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1〈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仁宗的评价
北宋嘉佑二年,一对颇有名气的兄弟通过了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考试结束后他们双双考取进士及第,其中一个考取进士第五名,而另一个则超群绝伦,拿下了状元,也就是考试的第一名。
宋仁宗看着这两位才华卓越的年轻人,不禁欣喜万分,他告诉皇后:“我又为子孙得到了两个太平宰相。”
这里的两个太平宰相,一个是苏辙,而另一个是他的兄长,也是我今天讲述的主角苏轼。
优渥家境
1037年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传说他出生时,眉山一座葱郁的大山忽然就花草树木凋零,因此有眉山出三苏,百草皆尽枯的谚语,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曾被韩琦欧阳修等人赏识,后来苏洵来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母亲程式是当地富豪的女儿,虽然是千金,但这位母亲不仅兼主家庭内外,同时也教苏轼兄弟二人读书认字,更可贵的是这位母亲十分重视对兄弟二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兄弟二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一次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今后,苏轼那不断大起大落的人生始终没有彻底击垮他。
学霸的成名之路
得益于家庭良好的教育和苏轼自己的努力,年轻的苏轼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他博学多识,通读经书历史,在隔壁村同龄的王二狗和翠花谈情说爱时,他已经在和庄子进行跨越时空的促膝长谈,并大有感悟,他长大后更是靠每天做数千字的文章来消遣取乐,父亲苏洵看见儿子这么出息,自然也想帮助儿子更进一步,于是在嘉佑二年,苏洵带着苏轼兄弟进京参加会考。
那一年的科举考试注定是不平凡的,当时流行的骈文让文坛一度变得陈腐拘谨,主考官欧阳修以及小试官梅尧臣等人都力图打破当前的局面,正在思索改革方法的欧阳修得到了参加会考的苏轼写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这篇策论清新脱俗,立论深邃,让欧阳修眼前一亮,拍案叫好。梅尧臣和欧阳修二人都对这篇策论赞不绝口,在二人又惊又喜的同时,意外却发生了,原来当时考试所提交的策论是封住了名字的,只能在考官批改后才知道文章作者,欧阳修在修改苏轼的策论时,本来意图评为第一的,可是因为看不见策论作者是谁,担心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好把苏轼的文章评为第二,拆封后才得知作者是苏轼,苏轼虽然这次屈居第二,不过后来礼部复试,苏轼再以《春秋对义》考取进士第一,见到这样天才的宋仁宗无比欣喜,觉得自己给国家和子孙得到了一位贤士。
后来苏轼前往谒谢考官,得到了梅尧臣和欧阳修二人的隆重接待,在梅欧二人的赞叹外,欧阳修也提出了一个关于苏轼策论的疑问,那就是苏轼策论中“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句话的出处,可是一向豪放的苏轼引用孔融传的典故类比,表示:“何必知道出处呢!”苏轼的豪迈再次打动了二人,欧阳修直呼:“你小子未来一定行!”
起初人们觉得这只是欧阳修的过誉,但后来,大家逐渐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从此在京城名声大噪,只要是他写的新作,必定传遍大街小巷,同时又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谚语流传,而一切都顺利时,噩耗却突然传来,苏轼的母亲程式离世,苏轼不得不暂停仕途,同兄弟父亲回乡奔丧。
嘉佑六年,苏轼重回仕途,这次他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眼看着崭新的生活就在眼前,可这时,苏轼的父亲苏洵也不幸离世,苏轼兄弟二人再次扶柩还乡,守孝三年,而这三年后,北宋的政坛发生了惊天的变化,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与新法
熙宁二年,苏轼重返官场,可这时,北宋的官场已经不再是那个苏轼曾向往的平和世界,王安石变法导致激进变法的新党与保守的旧党之间矛盾重重,两党相见总是分外眼红,可是当时在位的宋神宗支持新党变法,导致旧党一众老官员受到打压,包括欧阳修司马光在内的诸多老臣都不堪变法与打压,陆陆续续辞官离京,这时,苏轼所熟知的人渐渐离开了朝廷,他可以依附的人越来越少,而新党的行为也越来越激进,曾经,苏轼向神宗进谏提出自己有关变法的主张,却被无视,司马光等大臣后来也为苏轼做谏官担保,王安石,谢景等人却极力反对苏轼的主张,后来(熙宁五年)王安石甚至还把苏轼扶杦还乡时贩运苏木的事拿来诋毁苏轼,御史谢景更是诬陷苏轼贩卖私盐,直到范镇愿意以退休为代价为苏轼担保,这事才暂时落下帷幕。
面对新党的咄咄逼人,苏轼作为朝廷重臣,似乎不得不选择一个党派来容自己栖身,而在这种压力下,苏轼偏偏选择了一个两边不讨好的方案,他既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又反对新党的激进变法和旧党的保守不做为,苏轼的父亲作为一个保守派,可苏轼却在以后得日子里与王安石有密切来往。
他是对新法抱有独特见解的人,一方面,熙宁三年,苏轼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本来意图把一个叫上官均的人的文章拟作第一,可是苏轼发现上官均的策论里有诋毁王安石变法的言论,于是苏轼把这篇策论改为第二名。另一方面,到熙宁四年,苏轼再次上书进谏,就变法问题指责新党,这次上书彻底惹恼了王安石等人,终于在熙宁五年,不堪新党迫害的苏轼向皇帝请求调离外职,在王安石的周旋下,皇帝最终决定把苏轼调往杭州任职通判。
而以上还只是苏轼仕途坎坷的开始。
