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浦东高考语文二模作文写作:如何看待有所缺才会有所需 另15区写作话题汇总
2023年上海市的高三二模考基本已进入尾声啦,除了徐汇区暂未开考之外。整理了一下15区的语文写作话题,另还有浦东区的写作话题解读。
另:文末分享15区共99份二模试卷哟!
15区写作话题汇总
2023年上海崇明二模
有人认为,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2023年上海杨浦二模
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使人们离这个世界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虹口二模
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请将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成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2023年上海普陀二模
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认识,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浦东二模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静安二模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2023年上海黄浦二模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2023年上海宝山二模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成功,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加入到竞争行列;往往在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之后,有些人就选择放弃,变得与世无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2023年上海嘉定二模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闵行二模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奉贤二模
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长宁二模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对此,你怎样看?请写一品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2023年上海金山二模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逻辑不是谁有理就谁对,而是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谁损失大就谁错。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松江二模
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青浦二模
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浦东二模话题解读】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读题
浦东这篇文章,说实话出的还是很好的,文章主要围绕着“有所缺才会有所需”的概念进行描述,而“缺”这个状态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
关于这篇文章,其实界定一个叫做“缺”的概念,就足够对于文章进行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文章论证——首先,什么才是缺?
对于缺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应该可以做两种解释。
1 缺的本身,是一种结果性质的描述。
就比如说一个人感觉到缺水了,就会口渴,然后去喝水,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缺是一种客观的状态。
而这种客观的“不够”状态本身,能够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什么,从而让我们对于自我来说做到一种精进。
那么这种结果性质的状态描述,确实能够让我们对于客观世界找到我们要的东西。
2 缺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稀缺的感知。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处于一种“过剩”状态下,我们不会对于客观事物产生价值认知,也不会珍惜一件事物。
而只有感觉到自己“缺”,才会让自己产生需求。
比如很多野生动物,我们会透支性质的捕猎,但是只有野兽具有“稀缺”状态,我们才会想要需要。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感知上的稀缺,是一种客观的,让我们获得意义感知的描述。
那么这样的描绘,明显也是一个不错的内容路径。
当然这篇文章也有别的内容的写法,总的来说,我们既然作为攻略,那就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构建。
那么有这个逻辑之后,我们进一步对于文章进行深化——我们这里就用第一种对于缺的解释去说,因为这个解释相对来说更加符合破题的直觉——
有所缺就会有所需,但是我们的“所需”的动力源泉,不应该仅仅是在于“不缺”,因为补缺。
比如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缺少什么而产生追求,这个“才”的概念本身有些偏颇,而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有“求”,是因为我们具有创造性的渴望,我们渴望创造,我们也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兑现,我们需求的更多的是一些成就价值。
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务实”可能只是我们有所求的一种动力源泉,但是我们人本质的客观复杂,不能单单拿“务实”作为客观的价值尺度,我们需要行为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的赋能。
另外一种切入角度,是我们课上所讲的内容——
就类似刚才距离说到的,“等到口渴了再喝水”,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口渴之前就把水喝了”,这个在很多养生文章里面提到过。
而剖析其本质,且还也比较简单——结果稀缺发生的本身,其实已经展现出问题来了。
而当稀缺暴露出来之后,我们能够补救,但是这就补救其实就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我们是没有办法调整的。
所以,正如亡羊补牢的后半句那般——我们要学会防范于未然——也就是在稀缺发生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预见性的手段和措施,防止稀缺本身的出现。
这个概念,和我们课上所说的“上游思维”的逻辑是一样的——与其对于一个问题做出就事论事的解决,不如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如何在源头上避免一些不好的行为出现。
这个就是文章所具有的整体逻辑。
综上所述,我们构建的文本逻辑还是不少的:
如果从务实角度,我们论证的逻辑是:
确实,我们承认,有所缺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有所求的行为动力。
当我们面对“缺”这样一种客观状态的时候,这样一种“缺”是我们基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判断,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种“有所缺”的状态,我们的理智告诉了我们应该执行什么样子的行动策略来补充,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在环境正生存。
正如一个人只有在自己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才知道维护身体的重要性;一个人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自己黔驴技穷的时候,才知道去做到自我的能力精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所缺的感知本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精进策略。
批判:
但是,“缺”这样一种判断指向的务实观念,并不能成为我们“有所求”的唯一动机来源。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缺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务实观所指向的需求,在客观环境下具有溢出性——我们这个世界客观复杂,如果一味地只用缺这个概念作为我们行为的一致性策略,那么会导致我们行为的单一。
从客观角度来说,行为单一会带来问题,这个世界具有客观复杂的属性,所以过分强调行为的务实,会导致我们错过很多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导致我们行为单一,错过多样性给我们带来的赋能。
所以本体论我们就可以写的是,因此,除了稀缺之外,我们还应该具有其他的行为动力。
我们要鼓励多样性,我们要鼓励一个人行为的复杂和创造,行为的多样,复杂和创造才能让我们对于一个行为获得真正有效的,带来进步性的结果,正如康德提出过的概念:个体的需求和欲望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刺激,而是取决于个体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决策。因此,即时没有特定的缺乏,个体仍然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也因此,多样性的决策动因是客观合理的,也因此,我们行为才能有丰富而复杂的行为特质。
这里可以结合一个课上讲过的概念,叫做“过程增量”——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做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多偏离于初始目标的结果,这些结果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发明永动机,虽然没有发明成功,但是发明研发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很多伟大的发明。
而同样,一味的弥补缺,会让我们缺乏行为的多样性,失去很多可能性,
而将我们更多“所求”的动机合理化,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好的可期待结果。
这个角度就是不错的角度。
当然,别的角度也可以去论证,我们简单说一下——
一方面,如果说不能渴了才喝水,而应该在渴之前就补充水分,那么文章逻辑也比较简单
先去说的和上文一样,缺是一种务实观念,在客观上能够解决问题。
随后批判——但是如果只去弥补缺是不对的,因为缺的本身出现已经是一种客观的贬损。
正如亡羊补牢一样,我们已经面对了损失,再去弥补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形式,但是这样一种方法,流于表面,并不是最优秀的行动策略。
所以本体论我们主要写的就是我们要有上游思维,思考问题的主要矛盾。
我们不能只去表面的做一个补漏者,很多问题,我们防范于未然,站在上游思维的角度去解决
也就是一味的解决缺这个状态,并不是智慧,而让自己预防“缺”这个状态的发生,是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样才能在结构性上解决了问题,解决的是主要矛盾。
那么用这样一种“上游思维”写,也是不错的。
另外,稀缺也能写,那就是,将题目“有所缺才会有所求”视为价值判断标尺
我们这个世界人们有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倾向,那么我们要强调,确实,占有稀缺是具有合理性的,拥有稀缺本身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证明,我们追求稀缺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行动证明。
随后批判——追求稀缺本身是非理性的,物以稀为贵并不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策略。
因为稀缺本身并不是客观的价值。
所以本体论我们去论证,我们要追求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稀缺,而是追求价值,追求稀缺的本身其实是一种短见。
那么最后再写方法论就行了。
基本上文章就可以通过这个逻辑去论证,理论上来说,上面三种写法问题都不大,都是对于“缺”这个概念本身做出定义,基本上文章就可以根据这个逻辑去写。

今日资料分享
2023年上海市15区高考二模试卷,99份,均含有答案,写作4区有解读,听力10区有音频。

资料整理不易,记得一键三连,留言或私信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