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
【注解】
(曲则全,枉则直。——《道德经》传世本)
曲:不直曰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左传》:正曲爲直。正直爲正。
天下之物,无不受束,其曲其直,取之外者。直者莫不受乎诸外,曲者亦莫不受乎邪!水几于近于道,九曲以成江河;虽溪水数尺,飞瀑数丈,是直水也,不足以成江河。况乎于人?故而曰曲则全。
《左传》:正曲爲直。正直爲正。
正,是也。方直不曲谓之正。使直的事物不弯曲的叫做正。
枉。邪曲也。
一个方框要使它稳定,就要在其中辅以支架。窗子“龱”形比“田”形更稳定。
如果“龱”字内外相辩曲直邪正,谁能胜出呢?失其外,不得其用;失其中,亦不得其用。窗之外形曰直,窗之巩固曰正。
再比如木匠做工有个榫接工艺,窗子要稳定就要有榫接的部分。没有榫接的窗子不能承受风催墙压,而榫接了的窗子持久耐用。曾在苏州园林中游玩,遍数百个窗户却从未看到完全方方正正的窗户。
《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永远能保持方直事物。曲则全,枉则正:是以得其曲之全,用其枉之正。为人如此,治国亦是如此。政者,正也。为政者,以枉取正,矫枉得正。第四十九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低洼的地方水越聚集,推陈(弊,旧的,有害的,不利的)才能出新。得少者精于其得,内化自然,因而为有;得多者困于其形,迷于其色,故而乌有(乌,茫然,化而乌有)。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将这三句叙述完整, 回过头来反向推论,从具体行动的方面,得少者精于其得,内化自然,化而为得;得多者困于其形,迷于其色,化而乌有。从个体发展方面,虚心自空而能得,得之化于身,身也盈盈,心也盈盈;弊,不得为弊,不蓄为死。一个人不再能够接受新的事物,那么就会显示其弊端,自然就会被淘汰。一个社会不再接受新的思想,就会衰败,以至于消失,就是新的替代了旧的,推陈出新。从整体结果来看,洼为曲,曲得盈有生而全;弊为枉,枉得新有出而正。
在自然学科中,很难说哪个理论推翻了哪个理论,而是谁比谁更有兼容性。比如物理学中所追求的“大一统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一个政府推翻了一个政府,在于其政府对社会的兼容性的发展,而非推翻。例如政治制度方面的行省制度,选举制度,教育制度。没有一鸣惊人的成功,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历史,千万事物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这三句由广入近,由虚入实,由境入情。
因此圣人一直追求道,才成为天下的州牧。(执,秉持,持守。牧,管理。)
州牧,相处舜在位时划天下为十二州,各置一牧。
《诗经小雅无羊》所描述的场景是对上古到先秦时期“牧”的具体表现。(我不认同现在的学术描述或者解释,有机专门介绍这首诗。)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璋,就是益州牧。
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被重用(以彰显);不自我表现的人清楚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并不断完善);不自己给自己论(或夸耀自己)功劳的人最容易有功劳;不自是矜持(不自傲)的人会得到很好的成长;只有不自争,就没有谁会和他争。
这段与上一章对应,从正面论述了“玄德”与不争的意义。
自古以来能委曲求全的人,几乎都是这样说的,相信它的人最终会回到“道”。(委屈可以成全,但不是必定,主要在于不争,无欲无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以修道。)(恒卦,上巽下震,雷风之时,必要委曲求全,小志小欲至于无知无欲。短则直,长必曲;上下相应,则知可行。曲则不易行。唯坚心不移,则事可成。)
学习《老子》时,时常要注意不要以单纯现象的描述静态或者孤立的看待那些看似排比实则递进的句子。例如《第十五章》,有兴趣的可以回看一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帮我们认识世界,更为我们阐明了实践的道路,这也是从认识向实践转变的重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