乌台诗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往徐州,当时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这时苏轼出现在抗洪一线,他及时说服并赶回了出逃的富商,以此稳定民心,又调动了当地的军队,火速赶往洪灾最危险的地方修建长堤,他身先士卒,在数日不断的滂沱大雨中,带头加固防洪措施,以至于路过家门都不回去,后来,他干脆就住在了城墙上,以便及时指挥抗洪。
在苏轼的多方面调动下,徐州各地抗洪有序,大小官员尽皆参入地方的抗洪行动,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可是,这样辉煌的时刻终究是短暂的,元丰二年,苏轼再次被调往湖州任职,在上任后,苏轼按照规矩写下了一篇《湖州谢表》呈现给皇上,这原本是按例行事,可是这篇表文却被诸如御史何正这样的意图陷害苏轼的人利用,他们咬文嚼字,生拉硬扯,又牵扯出苏轼曾经写过的文章诗句,给苏轼扣上了讽刺朝廷,莽撞无礼,狂妄自大等等罪名,一时朝庭内批判苏轼的名声极多,最终,苏轼以欺君,对皇帝不忠为罪被逮捕入狱,受牵连的还有十余人,这时,他才刚刚就任三个月。
因为关押苏轼的御史台监狱外种植有柏树,其上终年栖息乌鸦,所有这次事件也被叫做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重要转折。他进入监狱后,思考了很多,在苏轼的前半生里,既有高中状元的辉煌,也有贬谪离京的失落,他在杭州湖州徐州等地,看到新法的弊端,听到百姓的哀声和苦楚,他想改变这一切,可现在他却被荒唐的命运拷上了枷锁,作为一名心系苍生的官员,有一腔抱负却无处可施,这是比监禁更严酷的惩罚。而监狱外还有用心的人在想方设法暗计监狱里的苏轼,以至于苏轼的弟弟苏辙不得请求用官职为担保替兄长赎罪。
然而朝廷还是不能消去怒火或是为他减轻镣铐。
九个月后,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苏轼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每日,他只能听到乌鸦凄惨的叫声和狱卒对他苛责,他在漆黑里看不见希望,终于在某一天,他开始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后事,他甚至开始自我了结,几经挣扎,却未曾成功,苏轼料定必有一死,于是藏下剧毒的金丹,预备好了自尽。
他告诉来给自己送饭的儿子苏迈,若是外面决定处死我了,那便在饭里送一条鱼来,我明白后,自会处理。
可是老天偏偏戏弄苏轼,原来那天苏迈繁忙,于是托付亲戚给苏轼送饭,不知情的亲戚为了改善苏轼的伙食,糊里糊涂送了一条鱼给苏轼,打开饭盒后的苏轼虽然阴差阳错以为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可虽然早料到有这一天,但他还是感慨了良久,最终没有做出决定。
在狱中,他自知已死,于是对他的兄弟苏辙写下了那句感人肺腑的诗句:“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寥寥几字,写尽兄弟二人情同手足的至深感情。
在苏轼生死之际,营救他的人也不少,不仅有苏轼曾经的挚友,朝廷旧党的重臣,甚至新党不少官员也想挽留这位旷世奇才,太后太皇曹氏,王安礼等人也出面极力挽救,当时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也向神宗谏言,说:“圣世不杀害贤士。”这下,神宗才终于动心,决定放出苏轼并安置黄州。
此时苏轼已经被关押了一百多个日夜。这一百个日夜改变了苏轼很多,这一点在他前后的诗风变化里便可以看出,他曾经的诗风苍劲有力,豪放大气,而后来他的诗中则多了对人生的思考体悟和为人豁达平静。
虽然被放置在千里迢迢的黄州,但这并没有击垮苏轼,在那里,他的诗词和哲学思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个时期下,他开始井喷式的创作,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放置黄州
古代的黄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但是与今天不同,那时候的黄州是一片边远荒凉之地,被发配黄州基本相当于被流放了,苏轼虽然有职名,但却无职权,甚至没有俸禄,每天只能很拮据的过日子,所幸定慧寺的方丈给了他一间房容身,失落的苏轼整日闭门不出,往日种种打击对他造成的阴霾难以散去,直到一日深夜,苏轼恍然醒来,感到孤寂缠身,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诗后,苏轼在逆境中恍然大悟,仿佛一切焦虑成了虚无,坦然与豁达从他心中升起,想阳光一样温暖了他的心境。虽然生活的困窘步步紧逼,但他不再封闭,苏轼终于在数日后走出了那小小的禅房,去迎接黄州的新生活,而生活也没有令他失望。
此时幸运的是,苏轼一位叫马梦德的朋友竟不远千里来到黄州拜访苏轼,得知苏轼的困窘后,马梦德向黄州太守徐君猷申请了一块废弃的军营地作为田地给苏轼无偿开垦。更幸运的是,在苏轼烧光田地的杂草时,一口枯井竟出现在眼前,灌溉的问题一下就被解决了。苏轼十分喜爱这块地,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所以苏轼为这块地起名东坡,而后人也把苏轼称为苏东坡。
自此,苏轼过起了和陶渊明一样的农耕生活,当地农民也教授了他一些种田的技巧,这让苏轼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与智慧。苏轼没事的时候就在田野乡间,水流潺潺,集市热闹等地闲逛,他喜欢和农民商贩樵夫渔夫聊天,他觉得自己既可以陪皇帝也能和乞丐打成一片。闲聊时也有人挖苦他一个大文人为何沦为农民,苏轼也只是笑而不语,因为这时的苏轼已经在最质朴的生活里变得温和平静,早年那些面对世事的愤怒与冲动仿佛烟消云散。
在黄州,他在禅寺来往,与僧侣论道,也结识了张怀民这样的好朋友,一同游山玩水,正如“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他也和百姓玩耍,和几位百姓朋友到东坡宰牛食肉到深夜,到深夜城门关闭,他又带大家翻墙回城,这些都是他远在黄州却无忧无虑的生活。
