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高情商赞美林黛玉,最合贾母心意!可比夸惜春神仙托生更厉害

大家好,今天说一说刘姥姥逛大观园时的语言艺术。尝试解释一个古早的问题:为什么刘姥姥夸惜春是神仙托生,却没有夸更为出色的林黛玉呢?
其实刘姥姥夸林黛玉方式更加高明,更加巧妙,比夸惜春是“神仙托生”的更加能奉承的贾母欢心。她赞叹林黛玉的房间布置“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就是在夸林黛玉是真正出身高贵、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红楼梦》里刘姥姥真的是一位非常精于人情世故的老人,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讨贾母欢心,而且都说到了点子上,也符合她的身份,马屁都拍的非常自然,一点儿也没有刻意的痕迹。如果对世事和人情没有清晰透彻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刘姥姥如此周全的。
刘姥姥跟着贾母去逛大观园她知道贾母要拿她寻开心,一路上是有说有笑,全程不惜出洋相,喝醉酒,摔跤也要讨贾母哈哈大笑,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在潇湘馆,她配合贾母的水平最为高明。
话说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首先来的就是黛玉的潇湘馆,一方面是因为潇湘馆离南门近,从贾母屋里出来,进了院子就到。另一方面当然是贾母认为潇湘馆和林黛玉最拿得出手,这就好比两军阵前,能打头阵的必须要派高手出马。
贾府的诗礼传家底蕴显然是比不上林家的,林黛玉的个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确是更胜贾府姊妹们一筹,但是贾府能和林家联姻,如今林家的女儿又能够养在贾府,那也能从侧面衬托贾府的非同凡响。
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绝不是一个富贵的老太太大发善心带着一个贫婆子参观后花园开开眼那么简单,但又不是单纯的炫富,贾母其实有很多的目的。
贾母是在向刘姥姥展示什么叫做真正的“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世家高门,也是在有意的抬举林黛玉和自家的女孩子们。
而真正的大家闺秀林黛玉也没有让贾母失望,她的房间里收拾的是清雅不俗,满满都是书卷气。
刘姥姥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立刻就开始说话了:“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这真的是刘姥姥认错了吗?并不是的。
因为前面已经写: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既然是丫鬟打帘子,小姐奉茶让座给长辈,王夫人又特意说姑娘不用倒茶,明眼人一看自然就知道这是林黛玉的屋子呀。
可见不是刘姥姥真的误认为此处是公子哥的书房,而是对林黛玉非常巧妙的一种恭维。
古代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的,古代男人读书好了可以辅国治民、建功立业,可古代女子读书再好也只能相夫教子,区局内宅,就是管理中馈也不能独断专行,还是要和夫君商量、听公婆训导。而且更有封建道学家提出那一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导致许多古代女子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只有仕宦书香门第等大户人家的千金们才有机会读书识字明礼。
所谓是“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说的就是古代很多时期里,只有世家贵族子弟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接收藏阅读更多的文化典籍。如《诗经》有记载的第一位有名的女诗人,《燕燕》的作者正是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庄姜;三国著名的才女蔡文姬,也是仕宦千金,父亲是东汉名臣文学家蔡邕;班昭出身世家大族“承祖考之遗德兮,荷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邓绥出身东汉六大家族之首的邓家……
所以说一个古代女子有才学,更能直接证明她的家世出身非常好。《红楼梦》中出身高贵的女子很多,但并不是个个都有学问,更不是人人都爱读书,比如伯爵王家的女孩们,王夫人、薛姨妈和王熙凤个个都是半文盲水平,更可笑在这一回里王夫人连个酒令也说不出来,还得贾母的丫鬟鸳鸯帮她说,也还不如刘姥姥会随机应变呢,作者设计这样鲜明的对比,实在是笔法老道又辛辣。
而林黛玉“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都是古代的奢侈品不说,这些书籍自然也不可能只有女四书等几本闺阁教材,肯定都有士大夫们追捧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等。
要知道在古代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就算是古代贵族女子也很难能读到那么多的书,就连国子监祭酒李守忠大人对女儿李纨也是“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罢了,就连号称“无书不读”的薛宝钗屋里也不过案头只放了两部书而已,用脚指头都能猜出来,肯定也不是诗词歌赋之类,难怪刘姥姥会认为林黛玉的屋子公子的书房呀,毕竟在古代,若非勋贵诗礼高门世家的公子,实在很难收藏这么多书,甚至不可能被允许读到这么多书。
