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游园惊梦》与国际大奖 (三) 闺门旦研究者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迅速被国际影视界关注,并且上演的当年就获得国际大奖,其原因除了上述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编导聪明地运用了“搭便车”的手法,将昆曲《牡丹亭》内的一些精华要素“移植”到该影片,使得昆曲自身存在的巨大的艺术美感融化在这部影片中,让这部电影借助昆曲的美感而魅力十足。
影片于2001年4月上映,那时昆曲在内地以及港台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昆曲在内地普遍处于极其低迷的状态。2001年5月昆曲“申遗”获得成功,昆曲极其低迷的状态被触动、被刺激,但国内及港台昆曲只有复苏的迹象,并没有真正复苏,更谈不上出现昆曲热,绝大多数国人对昆曲还十分陌生。这时人们偶然听到昆曲悠扬的旋律,看到演员身着艳丽的戏服在舞台上惊艳亮相,都会产生“新鲜、好听、好看”的感觉。从这点说,该影片选的拍摄、上映的时机真是太好了。
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大部分是欧美的电影专家,无论是电影理论还是电影的手法、效果,他们都极为精通。对于一般以叙述故事为主的电影,他们轻车熟路,评判精当。就是反映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或是欧洲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物的艺术类电影,他们也可以在电影及其反映的艺术内容两方面都做出十分精准的评价。原因在于,他们懂芭蕾,懂交响乐,熟悉贝多芬、莫扎特等这些欧洲古典音乐家,有些评委还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呢。可是对于这部运用“搭便车”的手法,将昆曲《牡丹亭》的精华移植其中的中国电影《游园惊梦》的评判,他们可就不那么驾轻就熟了,评判起来就不那么在行了。
可以说,处于昆曲还较为低迷的时期,当时的外国电影专家评委对于中国的昆曲几乎是陌生的。他们不仅没接触过昆曲的理论和昆曲的特点,也很少看过昆曲,更谈不上对昆曲有所研究了。因此在评判这部电影时,这些评委肯定是受到影片当中昆曲因素的重大影响。他们听到昆曲悠扬的旋律,看到演员身着艳丽的戏服在舞台上惊艳亮相,和广大观众一样,同样会产生“新鲜、好听、好看”的感觉。这些感觉会立即产生作用,为他们投下“赞同”的一票增添筹码。正因为如此,看过电影《游园惊梦》的影迷提出,该影片获奖的“第一星应该献给汤显祖以及《牡丹亭》。”对此,我认为该影片获奖背后的功臣还应包括,16世纪中期为昆曲创立“水磨腔”的魏良辅团队,以及以叶堂为代表的历代昆曲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昆曲《牡丹亭》里的唱腔不可能有如此迷人的旋律,也不可能流传到21世纪。
电影编导不但较为成功地运用“搭便车”的手法,将昆曲精华要素“移植”到该影片,而且在选择代唱昆曲的演员上也十分仔细,使得唱腔与片中人物演唱水平大致相称,这点也为影片的效果加分。
影片中的昆曲唱腔是由当时的浙江昆剧团的王奉梅、杨娟女士演唱的,此外还有众多的演员作为配角参与表演。电影编导选择这两位主唱演员还是十分合适的。仅以王奉梅来说,她的嗓音清亮,唱腔圆润细腻,带有昆曲自身特点的“水磨腔”发挥到位。尽管在当时来说,估计国内闺门旦演员中比王奉梅优秀的还大有人在,但是电影讲究的是人物身份的真实,对于此片,不能挑选最优秀的闺门旦演员来代唱,这点是很清楚的。翠花原是戏班的名伶,从小学戏,受过师傅的调教,算是个较好的戏班演员。她在影片中的演唱既不能展现非常高,又不能显示太低的水平。因此电影编导为翠花量身裁衣般的选择,实在是非常难以拿捏的:既要表现出翠花唱昆曲吸引在场所有人,又不能让人感觉其演唱水平太高,还要让这几段唱腔显示出昆曲和电影艺术的魅力。从影片的效果来看,电影编导在选择代唱的昆曲演员上是成功的。
总的来说,王奉梅、杨娟在影片中的代唱效果是相当好的。然而,如果对照历代昆曲人制定、修改,当代昆曲专家基本达成共识、奉为规范的昆曲谱面,尤其是与当今主流演员的唱法相比较而进行细抠的话,就会发现20年前她们二人在个别字中的演唱还是有微小瑕疵的。例如:
【皂罗袍】“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的“乐”字;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中 ,“吹来”的“来”字,“摇漾”的“漾”字;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中的“半”字,“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中的 “香”字;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 中的“高”字;
“是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中 ,“抓住”的“住”字,“向好处牵”的“向”字等,都存在各种微小瑕疵。多数是属于该字的唱腔中缺了几个音,或者改变了一两个音,这样便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昆曲演员尤其是那些资深的演员,都有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唱法,他们在某些字的极其细微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多年演唱形成习惯性的唱法。本人所说的“瑕疵”,有些可能是真正的瑕疵,有些则可能是她们习惯性的唱法所致。
此外,时代在发展,昆曲唱腔也在不断完善、改进、规范,即便是经典唱段也同样如此。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认为“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 这也许部分解释了上述状况发生的原因。
好在这些所谓的微小瑕疵,不要说一般观众,就是十分熟悉昆曲《牡丹亭》的昆曲迷也未必能听出来,更不用说国际大奖赛的那些外国评委了。
更何况,还有电影拍摄应遵循幕后代唱要大致反映片中人物的演唱水平这条原则做后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