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科生看“小破球”-《流浪地球》关于家的思考

2019-02-07 20:31 作者:星际的终端  | 我要投稿

        除了很多血统纯正的理工优秀和科幻死宅,估计绝大多数人对科学的了解,就和我一样,顶多记住个丁达尔效应,撑死一点了解一丢丢的多维空间,黑白洞之类的基本概念,其他的什么大型离子对撞、宇宙全息论啦……嗯?阁下在说什么?

         一般纯文科生基本搞不懂这些,除了个别大神,文科生嗯也算是很多观众都一样,对于我们来讲科幻片中太高深的科学理论我们不懂,到底是用发动机停止地球自转,用木星完成二次加速合理,还是没有被证实的虫洞合理,我们不知道,也得不出结论,所以看科幻片这部分我们忽略,能理解就理解,不理解也不妨碍我们看电影啊。简单了解下影片,就是在地球上安些推动器,带着地球一起逃跑!不,是去流浪~去木星家做客时,发动机不受木星的友好对待,它们绝食罢工了,然后几个人类带着食物去修咳慰问,最后彻底被木星扫地出门。大概……就是这样吧。

        场景呢,还是多多少少有点塑料感,不过对于平时基本不看科幻电影的我来说,相比从前接触到的五分特效,也是满意了。故事也是简单好懂,拿句我妈的话“正能量挺多的”,全程快节奏,马力全开的剧情推进,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适当的感情渲染,看的还是比较紧张和感动的。

       科幻这东西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科学幻想,建立在科学层面上的幻想,某种情况下是一种预言和警示,小破球首先肯定是一部科幻片,它以科幻元素为基础,但剥去科幻这个外壳,这个载体之后,是不是能找到一些与以往科幻不一样的东西。我想那可能是关于“家”的思考。

        很多人都把焦点放在为什么不用飞船逃生,而用地球,或者在比较两种方式哪个更合理,那么请思考,为什么要选用地球作为逃生工具,而不用争议较小的,大家都已经认可的飞船呢,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有关星际的作品中,无论电影小说动漫都好,都是这样的,人类离开了地球,成为宇宙中无根的流浪者,人类开始探索征服宇宙,人类失去了最初对地球的所有概念,而也有不少的作品描写,未来人类漫长的寻家路,而我们的地球,早已被人类抛弃,甚至地球本身已经化作宇宙中的尘埃。那么为什么要带着地球一起逃亡,一起流浪呢?难道只是为了,这么做看起来充满新意,这么做看起来很酷吗?也许是的,但我觉得不仅如此,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还有着中国人对家的寄托。与西方蓝色的海洋民族不同,他们喜欢搏击风浪去探险,去发展新大陆,而西方教育下也要求孩子早早脱离家庭的独立,而中国这个黄色的陆地民族显然并不是如此,中国人重土安迁,无论离家的孩子走了多远,都怀念着家乡的那一片土地,所以在很多节日里,中国人都要回家团圆,人离世后要叶落归根,中国人的灵魂是眷恋故土。这点从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窥见,中国人对于土地是充满着浓厚“乡愁”的。而带着地球流浪也许就是要表达这一点,地球作为人类世世代代起源生存之地,是确确实实的故土,是家。这个家,是中国人无法割舍,无法抛弃的,并不是地球带不走大家一块和太阳系GAME OVER,而是在有选择可以带着地球一起走时,选择带着家一起流浪,这是一种中式的浪漫,有别于离开地球,在宇宙开始新纪元,中国人希望,哪怕在宇宙中世代流浪,我们也没忘了带上家。

         影片中除了地球作为家的载体,很多地方也都体现了家,刘氏父子心心念念的想回家,影片角色遇到险情时高喊“妈妈我要回家”,老韩一眼就认出了曾经的家,临死前也不忘了嘱托刘启,带朵朵回家,带妹妹回家。所有的人都在想家。甚至运输车上每次启动时最后一句都提到“亲人泪两行”,家、回家、家人和亲人不断出现在屏幕上。片中在“家”上也存在矛盾冲突,体现在“大家”与“小家”,刘老爸可以说是为了任务(或者说是全人类这个大家),离开了自己的“小家”并且十二年未曾回去见刘起,甚至最后牺牲。刘启为了“大家”暂时抛弃成见和外公的死,合作运送火石。最后无数急着赶在最后七天前回家见亲人的各国救援者,为了“大家”放弃了也许是见亲人最后的机会,返回帮助主角团队。记得有人评论说,刘老爸的死是个人英雄主义,结尾又是感化众人,但如果过度思考一下,刘老爸的死是不是也是为了刘启能活下去,那些各国救援队员,难道不是为了今后也有机会和家人团聚才最后挣扎一下吗?正像刘老爸说的,“我希望和家人见面不会成为最后一次,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家人,为了人类的这个渺小的种族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为了人类的“大家”,所有人才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对生的挣扎,挣扎了,也许还有机会,而不挣扎,也许连最后一次见到亲人的机会也失去了,舍小家,未大家,也许并不冲突,有国才有家,而有地球也才有家。有人说科幻片就应该理性,过度煽情不好,也许制作团队在情节的处理上和剧情剪辑上处理不当,有煽情之嫌,但是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类幸福,那么为什呢我们的科幻片不能有关于家的思考,不能存在温情和赤诚的人性呢?

        中国人的科幻片完全可以做成中国人的样子,包含中国人的价值观处事之道,精神内核,这不是一直是我们所呼吁希望在作品中见到的吗?也许老演员们的演技中规中矩,新演员们表现的又过于僵硬,煽情部分也有些尴尬,但并不影响观众们接收到制作组想要表达的东西。我是一个文科生对我来讲,科技,物理这些东西我不熟悉,而对于特效制作上的评价也不专业,演员们的表演是不是真的那么存在亮点,这些东西在我看到怕死的那几头货最后为了地球也忘记生死,为了家,全人类都在不断努力,或者片名《流浪地球》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就已经感动我了,的基础上,那些瑕疵,缺陷,我都暂时选择放弃挑剔,好好地去推荐这部影片,也希望它能成为中国科幻片的启航之作。

        最后的最后,肯定是一波裂墙地推荐,《流浪地球》虽然本身存在很多肉眼可见的硬伤,而且剧情上也存在着很多大过年不太适合的悲情元素,但他仍不失为一部适合带着一家人去看的电影,也许看完之后关于家,关于为什么选择带着地球流浪,会有更多的想法。祝小破球取得成功!

ps:还有几处处理的挺好的地方,比如真正的种族和谐,国产电影终于不在全程谈恋爱了等等地方不到赘述了,就只写关于家这部分,感觉也算是影片的一个内核了,另外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这些字呢,一时冲动写下来的,如果有不合心的地方请合理给出建议,善良的意见会接受的,以上。

         

         

文科生看“小破球”-《流浪地球》关于家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