这里又有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板儿和林黛玉都是六七岁的时候第一次进贾府,林黛玉表现的何等体面周全有礼数,文雅优容,通身尊贵的气派连凤辣子都感慨不已。
但是板儿就畏畏缩缩,一副没礼貌、没教养、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这就是古代残酷的阶层差距,贵族的女孩子和平民家的男孩子比起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优越太多。探花郎盐政老爷的千金林黛玉,五岁上启蒙请的是进士知府履历的贾雨村做先生,一年读完了四书,可是板儿的祖父还是有官做的,如今虽然家道没落,搬到郊外居住,也还是自耕农,可是板儿却已经成了没有学上,满地里乱跑的乡野顽童。
刘姥姥当年能把她闺女嫁给父亲做官的王狗儿,她自己也号称年轻时也爱花儿粉儿扮风流,可见刘姥姥的娘家早先应该也是士绅财主那样的有钱人家。可惜刘姥姥本人也是大字不认识一个,愣是把“省亲别墅”念成了“玉皇宝殿”,可见古代一般小门小户的女子,也是没机会读书接受教育的。
但刘姥姥终究是聪明人,又是见了一些世面的经年老妪,她人也聪明,从她编的“雪下抽柴”、“老奶奶拜佛求子”的故事不难看出,她应该是早就找周瑞家的打听了荣国府内部的一些事情,在刻意的逢迎荣国府的主子们。
刘姥姥怎么会不知道在贾府内宅居住的应该都是姑娘小姐们呢?在很多前情提示下,刘姥姥这样会察言观色的人,她在林黛玉的房间里故意说这是公子哥的书房,明显就是在恭维林黛玉是饱读诗书的大才女,是出身清贵、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所以贾母一听这话就乐了,觉得刘姥姥真会说话,说到了她的心坎上。林黛玉这个出身高贵,有才华的外孙女也的确给她长脸。所以,贾母才笑呵呵的指黛玉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贾母这话真是充满了骄傲,可见她心里最出色的晚辈女孩就是林黛玉。这是她金尊玉贵的宝贝女儿贾敏和探花郎林如海的骨血,也是贾母心里最优秀的孩子。
刘姥姥听了贾母这话,她“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那林黛玉的品貌就不用说,作者官评:“颦儿才貌世应希”,贾宝玉都认为是“神仙般的妹妹”、“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贾府小厮描述,黛玉的面庞身段比绝色佳人尤三姐也“不差什么”,丫鬟晴雯只是眉眼有点像黛玉,已经是丫鬟中的第一美女。
而潇湘馆这一处庭院,不止林黛玉喜欢,贵妇元春也视作心头好,贾政更是大加赞赏:“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刘姥姥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是懂得欣赏“黄杨根整抠套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的人,也会赞赏贾府“礼出大家”,所以,这清幽的潇湘馆在刘姥姥眼里也是仙境一般的存在。
书中又设定林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是真正“”神仙托生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连艳压群芳,近乎完美的薛宝琴都认为:“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姐姐。
那在村妪刘姥姥眼中,林黛玉肯定更是神仙一流的人品,可是刘姥姥的语言艺术拿捏的十分高明,她并没有直接夸林黛玉本人长得如何美,气如何质好,似仙女下凡,如何高不可攀,他们村里最美的姐儿也不及万一,大概是因为刘姥姥觉得这样夸奖都配不上林黛玉的美貌和风采。
所以,她接着去夸黛玉的房间布置说:“这哪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这话说的更是有水平极了。
因为林黛玉的房间里除了笔墨纸砚和很多书籍之外,肯定还有很多精致的女孩家东西,比如玻璃绣球灯,比如精致清雅帐幔的绣床,或者日常做的针线刺绣,妆台上的胭脂水粉等等。
刘姥姥仍旧故意这么说,还是顺着贾母的意思,继续奉承赞美林黛玉才华横溢,身份尊贵。
林黛玉住的房子都像饱读诗书的贵公子的书房,那么林黛玉作为房间的主人,自然是和贵公子一样尊贵的人了。
刘姥姥这话虽然现代人听了可能会觉得不受用的,但是在古代的确算是夸人的。也是刘姥姥能想到的最高明的夸人的方式了。
果然贾母听了这话更加开心了,她先带着刘姥姥来逛潇湘馆的目的完全达到,刘姥姥夸奖林黛玉夸到了点子上,在场所有人都听到了她和刘姥姥的对话,也都更加明确了她对林黛玉的疼爱和重视。
贾母就是故意要让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知道,只有林黛玉这样清贵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才能入她老人家的眼。她收养这个清贵的外孙女在贾府,也能给贾府门楣增光的好事,她让林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是要让宝玉最喜欢的神仙妹妹陪他读书,有才高八斗的林黛玉可比那酸腐老儒厉害多了,这样的大才女在贾宝玉身边,还用愁宝玉不读书不成才吗?
