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选择
第八章: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 (前提) ②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中心环节) ③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④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⑤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⑥ 操行评定 ⑦ 班主任计划和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1)强硬专断:严厉的纪律,很少表扬 (2)仁慈专断:关爱表扬学生,但以“我”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 (3)放任型:最糟糕,学生不仅道德差,学习也差 (4)民主平等型:和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做出决定,愿意给与个别学生帮助,鼓励集体活动,给与客观的表扬和批评。 教师职业倦怠特征: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① 情绪耗竭: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别人 ② 去人性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之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态度 ③ 个人成就感低:消极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1.教师的心理认知: 1.1教师的认知特征: 1.1.1知识结构:1.本体性知识(任教学科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3.实践性知识(具体怎么教的问题)4.通识性知识(文化素养方面科学,历史,人文等) 1.1.2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1.2教师的人格特征: 1.2.1职业信念: 教师效能感-教学自信心(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学归因-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1.2.2职业性格 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 1.3 教师的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存在“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群体的心理功能: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课堂管理的功能: ① 维持功能: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② 促进功能:良好的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③ 发展功能: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走向成熟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4-5岁之前的儿童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中学生 自我约束阶段:大多数中学生能达到这一水平,但只有一部分可以稳定在这一水平。(高三学生比较自觉) 第七章: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 1.1.1从众: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缺乏认识与体验,受群体的压力而跟随他人行动 1.1.2服众: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是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与大多数保持一致。 2.认同:对榜样的模仿,主动 3.内化: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的原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自觉性和主动性) 中学生德育的原则:(正因长方形导致及格)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长善救失: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方向性:导向性 正确的方向发展 理想性 知行合一:道德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言行合一,表里如一 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依靠集体教育个体,个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严与爱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中心德育的方法: ①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② 榜样示范法(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规范行为,有意成绩) ③ 情感陶冶法(校园装饰,潜移默化,感染,熏陶) ④ 实际锻炼法(参加各种实践锻炼) ⑤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价) ⑥ 道德修养法(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民主,政治 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无约束力,无道德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尊重外部规则,结果判断,重行为结果 (3)可逆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动机判断,重行为动机 (4)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公正平等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的阶段-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道德的定向阶段-满足自己的需求,符合自我利益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 知法,懂法,守法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法律可变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公平,平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