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自卑不再与您如影随形——《自卑与超越》
摘要:《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的重要著作,提出了自卑感、补偿、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等重要概念。阿德勒围绕四个核心理论,重点论述了【认识自卑】、【超越自卑】两个大主题。引导读者将自卑感作为进步的动力,确立卓越的目标,拥有积极的社会情感,真正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本文将从梳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开始,加入笔者个人的感想与评述,最后探讨阿德勒理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自卑与超越
一、引言
自幼年起,我们接受的教育无不赞美那些“身残志坚”的名人大家:饱受身心巨辱的司马迁谱写《史记》三千年,高位截瘫的张海迪用其热忱之心感动中国,盲人阿炳演奏出传世名作《二泉映月》,全身瘫痪的霍金用三根手指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世界……
我们惊奇的发现,竟然有如此多的历史人物、当代杰俊,克服了自身的身体缺陷或是心理缺陷,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获得了不凡的成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有很多背景贫苦或是身心缺陷的人,他们通常有两类:一是沉浸在自卑中,畏惧与人交流合作,始终难以在公众面前发挥自身的价值;二是为自己设立更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凌驾于自卑之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补偿自卑、最终获得优越感并超越自卑[1]31。
如何解释这两种不同现象的背后原因呢?从人类的心理学上看,这种为改变身体的缺陷所产生的自卑感而进行的奋斗是否具有某种普遍性呢?奋斗的目标和动机又是什么呢[2]?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对此问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阿德勒的理论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分离出来,从泛性论解放出来,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提出了自卑感、补偿、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等重要概念,其思想对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3]。
阿德勒留下的著作有许多,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自卑与超越》,其后世的理论继承者岸见一郎著作《被讨厌的勇气》爆火,更吸引了人们去拜读原著。笔者通过笔记打卡、阅读选摘的方式,在过去三周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整理出了一系列观点。本篇论文将从梳理《自卑与超越》中所反映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开始,加入笔者个人的感想与见解,最后探讨阿德勒理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启示。
二、理论梳理
1.自卑、补偿与优越
自卑是阿德勒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当自己面对困难情景时会产生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失望与不满,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它具体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最初,阿德勒聚焦于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感,1910 年,阿德勒扩展了自卑感的概念,将理论重点从单纯的生理自卑感转向“主观的自卑感”[4],他认为,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自卑感更多地起源于个体生活中所有不完美不理想的感觉,自卑感不仅在于自然的、客观的,更在于社会的、主观的。
人不能长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为,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做出补偿的行为[1]。补偿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个人追求某种目标受挫或因某种缺陷自卑时,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力求在某方面得到弥补,获得优越感的现象[5]。如果自卑感因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而持续存在,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在早期,阿德勒将对优越感的追求、对自卑感的补偿视作每个人行为表现的基本动机。但是实现优越感的途径与结果,存在非常显著的不同。第一类人,寻找适宜、可及的人生目标,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目标,完成对自卑的补偿,实现优越感;第二类人,他们错误的对优越感追求只是把目标放在“凌驾于困难之上”,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6],其影响带来的是与他人合作度的降低,这种合作度的降低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与对优越感的苛求——如果不能找到利他的、合作的途径来达成优越感目标,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症结、甚至导致犯罪等恶性事件。
2.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
针对前文提到的,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独特手段,可以归结为生活风格。
个体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卓越,但是怎样去追求卓越取决于个人独特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独特手段被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分为健康的与错误的[7]。第一类人试图使个人趋于完美,使个体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这类生活目标是健康的;第二类人的优越感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上的,是与社会目标相违背的,这类生活目标是错误的。
