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与群众分歧
修路的时候,有群众建议,路面只是破了几块砖,换几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重新修,施工方说,重新修路美观又拉动内需。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位群众挺好的,有一种主人翁精神在里面,在咱们老百姓看来确实破了砖,换了砖就好了,就好像家里的瓷砖破了肯定是买块同样尺寸颜色的换上,不太可能全砸了从新铺,那么自然看到这种全部挖开修的事儿就会觉得浪费。 同时,施工队的答复我觉得也有道理,因为施工队他只是我们政策和项目的具体执行者,他是没有决策权的,他的施工作业肯定是要按着方案来的,同时不同批次的砖颜色难免有不同,新旧的砖混在一起也看上去斑驳,增加一个铺路作业也在材料采买、人工等等方面扩大了内需。因此我认为施工队也是做到了实事求是。 我觉得之所以面对同一件事,群众和施工队所代表的政府有两种不同的思考,归根结底是因为双方的站位不同。作为群众,一定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从过日子里面总结经验,把成本放在第一位;而规划部门考虑的是城市整体的规划问题,施工队考虑的是作业效果问题,地方政府考虑的是经济发展、市容市貌、居民就业问题。站位不同,角度不同,自然结论也就不痛,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从这件事中,我有以下三点收获: 第一就是要认识到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上的思考是有分歧的,大家的利益关注点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做好充分的调研,例如规划局在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调研,做好道路为代表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修缮等成本核算,结合我们本地居民生活需要选择基础设施的类型、功能方面的规划,落实“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的重要指示要求。 第二就是要做好全链条的工作规划。例如在修题目中这条路的时候就要根据选择的材料,本地居民的出行习惯,本地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特点细化保养方案,明确维修周期,备足备用材料,出现小的破损,用同批次同颜色砖石进行替换,出现大规模损坏进行整批维修,长期损耗影响使用的及时挖开重修。找到性价比的最优点,做好成本核算。 第三就是要做好宣传。既然有群众提出了建议,我相信还会有许许多多没有提出建议的群众心里也是有类似的疑惑的,那么为了让群众更好的了解我们的规划安排,了解我们政府的工作出发点,我们就可以对每年规划方案可以公开的部分通过官网发布等形式进行公开,一方面统一思想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考虑,另一方面接受群众监督。 我认为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群众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关注,我也会以此为警戒,虚心听取群众的建议,虚心听取领导的批评,虚心接受同事的意见,做一个虚怀若谷、虚心纳谏的人。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