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小讲 | 第六讲 对仗的讲究
对仗的讲究

上一讲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平仄的变格。这一讲就是有关近体诗格律最后的内容了,对仗。
到上一讲结束,虽然有关近体诗的内容还没有结束,但大家也都可以写诗了。因为大家对诗的对仗都是有些基本的了解的,比如说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颈联最好要工对、绝句可以不对仗。还有一些基本的对仗的规则,如名词要与名词对、颜色要与颜色对、不及物动词可与形容词对。
对仗,不像平仄和押韵,不对就是不对,没有参考资料就无从学起。大家对对仗都有些了解,但要写出优秀的近体诗作品,写出工整的对仗,还是要多了解一些对仗相关的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讲述有关对仗的内容。
工对丨宽对丨借对丨流水对
我们先给大家说说对仗有哪些讲究吧。先说四种:
首先是工对,即工整的对仗,大多数诗的颈联都是工对。
工对要让同类的词语相对。以名词为例,名词也分很多不同的小类,就如地名对地名、人名对人名、宫殿名对宫殿名,依此类推。此外,语言中经常并列的词语,如天地、诗酒、花鸟、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的也算工对。这样的有很多,以杜甫的《野望》为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清”也可以用宽对和“白”相对(不明白吗?下面会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拿同义词对仗不如反义词,要少用。诗家有“合掌”的说法,意思是出句与对句的意义基本相同,是诗家的大忌。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的,也算是工对,就像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为地理,“草木”是植物。
另外,一联中只要大多数字对得工整就算是工对了。超过了适当的限度,就不叫工整,而叫纤巧。许多宋诗的对仗是比唐诗纤巧的,但艺术水平却比不上唐诗。
第二种是宽对。形势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诗的思想内容。宽对虽然不如工对工整,但却放宽了作诗的可能性。它容许临近的事物进行对仗,如天文对时令,颜色对方位等等。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与“天”就是宽对。
再宽一点,还可以让名词与名词对仗、动词与动词对仗。如果要进一步放宽,就变为半对半不对的范畴了,一联诗只有一半的内容可以对仗。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因为是首句,本就可以不对仗,半对半不对更是无所谓的。又如杜甫《月夜》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在颔联半对半不对,是很少见的。而颈联则是千万不能这样了。
第三种是借对。如杜甫《九日五首》中的“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其中菊花是植物,而竹叶有两种意思:竹叶青的酒名与植物名。作诗时,杜甫握着手中的竹叶酒,却用“竹叶”与“菊花”对仗,这就是借对,即借用一个词语的另一个意思来对仗。
有时,借对不一定要借含义,也可以借声音,如“篮”与“蓝”,“珠”与“朱”,“皇”与“黄”,“清”与“青”。举例的话,就是上文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喽。
接下来是最后一种,流水对。对仗,一般是两句平行的话,各自具有独立性。而流水对则是一联两句话要当做一个整体看,单看单句的话意义不全,出句与对句有着意义上的相互承接。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或者陆游《书愤》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仗的部位
以律诗为例,近体诗对仗的部位是有要求的。通常的律诗,中间两联都是对仗的,即颔联与颈联。一般的律诗,至少也是要有一联对仗的,也就是颈联必须对仗。前者如杜甫的《客至》,后者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如下: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律诗的首联是可以不对仗的。但即使首联对仗了,也不能因此减少颈联颔联的对仗。律诗的首句是可以入韵的(即在第一句用韵或者用邻韵),而律诗首句的入韵,会给对仗加大难度。一般来说,七律首联入韵的诗比五律多,故而五言律诗首联对仗的情况更多一些。当然,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对仗也是可能的,就如这首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诗的尾联对仗的情况是最少见的。因为诗的尾联大多是一些收束性的语句,而对仗是不适宜作结束语的。当然也是有的,就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不过它是一种流水对,与一般的对仗也是不同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以上是关于律诗的。至于绝句,就没有这么多要求了。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两联:奇数截一联,偶数截一联。这样的说法虽然不正确,但是仅就诗的平仄和对仗来看,是并没有问题的。大家可以试一下,会发现绝句的每一联都是可对可不对的,并且两句的对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而说,绝句的对仗是自由的。
对仗的种类
词语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大致可以把词语分为下面的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尤其是其中的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要重点关注。这三种词都是自成一派的,数目词中,“孤”、“半”之类的也算是数目,方位词大致只有“东”、“西”、“南”、“北”之类,很难产生其他的对仗。另外,不及物动词是可以与形容词相对的。
连绵字是指有双声(古声母相同)或者叠韵(古韵母相同)字联缀成的,词义不能分割词,如鸳鸯、鹦鹉等等。对仗中,连绵字只能与连绵字对仗。而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词牌名对词牌名等等。
诗词的对仗中,有名词的分类。其中名词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等。这个常被应用到工对中,很重要。
律诗没有像平仄诗韵那样严格的要求,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很大的自由,因此也就不需要计较的那么深了。这一讲更多的是给大家科普对仗的相关知识,而不像之前讲诗韵与平仄那样,因为平仄和诗韵是完全不能出错的。
到这里,《诗词格律小讲》关于近体诗的内容大致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下一讲我们会为大家简单的说一说古体诗的格律,感兴趣的话就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吧。同时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投稿到我们的邮箱:njaushensi2021@163.com,我们一起分享和交流。详细信息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关于文学分享会的推送。


✦ +
-The End-
图文来源:陈泊明
责任编辑:陈泊明
审核 :密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