什么权力层主导的“清洗”会演变成全面的屠杀?
因为精神狂热和兽性的释放。
简言之,宗教理解的差异,使得天主教徒将新教徒视为宗教异端的同时,还将“异端”视为威胁到自身生命与财产的动乱分子。
这种概念引发的“歧视”,至今依旧存在,比如,中国常见的地域歧视和美国常见的种族歧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权力层哪怕只是开一个“默许有色人种合法移除”的小口子,就能瞬间引发社会动乱。

换个角度看,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和权力结构调整。
当年的十字军东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战争解决人口和贫富问题,算是转嫁区域矛盾;“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中的打砸抢烧,是让一部分平民得利,也让权力层有足够的“借口”调整相关政策。
拆一座旧桥盖一座新桥,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两件事。
各种血腥历史无数次提醒我们,如果钱都没法有效解决的问题,那才是大问题。

当我们将这场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视为“一堆蝴蝶煽动了翅膀”,后续的法国历史发展,则可以视为对这件事的反思、质疑与回应。
首先,天主教与新教的水火难容,让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彻底改变,受压迫的新教徒不再认为法国会成为新教国家,开始形成身份认同。
之后,整个天主教法国发起了针对国王的叛乱,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杀;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又被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
其次,疯狂的杀戮之后,大众渴望整个社会秩序能被重塑,由此传递到最高权力层,使得君主权威日趋强化,之后,绝对专制的巅峰则是路易十四时期;
再次,与之相伴的,是法国王权过分集中甚至“神格化”后,逐渐受到贵族、民众的质疑,路易十四驾崩后,王权巅峰之后自然是王权的陨落,这实际上给更血腥混乱的大革命埋下了足够长的伏笔。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一旦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件“小”事放在整个16世纪至21世纪的法国“大”历史中,就能看到曾经的法兰西是如何被人民塑造为今日的法国。
同时,也能明白,如译后记中提及的,上世纪60年代,伽里玛出版社(也有翻译为伽利玛出版社 Éditions Gallimard)推出了一套“缔造法国的三十天”丛书,而这本《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位列其中。
这里分享一小段历史——亨利四世遇刺,多少与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有关,这份敕令承认法国国内胡格诺教徒(再次强调,属新教,与天主教算是对立)的信仰自由,以及他们法律上和公民同等的权利。
而差不多100年后的1685年,喜欢穿高跟鞋和“紧身白丝秋裤”的“潮流风向标”路易十四颁布了著名的《枫丹白露敕令》,新教再次失去了合法地位。
天哪噜,历史又回滚了!

【写在后面】
考虑到近期法国总统来访,咱们聊一段极为血腥的法国历史显然有点“不应景”。
同时,从实用角度说,《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也并没有在史海钩沉后给出态度极为明确的观点——当然,500多年前的“乱事儿”,如今也很难有什么“定论”。
那么,于我而言,《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阅读价值肯定是【引人深思】,简单而言,有如下:
第一,作者阿莱特·茹阿纳是如何像同样是理想国出品的《马丁盖尔归来》那本书一样,从各种史料中发现新观点的?

注意,这里可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故意玩“颠覆”。

第二,很多历史肯定要连续地看,而不是割裂地看。
作为当下的你我,务必要有“全球视角”,要努力学会从各种被动接收的杂乱信息里“去噪”。
以我自己的体会,读历史,不能只看故事,更要看背后的原理。只看故事,有些那是挺花的。但历史上很多事儿,真的就很邪门啊。而原理,是古今中外通用的。
读书,说到底是为自己,吸纳成为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实践,才叫读书。不然,那就是以阅读为消遣,读100本依旧傻白甜。
以上。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