一次, 苏轼在江上与朋友漫游时,听到了一位道士吹奏洞箫,那哀伤悠长的声音打动了苏轼,他不禁回想起这已经是他被流放的第三年了,苏轼百感交集,后来陆续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怀古等等传世经典。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终哲学,也是中国古人哲理思想的一个巅峰。
可时代并不会照顾一个人的感受,很快,苏轼再次被召回朝廷,他又一次回到了政坛,回去的途中他路过了金陵,那是王安石退休隐居的地方,苏轼便前往拜访,而王安石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特别的客人,两人游山玩水,把酒言欢,讨论佛道,歌唱诗词,全然不像曾经针锋相对的政治宿敌,一切曾经的冲动愤怒都随时间的洗练冲刷殆尽,成了不复回的烟云,临走前,王安石夸赞苏轼说:以后不知道多久才又有这样的人物啊。
再起再落
宋哲宗继位后,高太后以其年幼为理由,独揽大权,开始打压变法的“王党”,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 中书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但是朝廷的变化并没有给苏轼慰藉,他看到力图变法革新的新党在新势力面前无力回天时,他心中五味杂陈,他认为现在新兴的势力不过与当初激进变法的是一类人罢了,因为抱有这样的意见,苏轼很快又成了两边不讨好的人物,他只好再次请求外调,这次来到了苏州,由于当时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一元人民币标志)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本段部分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全历史)
而这时,高太后去世,年轻的宋哲宗力挺新党,于是苏轼又被新党坚定的拥护者章惇贬到了遥远的惠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坎坷的经历没有打垮他,但时间却成了他最大的敌人,他越老越容易伤感,干脆解散了所有的仆人,只有一位叫朝云的侍妾不愿离开他,这是他低迷消沉时最后陪在他身边的仆人,两年后,朝云病死,苏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与难过,他在为朝云修建的亭子上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的门联。而在惠州,苏轼虽然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可是仍然作为犯官被当地官府看管,后来苏轼与惠州百姓又修了一条苏堤,这是他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黄金捐献出来修建的,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可章惇并不满足只把苏轼贬谪到惠州,于是朝廷又下诏书将苏轼贬到了天远地远的儋州。在北宋,把人流放到儋州可以说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罪行,儋州远在海南,物资缺乏,烈日毒辣,在古代,这里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现实写照。当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临行前,他遇上了弟弟苏辙,两人像过去求学时一样形影不离,在一座寺院里住了三天后分别,苏轼一一交代了后事,他明白,这次贬谪就是永别。
好在意志顽强的苏轼历经千辛万苦活了下。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在被流放到如此蛮荒之地时,苏轼仍保持着他的乐观豁达,他甚至开始兴办学堂,把自己一生沉淀的知识传授给这片蛮荒之地,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来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本段部分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全历史)
可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苏轼,而这却也是最后一次。
病死常州
宋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在一个夏天,苏轼收到了北上还朝的告知,这时,他已经六十四岁,但他还是走上了北上的路,一路的颠簸让他感到无比的疲惫。辗转途中,他因为服用冷饮过度,导致下痢不止,加上误服了药物黄芪,引起过敏进而使病情更加严重。
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
一生奔波的苏轼最终病倒在了常州的孙氏病馆,享年六十四岁。
生前,他曾这样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至死,他也没有放下那份坦荡阔达的胸怀。他是世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奇才。
语文上,他的诗词豪放大气,充满哲理,内容丰富,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鼻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上,他的书法作品笔触精到,字态妩媚,有黄州寒食诗贴这样得优秀作品,黄庭坚更是赞美他当朝书法第一。
苏轼能画作,能品茗,还发明了至今也广受欢迎的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
苏轼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发表忠心耿直的言论,他有正直无畏的节操,且远远在众大臣之上。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或许这就是对苏轼最好的概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