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文天祥更忠,比岳飞还冤,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下场却无比凄惨
中国的古代史是伴随着各个朝代更迭发展的,在众多的朝代中,从唐朝开始,古老的中国开始大范围崛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到有这样一个大国。

唐朝到宋朝、元朝、明朝,中国在当时都属于大国,每年都会接受各方朝拜,享受各国的礼遇。
在这些朝代中涌现出众多有能力、有魄力的文臣武将,今天要讲的这个人物就是在明朝著名的于谦。
可不是开玩笑讲的说相声的于谦,或许在学生时期,仅仅了解到他是那位写下著名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人,但其实他还是有勇有谋的将才。
大明危机浮现
大明朝遇到的第一个大危机要属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了。当时的明王朝是一方大国,国家的发展也算是日新月异。

但是耐不住“家里”总有奸臣作祟以及领导的指挥错误,让大明二十万的战士遭受灭顶之灾,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明英宗朱祁镇逼迫称为瓦剌的俘虏。
在这场战役中,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阻拦,听信了宦官的一位吹捧,亲自披挂上阵,奈何遇到了准备十分充分的瓦剌军队,所带领的军队全军覆没,就连皇帝本人也沦为俘虏,颜面尽失。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皇帝亲自上阵杀敌被俘,大明朝一众大臣犹如无头苍蝇,收到前线战报后,这些曾经所谓的“肱骨之臣”也乱了阵脚。

古代封建王朝时期都讲究“国不可一日无主”,这下皇帝被敌人掳走,一时半刻也不能营救回来,可是国家里的万千事物应该如何处理,对于英宗的营救行动又该如何展开,这时就更需要一位主心骨了。
很多所谓的大臣表示皇帝都已经不在了,那么这都城也是不安全了,敌人肯定会趁势占领都城,为保命,还是应该弃城南下。
可是都城内还有万千黎民百姓,这些官宦有能力举家南迁,可是百姓应该何去何从。

百姓常年辛苦劳作,为国家提供大量粮草,可以说军队在前线作战的保障是百姓提供的,现如今敌人当前,竟然要举国南迁,留下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面对残酷的敌人,真是令人寒心。
好在在这些见利忘义的胆小为官中,有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人站了出来,这便是那位曾写下千骨名句的诗人——于谦。
当然他的身份并不只是“诗人”,写诗只是他抒发心绪的一种方式罢了,此时,于谦的官职是兵部侍郎,在治兵方略这一方面,还是有自己的一套见解的。

见众人有逃跑之意,于谦站出来义正言辞的制止这种想法。大敌当前,更应该整合兵力,团结一致对抗外敌,而不是一味地偷懒逃跑。于是在于谦的带领下,大明渐渐重新组建起一支对抗瓦剌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