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气候减缓与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

2022-06-25 18:28 作者:是啊Gine呀  | 我要投稿

Climate Mitigation and Effects of Emission Trading

清华大学:朱俊明

污染物角度看: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外部性

跨介质污染:水污染,涉及流域,边界等

空气污染:污染范围大于水污染,但是也是有区域性

气候问题:全球性问题

二氧化碳的存量问题:

二氧化硫:大气停留时间 十几个小时左右

Pm2.5:一周到几周

二氧化碳:停留时间可长达一个世纪

思考:跨代际来思考

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

污染物角度来看:估算常规污染物边际损失,对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后,升温情况无法精确估计,未来小概率升温情况可能远高于预期值

升温带来market valuation 的损失不确定性

决策角度看:

污染物高效率经济分析,对于全球外部性,不同利益主体受到的影响具备不确定性

例如对美国:升温对地区影响,部分地区可能是受益,部分地区是受损,不同利益体的损益程度不同,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达成一致协商

对未来而言:

缺少未来共识基础:折现率差异化,时间拉长可以看到,前期微量变化对长久的净现值的影响会随时间逐步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风险偏好,风险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即使优化决策通过各种模型、数据测算出来了,但是全球差的差异都会使决策推荐非常困难,

故而,分析需要解决集体性问题,了解不同的具体情形

从政策科学来看

十几年前已经提出相关的问题探讨

1、规划决策问题与政策决策问题都不是简单能用科学能解决的问题,很难有唯一的解

2、气候变化问题是超级抗解问题:时间紧迫

3、一边制造问题,一边尝试解决问题:不同个体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差异化

4、无中央权威性合理的优化解

5、政策相应:未来折现过多:不能用原来的解决方式来缓慢解决现有的问题

引申:政策科学问题很多都是抗解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或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层面,需要从不同利益角度来了解元问题


如何看待排放政策(评估点):

1、减排效应:有效

2、可接受:形成集体行动,形成全球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路径依赖)

减排限制/承诺,巴黎协定对协约国行为的约束力实际是有限的

集中关注:

1、税

2、排放权交易:明确减排量,但是边际成本不清晰


政策的效率的高低,多数情况下与落地实施是在问题的源头,终端还剩末端有关

政策覆盖的范围、市场价格波动,具体的实施情况对政策本身的有效性影响更大:先实施落地,有时候会比选择最优解【政策选择】会更好(先形成减排习惯)

京都议定书: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是在《 京都议定书 》中建立的一个国际合作机制

第一个交易性质:新西兰、欧盟开始交易市场,中国开始有碳交易试点,截至2020年全球30+交易市场,覆盖9%全球碳排放

碳税:25个国家已经开始施行

市场去规制大排放者,用税来解决小型不容易纳入市场的排放者

补充性措施、创新政策(重点是使得不同利益体团结起来)

两省五市

全国碳市场,目前纳入了电力,很多还未纳入

碳市场并非唯一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节能标准认证及环境政策等均会对减排带来影响,评估行对复杂苦难,降低政策的期待性质(不要依赖于政策)

试点市场:13年14年开市

缺陷:无初始分配价格形成机制

从评估角度及政策设计角度看,会与现有的各种政策形成交互,效益很不确定

市场表现:北京价格最高,重庆最低

合规——碳价——成本——带来减排

如何评估区域性碳市场

数据来源

1、合成控制:希望对试点省份更合理构建 contrary facture ——反事实情况下的排放情况

通过不受到政策影响的样本,对其情况进行加权,构建出与目标样本情况相反情况

(发城市,北京天津等直辖市无法构建,主要聚焦城市位:广东,湖北与重庆)

2、事件研究:分省份,更细颗粒度机制拆解与相应情况估计

合成控制结果如下

虚线为反事实的情况

对比:合成控制对比城市(例如重庆等城市,在当地目标城市政策下,受到的影响)与实际目标城市在政策影响下的变化,实际受到影响的城市(北京等)受到政策影响的效益是最大的

具体效益贡献:减排发生的情况

把纳入碳交易行业与未纳入交易行业分开看

Tips:国内11年宣布要进行排放权交时,落地交易市场的城市,并未明确出哪些行业会纳入交易,给力全行业交易预期,都进行了减排举措(实际预判纳入的行业与实际纳入行业存在一些出入)例如广东,预判纳入的行业减排情况整体比其他行业减排率高(20%:6-7%),当实际预判行业未被纳入后,减排率出现回弹

减排路径拆分:

1、产量:无显著影响

2、能源强度:碳含量降低,能源效率提升,或者能源替代

3、能源利用类型

相似省份,外推政策的影响

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效益:证据不是很多,微观层面甚至出现,交易带来排放量上升

1、例如能源替代,导致非二氧化碳排放,其他其他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影响程度高于等量/等体积二氧化碳

2、减排设施的新增,或已有设施的闲置

低碳创新:

0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接收到相关环保创新已经超过欧美

思考:是否是政策补贴等影响,是否是真正的政策影响了实质性的有效创新

数据信息:

聚焦排放权交易后的地毯创新:对比相似企业(纳入排放交易&未纳入)

相似性——同一行业、资产数量,企业规模、企业专利数等相近

结果:

1、交易企业:交易开始后,低碳创新后明显增加,同时,其他绿色非低碳创新未受到影响甚至会有增加,显示具备协同性

思考:政策引导企业在某一方面创新,是否会影响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创新(因为资源有限)

政策机制方面:

1、应对碳价成本上升的创新?探寻真正影响企业减排的原因

Mass base:配额固定

Rate base:随产量调整

市场运行初期,配额分配方式具备决定性影响,路径依赖——高效的方式,市场运行不一定高效

无跨区域及跨产业链:无碳泄露

政策诱发创新外溢:

1、行业上:例如水泥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创新

2、区域上:深圳碳市场,广东地区企业开始进行减排举措

需要技术创新,拉进减排进程

总结:

1、经济学

2、集体参与:有效性与可接受度

3、路径依赖相关


Q&A

Q1:我国走碳市场而非碳税原因

A1:对大排放主体,是碳市场,未来不一定没碳税


Q2:目前国内应该纳入碳市场,但是目前没纳入的行业

A2: 例如:广东纳入的钢铁、石化、造纸、水泥、电力;全国碳市场只有电力;排放强度高的可能会逐步纳入


Q3:我国碳市场对资源碳 5% 的利弊,未来是否改变

A3:因为核算困难,比例增大后不利于减排


Q4:ETS等,对比国内国外实施效果是否有比较研究

A4:各国政策及环境差异很大,例如对于国内,初期并非价格影响,长期价格是否会有影响待定,不同阶段的效应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Q5:欧美碳边境调节机制,我国碳市场如何应对

A5:23年会开始正式实施,覆盖范围4-5种产品;机制合理性,欧盟碳价高,需要边境调节,避免排放泄露或者转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太愿意做类似的事情;边境调节效率更优,但是公平合理性降低,可通过其他政策解决,欧美承诺将所获得资金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实际实施情况待未来再看


Q6:全国限电问题与碳市场问题

A6:拉闸限电原因复杂:政策、煤炭市场、电力市场、阶段性新能源发电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原因


气候减缓与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