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辩,惠子在逻辑上战胜庄子?
一个对于濠梁之辩的理解是,庄子把“安”理解成了“哪里”,偷换了概念,他并没有获得这场辩论的胜利。其实不然。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来看看这句话: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对这句话有一种理解:
让我们回到开始吧,你说:"
从哪里
知道鱼的快乐",已经知道了我
知道鱼的快乐
却来问我,我是从濠水上知道的。
这样理解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之”的指代。之可以指代“知鱼乐”(就是上面这种理解)也可以指代“安知鱼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哪种理解更好,则需要结合文本分析。 将“之”理解成
知鱼乐
,则会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不妨将翻译作以下修改,看看会不会更通顺一些:
让我们回到开始吧,你说:"
从哪里
知道鱼的快乐",我是从濠水上知道的。
很明显,庄子要偷换概念,这样更直接明确一些,为什么还要加一句:“
已经知道了我
知道鱼的快乐
却来问我”呢?
再看看把之理解成“安知鱼乐”吧:
让我们回到开始吧,你说:"
从哪里
知道鱼的快乐",已经知道了我
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却来问我,我是从濠水上知道的。
可以看到这种理解,是在指责惠子问了一个坏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了(答案或者说不言而喻了)。但是庄子这样的指责是很没道理的,不仅偷换概念,还更进一步说被自己偷换了概念的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但是为什么非要认定庄子是在偷换概念呢? 假如把安理解成“怎么”会如何呢?
让我们回到开始吧,你说:"
怎么
知道鱼的快乐",已经知道了我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却来问我,我是从濠水上知道的。
按照这样的理解,庄子无需再次回答“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个问题。因为庄子在一开始便说了自己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为何这样说呢?不妨先按庄子所说的“循其本”吧。 这段辩论是这样引发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看得很清楚,庄子在一开始便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这不正是在说他
怎么知道鱼之乐
吗?(庄子看见)鲦鱼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动,因此知道鲦鱼的快乐的。 所以把
安
理解成
怎么
,也会很奇怪,因为庄子刚刚说了自己怎么知道鱼之乐,惠子就来问庄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但很清楚的是,惠子所问的不是这种“怎么”知道的,他是对庄子能够知道鱼的快乐表示怀疑。或者精切一点说,惠子应该说:安得知鱼之乐。 所以对于这句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理解应该是: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能够知道鱼的快乐呢?”
看看之后的对话吧: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认为:你无法理解鱼(另一个事物)。 庄子认为:(你得出我不能够理解的前提是,你不能够理解。但是,)你没有能力理解,不代表我没有能力理解。 惠子认为:(如果任何人都没有能力知道外物。这样的话,)我没有能力知道你,你也没有能力知道鱼。 可以看到,判断这场辩论的关键在于:人是否有能力知道外物。 惠子表面上可以反击庄子,是因为他做了一条假设:
任何人都没有能力知道外物。
庄子怎么回答他的呢?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让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吧,你说:你怎么能够知道鱼的快乐?你已经知道(我自认为)能够知道鱼的快乐因而来问我。我因濠水之上而能够知道。 任何人没有能力知道外物,惠子又是怎么知道庄子自认为知道鱼的快乐呢? 濠梁虽小,足矣让庄子能够知道鱼的快乐。惠子才能知道庄子能够知道鱼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