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如何拓展动画鉴赏和评论的维度

2019-01-10 00:24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抛砖引玉,一家之言

坚持做某一件事情,站在现在的视角回溯2018年乃至更遥远的点,有些事情一开始并没有与此挂钩,但在主体经历种种之后,回溯性地赋予符号意义,也可以说它们是坚持做某一件事的范围。这次想借机谈谈个人学习如何提高动画鉴赏与评论能力(笔者其实更愿意说,这是一种维度的拓展)的一点浅见。由于见识短浅、能力不足,以下谈论对象基本以日本(式)动画为例。

首先要声明的是,欣赏动画或者实拍电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五花八门的“鉴赏与评论能力”,笔者小学的时候既不知这些、甚至不知动画梗,看《旋风管家》也看的津津有味。但或许有人希望能挖掘更多欣赏的维度,所以本文标题最好应该叫“拓展……维度”,没有人能真正穷尽所有维度,然而这不妨碍我们欣赏。本文标题合法性的话题就按下不表了,我们进入正题吧。

1、业界侧的动画制作知识(随意取的名)

《白箱》是很好的入门导论

对动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了解,关系到我们体悟动画这一艺术载体的特点以及相关创作者的风格。如果不知道动画制作的常识,那么评论就很容易闹笑话,因为这些事情在创作者共同体(即动画业界)往往是有共识的,作为评论者要对这些知识予以尊重。

例如笔者原先把“動画“等同于”中割“,后来朋友提醒才得知,“動画“包括描原和中割两个部分。

看《白箱》是很多人对这方面知识萌发兴趣的契机,接下来呢?笔者是通过两位令人尊敬的先驱者的作画科普讲座视频开始学习的:

之后就定期收看anitama的作画mad(和解栏目)、欧美作画博客的翻译文章等来继续积累相关知识与经验,但目前为止只能说是有了点粗浅的了解。

除了作画,还有演出:

下文电影篇也有相关,这里先拎出来

前期的企划酝酿和后期的摄影合成等环节,我们这里就按下不表了。书籍方面,比如:

作者是TRIGGER大佬,靠谱易读。本书绝版。

笔者还凭借豆瓣和自身买书直觉尝试挑选购买了几本动画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设计的中文教材(比较薄,文字少,蛮容易读的),但拿出来展示就有些令人犹疑是否会误人子弟了。

对笔者来说,了解动画制作知识有很多好处:避免说错共识式的知识点;向创作者致以敬意;更好地把握动画艺术的特色与各个创作者的风格。这些对动画鉴赏与评论是很有裨益的。

2、美术与艺术哲学

动画是特殊的一门艺术,我们要谨慎地对待其特殊性,但反过来说,为了了解其特殊在哪、艺术的更普遍范畴,那么对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考察会帮助我们理解动画。艺术的种类很多啦,除了下文的实拍影片,这里可以把美术拎出来讲讲。

少女歌剧的构图有俄国构成主义艺术的影响

当然,大多数动画人并不是专门的艺术史专业人士,但我们应注意到一个老生常谈,人们创作艺术总是受到总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的影响,或有意或无意。这样的辩护我们只讲这些,笔者去年以来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其实也很浅薄,推荐几个喜欢的:

学银在线平台
课程截图,老师讲课轻松而信息量却不少
中国大学mooc平台,吉林大学慕课

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口碑很好的美术史入门书籍。动画自身和美术创作会有一些共有范畴,比如透视、线条、色彩、构图,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动画作为动起来的画的一些要点。除了美术史,还可以提一个艺术哲学,笔者绝无评论的本事,只能战战兢兢地举一本自己看的书籍:

分析哲学视域下的艺术哲学

3、哲学社科

这方面的思想资源运用,一般来说,会集中到对动画的文本(text,不一定是文字)。

什么?这也行吗?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维度的动画评论的可行性可以看一下屋顶的几篇文章:

