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数学中不废除除号“÷”?


某乎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请问为什么数学中不废除除号“÷”?我认为:“÷”完全可以由“—”代替,而且“÷”容易产生歧义;另外,小学以后任何一本数学书,物理书都看不到“÷”了,那么为什么不废除掉呢?

因为小学会讲除号“÷”、分数线“—”、比号“:”三者的关系。
通过理解三种符号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加深5、6年级对分数与比的认识。
英语上有一种表达:1除以2是“1 over 2”,即1在2之上,也就是——
说明分数线可以作为除法运算符号;
历史上1除以2也曾写过“1:2”;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1除以2应该写成“1÷2”——
以上三种符号都曾作为除法运算符号,并且仔细观察这三个符号——
“—”“:”“÷”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
现在我们所用的除号,极有可能是先出现的分数线“—”与先出现的比号“:”混合而成的!
那么有几个问题就很关键了——
为什么已经有“—”作为除号了,还会有别的符号“:”表示除号?
为什么已经有“—”“:”两个除号候选了,还要费尽心思创造一个全新符号“÷”?
为什么全新符号“÷”不是另外别的符号而是明显与之前两个符号很有继承关系的符号?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借此抛砖引玉,期待数学大神的解惑——
现在我们确定“÷”专门代表除法运算、“—”主要用于分割分数的分子分母、“:”表示两个数的最简整数份数关系;
而我猜想最早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会做整数的除法运算,如果能整除,比如10除以5,就会写——
10/5=2
如果不能整除,比如11除以5,就会写——
11/5=2……1/5
也可以写成——
11/5=2又1/5
直到后来我们学会了分数的概念,需要专门表示分数,于是“—”就更多的用于分数的分数线了。

分数线“—”(原除号)拿给分数使用了,
于是我们就需要另外的符号去做除法运算——没错,那就是比号“:”!
我们把以上的算式重新写成——
10:5=2
11:5=2……1/5
或许是余数每次写成分数有些麻烦,有人就省略了分母写成了
11:5=2……1
这样的写法就催生了一种新的理解,份数的理解——
11份与5份相比,前者是后者的2倍还多1份
然后人们又遇到了可约份数的情况(类似于分数的分子分母约分)——
22:10=11:5
这样的写法意味着比例的诞生,当人们有了比例的概念并且不需要计算比值只需要运用“几比几”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比号":"便像分数线“—”那样逐渐变成比与比例的专用符号!

既然“—”和“:”都被征用了,我们就还需要另外的符号来作为除法运算——但这时候几乎所有常见的方便书写的符号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含义,并且不少还身兼数职,所以实在不适合再找一个已经出现过的符号去表达会经常使用的除法运算了!
那就只能重新设计一个新的符号!
重新设计一个与已有符号完全不同的符号,这个符号肯定会很复杂——因为简单的已经被定义过了。
然后有人一拍脑袋,咱们可以把“—”和“:”混合起来呀!
于是,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