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国时期的一根“大黄鱼”,放到现在,大概能值多少人民币?

2023-02-20 08:29 作者:小鱼儿说史  | 我要投稿

古往今来,人们一提起金灿灿的黄金,都忍不住咧开嘴角,一直以来,黄金是超越纸币的财富的代表,在古代,更赋予了它地位的象征的意义。


即使现在的国内,很少有场景直接利用黄金进行物物交换,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依然不容小觑。

黄金之所以“值钱”,这与它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种矿产资源,不能通过人为后期进行干预的,而且因其构成成分特殊,基本不受岁月及环境的影响,很多人也乐于将其作为收藏品或者工艺品,美观又保值,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种资源,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采的形式获取,只是存量不同的区别,所以黄金也作为一种国际的通用货币而存在。


我国地大物博,黄金的历史也由来已久。在民国时,我们曾赋予它新的名词“大黄鱼”,那手握一条“大黄鱼”究竟掌握了多少财富,价值几何人民币呢?

民国时期的“大黄鱼”

“大黄鱼”也就是金条。民国之所以出现“大黄鱼”,与其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国内战乱不止,老百姓朝不保夕,不少投机分子试图推行自己印制的货币,想要从中攫取更大的财富,当时占有统治权的国民管理者也不例外。


在“大黄鱼”正式通用前,国民管理者要求民众统一使用外币-“法币”,货币的迭代带来的最大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那时满大街最长见到的场景就是,民众肩扛一麻袋的货币,却只能换来屈指可数的粮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虽然惧怕国民管理者的暴力统治,但为了生存,民众不得不铤而走险,试图使用金属货币。一开始,为了躲避国民管理者的监视,人们只是偷偷地打造“小黄鱼”,私下交换。

一传十、十传百,物价飞涨和对生存的渴望给了“小黄鱼”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就这样,“小黄鱼”在市场上蔓延开来。


此时的的内战即将打响,国民管理者为了安抚民心,认识到货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味地压制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于是开始放宽管控,并在所辖区域开始推广使用“大黄鱼”。

民国时期“大黄鱼”的推行政策

国民管理者再次接管货币管理后,开始以“大黄鱼”替代发行中的纸币,为了帮助百姓区分大小“黄鱼”的区别,国民管理者在打造的货币上按顺序进行编码。


通过国民管理者发行的“大黄鱼”,每个重量为十两左右,远远超出民众仿造的“小黄鱼”一两。

不过,民国管理时期的计数衡量单位和现在有所差别,当时采用的是旧制,一斤的标准重量为十六两,尽管如此,这在普通的民众看来,拥有一条“大黄鱼”,已经非常奢侈了。

从推行法币,禁止金属货币流通,到推行金属货币,普通民众经历了一段备受摧残之路。也有不少文学家、思想家借用文字进行披露,塑造了“骆驼祥子”“祥林嫂”等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形象。


民国时期的一根“大黄鱼”,放到现在,大概能值多少人民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