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论了无数次的“胶片”问题
和花盆面基,观察了他的拍片方式:先观察,多角度取景,思考,再按快门,在每个场景有较长时间的停留,由于我用数码机一下子拍完了,就开始和他就着场景聊天(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扫街合作模式),谈论拍摄思路。
在拍人的时候,他的机器Push他去和人正面交流拍摄的许可,节奏非常慢。(因为需要测光、上卷、调参数之类的)
他说,这种慢节奏的沉浸感就是他认为胶片摄影的核心体验(同样,这也是受限于胶片数量的限制和昂贵的心理价格)。
这让我想起了恐怖游戏中经典的弹药限量设计:只有资源的极度有限才能无限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节约,去思考更合适的使用,甚至某些标榜专家难度的游戏容错空间极低。
而在这种Hard模式下如果成功,带来的大脑刺激是巨大的,这同样可能是胶片令人激动的一个因素。(前提一定是非土豪,如果是土豪,挥金如土,那么就像开了挂,乐趣大减)
而无节制的数码连拍狂拍,可能会摧毁思考的“空白间隙”。
在当天的拍摄后交流环节,他惊讶于我一天的拍摄量只有一百来张(因为他见过的数码机枪手们常常是400-500张的连拍) 我想,主观上心态调节也能达到类似的功效,他只是在强迫自己感受这种资源的局促。
同样的,今天的我,开始在拍摄前先问自己是否值得拍。
总结:这是个永远聊不完的纠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认为PS的直接拍摄更能体现人性的灵光,另一方面,人们又相信缓慢的拍摄更能体现思考的火花……
归根到底,还是看每个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作品需要的形态。 PS拍摄的模式适合抓拍和临场感,而胶片慢拍则适合带有规划的规整拍摄。
至于“看似随意的不随意”,则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