像贾政那样眼里的规训宝玉,在贾母眼里就是:“逼着他念书,生生的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再如他人一些规劝宝玉读书的言论,在贾母眼里更是:“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
而林黛玉与贾宝玉朝夕相伴,青梅竹马,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贾母有意为之,这也算对贾宝玉的一种“因材施教”。
贾母借着刘姥姥夸林黛玉这一回,手段实在高明,这不正是借着伯爵王家没有文化来打秋风的穷亲戚之口,让王夫人明白,唯有林黛玉才是能影响贾宝玉读书学好的淑女和才女。
可是王夫人真的是嫉贤妒能的蠢妇一个,当着贾母与众人的面就敢拒绝林黛玉奉茶,所以贾母才会又借着林黛玉的窗纱,狠狠敲打了王夫人一回。
书中写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她把这窗上的换了。”
她又亲自介绍霞影纱,并且安排如何使用:“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
贾母可不只是安排王夫人给黛玉换窗纱这么简单了,而是暗责王夫人不够关心林黛玉,管家理事也不懂得物尽其用,说白了她就是嫌弃王夫人没文化,水平不行。顺便又暗中夸一夸林黛玉懂得做客的礼数,就算窗纱旧了,不符合她的审美了,也很省事,不愿意给外祖母和舅妈添麻烦。
刘姥姥后面夸惜春是神仙托生的,也是顺着贾母的话再奉承。贾母说惜春会画画,可以画出大观园送给刘姥姥,刘姥姥一听贾母这是在赞美自己的孙女有才华了,又因为惜春年纪比较小,所以她才顺着杆往上爬,也赞美惜春是个小天才,她说:“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这话夸的足以和王熙凤赞林黛玉那一句:“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有的一拼了,这才是高情商发言。
贾母还带着刘姥姥去了探春的秋爽斋,探春的屋子里布置的也非常有文化底蕴: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但是刘姥姥这一次并没有再夸这里也像贵公子的书房了,因为同样的赞美之词如果重复使用就显累赘不好使了,倒是她的小孙子板儿给了她新的灵感。
因为板儿见了探春屋里的佛手又要吃,又跑到那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的拔步床边指指点点地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
刘姥姥当即扯过板儿,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
这固然是刘姥姥在教育外孙子,但细品却不难发现,刘姥姥话里有话,她是在说探春屋里高贵,像板儿这种平民家的小孩是不该在这里胡闹的,只配瞧一瞧罢了。
这一次板儿被打哭了,可一向怜贫惜弱的贾母假装没听见,只凭众人去劝解,贾母却只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说了一句:“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
这句话也未必没有深意的,梧桐在古代是一种高贵的树木,也代表高洁美好的意向,别名:青桐、碧梧、青玉,又叫作“引凤树”,《诗经》中写道是:“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等老话。
贾母还接着夸:“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又在薛宝钗的“雪洞”屋里总结:“她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我看她们还不俗。”也都隐藏着对贾探春的赏识和看重,才有后文中贾母安排探春见南安太妃、贾母让凤姐支持探春管家,连鸳鸯都对探春说:“如今老太太偏疼你”。
而贾探春后来是做了王妃的,她放的风筝也是凤凰风筝。
可见在贾母心里,如果说住在“有凤来仪”的林黛玉是外面飞来的凤凰,探春就是贾府飞出的凤凰,偏巧贾府的小厮也说探春是“老鸹窝里出凤凰”,只可惜探春当时年纪还小,又是偏房庶出,还不能帮贾母的忙,所以暗合贾母说的梧桐树也好,只是还细些的话。
再说刘姥姥逛大观园,真的是金句频出,几乎全都说在点子上。
在栊翠庵里的时候,贾母请刘姥姥品尝妙玉泡的六安茶,刘姥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看上去是她庄户人家的本色,但刘姥姥本身又并不完全是古代底层穷苦人,所以这里未必没有打趣妙玉的意思,因为刘姥姥应该也是能看出来妙玉对她的那种鄙夷和不屑的。
在刘姥姥眼里妙玉姑娘虽然也是美若天仙一般,却过于孤傲,瞧不起人,贾母又对她问这问那的,一副不怎么喜欢的样子,刘姥姥自然看贾母眼色说话。
最绝的后来刘姥姥醉卧在贾宝玉的床上,被袭人轰起来之后,她悄悄地问袭人:“这是哪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这话说的实在是又好笑又精准,刘姥姥真是眼光毒辣,一眼就看穿了宝玉厮混内帷,女儿气的本性,甚至连他的卧房都不像个爷们的屋子,而更像是小姐的绣房。
这话也点出了《红楼梦》开篇时神话故事里设定,贾宝玉也是神仙下凡的来历,神瑛侍者在尘世的卧房也像是天宫一样精致华美的。
唯独在蘅芜苑薛宝钗的“雪洞”屋子里,刘姥姥没有半句的评价,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个多余的眼神动作也没有,几乎就是隐身一般。
因为刘姥姥亲眼看到了贾母发脾气批评,觉察出贾母内心的不喜欢,既然她是只为讨好贾母,这种时候当然应该保持沉默,毕竟连王夫人、王熙凤都挨了呲,哪里还有她说话的份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