精神分析理论对《恋爱随意链接》中永濑伊织行动的考察,笔者认为阐释得很精彩。

齐美尔社会学概念对三角恋关系的结构分析,令人信服。

运用本雅明和拉康派的思想,还有鲍德里亚等,对二次元美学进行探讨。

等等,你说这个作者怎么可能想到呢……请看鄙号的结尾图,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应该被尊重,但文本一经诞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多义性。当然,解读得好不好,需要靠同行、读者、历史的检验了。

这方面的学习领域何其广大呀……大家不得不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进行研读,笔者不过庸人之姿,起步晚、用功少,只能说是勉强跟上。笔者去年读了不少可以划到”哲学社科“(这四个词其实实在太广泛了)的范围的书籍,考虑到本文一定的介绍性质,这里举一些导论著作:

这个评论很高啊
第七版新版刚刚出版

笔者需要克制出报菜单式的扔出书籍,实在是人生也有涯、摸鱼和学习无涯。在此需要提醒的是,非专业、没有科班教授指导的初学者在对哲学史\其他学科思想史有整体把握前,直接阅读一些思想家的一手原著会有比较大的误读风险(笔者就不举例了),最好通过豆瓣知乎等网站,寻找学术界可信的导论、导读,了解学界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牛津通识系列读本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4、电影理论与电影史(电视剧暂时按下不表)

电影作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品,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一环,动画创作者在创作方法(比如分镜头\演出)上可能受到电影手法的影响(比如为了突出写实,模拟景深较浅的实拍镜头,焦外散景,把远景模糊,而动画本来不会自动地产生这个效果,当然反过来说,实拍镜头也未必无意)

总有种会被指正的预感,战战兢兢,笔者这方面完全新人

我们在这里必须谨慎!动画毕竟与实拍影片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如果机械照搬电影理论去套用动画评论,可能会水土不服。但这样的注意也是要在我们熟悉两方面之后才能做出具体判断,到底借用概念合适与否。除了创作手法,动画创作者作为社会里的一个群体,受到电影史名作名家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影响,那就更不必说了,这是社会总体的相互影响的一环。

电影史视频也有不少,比如:

两个版本的电影史视频一短一长,各有特色。我觉得先看这样的电影史再看书籍载体的各自电影导论,阅读时或许会更友善一些。

电影视听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TNABO也喜欢看日本动画。电影赏析的慕课也有不少,就不多说了,笔者是试看,觉得讲的内容不错就接着慢慢看,有空看看不同版本加深印象。

5、日本与日本动画史

无疑,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日本动画作品,那么日本社会历史的知识对我们的讨论有多大帮助,简直不必辩护。比如大老师的吐槽经常包含日本地方文化梗,大老师和某青春猪头少年的故事无疑也有浓重的日本校园文化背景:

再举一例,骨头社制作的良心冷门作《超人幻想》

这是中村丰吧,我没认错吧,认错了请指正

本作简直通过隐喻把20世纪后半叶的大半日本历史给讲了,还夹杂大量特摄梗,anitama有对此有深入挖掘的系列文章。如果对日本社会历史和特摄没有了解,观众能认出的、创作者想通过本作传达的信息就少了很多。(说了那么多我就想安利《超人幻想》)

日本历史……很遗憾,贫弱的笔者不敢推荐什么著作,自己只是七零八碎地学习涉猎。下学期笔者会旁听日本史(下),再向老师讨教一下,在此不妨推荐戏说不是胡说的大河剧:

大河剧当然不是严肃的历史,但经过大河剧产生更多学习日本史的动机,不也挺好吗?日本文化在日本动画中的反映也是很多的,最明显的例子比如《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用动画表达了落语这一文化艺术的精彩之处。

笔者正在学习,平台:华文慕课

那么对日本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冰山一角的提示到此为止,笔者再讲一讲(日本电视)动画史,目前笔者所知比较系统的图文载体的日本动画史有豆瓣版本、anitama版本:

(绝不是特意找这一期)

此外,笔者在此推荐一下冰封的羲和制作的日本TV动画史视频:

当然,还有很多版本的动画史,笔者也只是说说自己了解的。由动画史带出的,当然就是对动画作品的观看本身,比如要评论监督A的新作,我们如果熟悉监督A的前作系列,我们就能对他的风格特色有把握,对新作也有某种预期和知识了。对动画的欣赏,笔者一般靠4种方式:

