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题19 文明与家园 单元考点总结

2023-01-31 14:47 作者:讲历史的齐老师  | 我要投稿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以主要概念/主题为线索梳理)

1.中华文化(本课最大的概念)

(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及特点

①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②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价值或作用

①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4)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夯实基础),吸收外来(在交流互鉴中发展),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创新),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2. 文化自信

(1)含义: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来源:

文化的优秀(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国家的强大(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人民的力量(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3)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3. 中华传统美德

(1)重要性: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内容:略

(3)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4)作用/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5)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4. 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简述: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是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源)

②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同文化的作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①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3)民族精神的表现 / 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①表现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②表现在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如何理解价值观

①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涵

②人们依据各自所遵循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决定行为取向的价值依据)

④不同时代、民族、职业等人的价值观会有差异

⑤有一些价值观,如诚信、善良、正直等具有人类的基本共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回答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宪法规定)

①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②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③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5)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青少年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③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框 正视发展挑战

1.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其特点

(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3)新的特点:人口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我国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③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①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②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我国的资源形势是怎样的?(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5.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

(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6.我国的环境形势是什么?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7.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8.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②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③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9.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0.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①转变发展方式

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特别说明:

本课时是针对前一课时出现的问题,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提出的对策,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识(侧重理念)和走绿色发展道路(侧重行为)。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交叉,不必截然分开。

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1)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2)人类作为自然的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愿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4.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知识拓展

1.       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③积极同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岀贡献;等等。

2.“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分别指什么? 如何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绿水青山指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良好。

关系: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条件。因此,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总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专题19 文明与家园 单元考点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