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摹四病,看看你中枪了吗?
随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书法,但书法具体怎么学习多数人不太了解。像其他学习一样,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获得身心的收益,从而也难以保持对于书法的热忱,兴奋点越来越低,最后舍弃。
有些障碍,在初学书法的过程中很常见,但很难改。
01写得过大
很多人告诉初学者,刚开始练习一定要写大字。但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王羲之恐怕是没写过大字。颜真卿呢?大字写得不多。
在历史上,大部分经典书法作品的字大小在三公分见方以内。至于原理这里就不细谈了,我们知道字的大小对于初学很重要就可以了。因为现在工具不趁手,所以实际上我们很难写得跟原作那么小,可以略大一些。但如果超过原作的一倍大小,那么书写的方式就跟原作不同了,属于一种创作而不是学习。

02写得太慢
刚开始写得快,以后会逐渐变慢;但是如果刚开始写字小心翼翼,那么以后会越来越慢,直至手腕僵硬,身心俱疲。
开始学习书法的人,很多像慢动作一样来进行书写,自谓从容悠游。如果放松的话,慢慢写对身心也没什么坏处,可以算作一种涵养方式。但如果试图通过慢慢写字来学会书法,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像柔柔慢慢打太极,永远无法用于实战一样。至于怎么样才算写得快,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问题,初学知道别写得太慢就成。那么写得快了就不像怎么办?

03写得太杂
从汉简和敦煌卷子残留的习字作品来看,古人学字都是把单字重复多遍来进行学习的。
于右任48岁开始学草书,每天只练习一个字,但三年之后便卓然成就,这个速度是很快的。反之,如果我们每天写一千个不同的字,或者经常换帖,可能十年也无法成就。无近速效,欲速则不达。别担心,写得好的字把握了,写得不好的字会自动跟进。

04取法太高
有个说法叫做取法乎上,于是很多人上手就写兰亭序、蜀素帖、九成宫、张猛龙等。这些都是经典碑帖,但是结果能学到手吗?肯定不能!
取法乎上的法,是指一个训练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碑帖选择问题。初学就拿名帖名碑下手,这本身就说明学习没有章法。关于初学书法临帖,其实选择余地很大,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书法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有一些窍门的。历代书法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比如:执笔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求中锋铺毫;结构要横直相安,分布要疏密得宜,错综变化,风格要不拘一格,全章贯通等。
01
多读帖及各类书法资料,多背帖。只有多读多背,写时才能一气呵成,集各家之长多创作。
02
对临即写实,书法唯一的途径即临帖,临帖一定要细心,不是小心;要大胆,不要大意,再者应选名帖,有用之帖,感兴趣之帖。
03
把握每个字的结构,每个字的势态及线条的变化,再者就是折字习练,何谓折字?折字就是初临时候不要像抄文章一样长篇抄写,一定要少而精,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临,然后一句一句的临,最后一段一段去临,不要急于求成。
04
创作性临摹,结合二至三家书法的特点,进行有创意的书写,形成自己的风格,“师古而不泥古”即成了自己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