作者论:按喜欢的监督看过去

公司论:按喜欢的动画公司看过去

类型说:按喜欢的类型看过去(比如特摄,等等这不算吧)

评分说:按大数据排行榜和基于此制作的盘点种草,比如有名的:


最近补番的话,《idolish7》的好看程度震惊了笔者,日后笔者会写一篇评论。


6、观摩与实践

如果12345都是思想和知识储备,那么6算是看别人实践和自己实践试试吧。

托笔者的职务的福(?),屋顶发布的文章我当然都看了,不少参与了编辑、排版发布工作,与作者讨论文中的评论内容。虽然是工作,但也借此更加切近地拜读了诸多评论,学习了不少知识与评论方法。

这里,笔者尤其点赞两篇文章:

分析哲学风格的概念分析,让笔者对动画评论该描述什么有了更清醒的了解。

我们很容易设想,当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如果没有进一步澄清,读者对于“人物形象”为什么是“生动的”这一点的想法,或许和评论者没有清楚表述的想法并不一样。

 然而,实际情况中似乎并没有这种困难,至少常识地来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想抛弃我们对动画评论常识性的信赖,那么就必须回应如下这个问题: 

(P)当一个动画评论者写下“某某作品/情节/镜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句话时,评论读者如何能够理解评论者的意思?

钟老师的两张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啊:

最后笔者根据自己浅薄的知识和理解,擅自地构建了“范畴示意图”和“漫评维度轴”两个“幺蛾子”。旨在表达漫评的多元化和相对性。维度轴中仅仅总结了四个“理想类型”,不排除厉害的评论人四大类型雨露均沾,甚至一篇文章就涉猎了四个维度,更不排除超过这个维度范畴的评论。

“最优化评论”既提供陌生视角,又有一定深度。给读者传递的有效信息最大。
钟老师为漫评做了广义解读,但一般第三象限、第二象限才像我们平时说的漫评

当然,令人疲倦地提前辩护一下,上图也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是钟老师很有洞察力、很有价值的一己之见。

笔者自己也在繁重的现实事务、无止境的学习安排、自己为什么这么垃圾的自闭思考、摸鱼、屋顶职务执行之外练习写了一篇拙文:


6、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笔者想说的是,每个人擅长专精的领域方向各有不同,一个人什么都擅长,很困难甚至不必要,那么聚集起来,共同学习、援疑质理,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进步的办法。

笔者于屋顶社群当然也有这层希望,确实担任所长的这段时间认识的形形色色的大佬(不是滥用大佬一词,是真厉害呀)给我许多教益,他们有研究演出的、有专精动画史的、有某一哲学社科方向深入了解的、有资深作画爱好者,给了浅薄无知的笔者灯塔一样的指教。


以上就是笔者挂一漏万地叙述了自己坚持做“拓展动画鉴赏与评论的维度”的过程,老实说,此刻快要结束颇有不安之感,要是被大佬指出硬伤咋办,要是误人子弟咋办。

可笔者还是愿意承担这些风险,让自己丢人地总结展示一下过去走过的(弯)路。如果有朋友能有所获益,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能把笔者的微薄成果踩到脚下,大步越过,那么这种对笔者的毫不留情的超越难道不是笔者最希望看到的吗?笔者只有重装上阵,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摸鱼之余奋力赶上诸君了。

以韦伯的演讲词结束吧:

每一次科学的 "完成 "都意味着新的问题,科学请求被人超越,请求相形见绌。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在科学中的不断赶超,让我再重复一遍,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不能在工作时不想让别人比我们更胜一筹。从原则上说,这样的进步是无止境的,这里我们触到了科学的意义问题。(德语中的科学大概是系统知识的意思,所以有历史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

若能关注一下鄙号、转发投票本文就更好啦。

2019.1.10根据评论修订语法、错字,增添一些内容。由于只有一次编辑机会,如果还有修改错误的情况,只能在鄙号其他平台进行修订;如果有重大更新,会重新发文。

屋顶的年度总结:


浅谈如何拓展动画鉴赏和评论的维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