健康或错误的生活目标,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的性格品质。在后期,阿德勒对理论进行了完善,不在把对自卑感的补偿作为行为的表现的基本动机,取而代之以“社会兴趣”。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是人格健康及社会价值的标尺。作为人的天性,社会兴趣却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在此意义上,健康的生活风格意味着坚持为人类谋福利的社会兴趣。
3.人生三大问题与三大约束
在谈及科学的生命意义的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生命的三个约束与三大问题。人们时时刻刻是被许多问题困扰的,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异性的关系[8]。
第一个约束,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地球这个小行星上,而不是其他地方,由此我们必须在种种限制下,利用居住地提供的种种可能性来成长。然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可能性,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如何在此之中形成自己的职业取向,这就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个约束,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不是人类的唯一成员,仅是众生中的个体,我们的身边尽是他人,我们生活在与他们的联系之中。然而,我们如何在这种联系中保持平衡且稳定,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第二大问题。
第三个约束,人类由男性与女性构成,由此人类才得以繁衍生存。而我们必须去处理自己与异性的关系,无论男女都会面对爱情与婚姻,两性、伴侣与家庭的问题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三大问题。
4.总结
自卑与补偿理论、社会兴趣理论、追求优越理论,连同创造性自我理论,组成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在《自卑与超越》当中,阿德勒围绕这四个核心理论,重点论述了【认识自卑】、【超越自卑】两个大主题。阿德勒引领读者从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童年和早期记忆、青春期、心灵与肉体五个角度认识自卑,自卑感和优越感、生活的意义、职业、爱情与婚姻、梦的解析、犯罪及其预防六个角度讨论如何超越自卑。在认识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引导读者将自卑感作为进步的动力,确立卓越的目标,拥有积极的社会情感,真正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9]。
三、个人评述
1.阿德勒超越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不足,引入社会文化的观点
阿德勒师出弗洛伊德,作为弗洛伊德的重要继承者,却敢于突破老师经典理论的局限性,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个体心理学[10]。
在人格理论上,弗洛伊德认为个人常常处于与别人和社会相抵触的情况中,阿德勒否定这一假设,从进化与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总是在寻求与他人友情和睦的关系、达成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在生活意义上,弗洛伊德无视生活的意义和人对未来渴望的作用,阿德勒重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自己理论的中心内容。弗洛伊德视心灵为经常相互冲突的不同单元的组合体,阿德勒却把它看作为达到个人的未来目标而协调工作的整合体……弗洛伊德对人的假设多为“动物化”的,抹灭了人类在长期文明发展史中的文化基础与社会现实因素。阿德勒跳出了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局限性,作为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将社会文化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加入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发展出了崭新的心理学。
2.阿德勒给予大众新的视角去认识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
在笔者身边一些非心理学科班、但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的入门往往是从精神分析的著作开始,而真正爱上心理学,是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开始。
就笔者的朋友所说,她看到了不一样的心理学,以前心理学著作总是在说“你为什么悲伤?”,而阿德勒却在讨论“你悲伤的目的是什么?”——阿德勒的理论正如手术刀、锋利地揭开问题本身,而不否定拥有问题的人;在剖析问题后,还会告知病人调养与自愈的技术方法。更直观的说,我们平时对待罪犯、顽皮的学生等非精神疾病的异常者,往往是采取矫正、奖惩等偏机械、行为主义的做法;《自卑与超越》却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童年早期经验和成长经历的角度梳理自卑的症结,从根源上弥补自卑、超越自卑。
3.阿德勒让读者看到了人本的、非变态的、主观能动的心理学
心理系的同学,在学习心理学史后,总是会笑着去感慨:行为主义把人当机器、精神分析把人当动物、认知心理学把人当电脑、人本主义是真把人当人。阿德勒不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二代继承者,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先知。他尊重了人作为人的尊严、尊重了人类历史的延续性与社会文化的基因影响、尊重了人面对自卑、困难时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精神分析,聚焦于变态的心理学、即癔症患者等心理障碍人群,忽视了对正常群体的心理研究与分析,阿德勒则将变态与正常统一起来、以共通的理论打破了二者的明确界限。在此基础上,阿德勒的理论赋予了父母、教师、行政人员、护工各种各样的群体,动手去处理社会问题、人类发展与适应问题的可能性,充分发掘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4.阿德勒不局限于说理,给予人恒久有力的精神力量
因为营销或者商业化的问题,许多心理学的著作在宣传推广后,就成为了所谓“心灵鸡汤”的代名词,反复在一个观点上绕来绕去、强加因果和联系,诉说空洞的道理。对心灵鸡汤已经过敏的读者往往会毫不吝啬的留下批评,包括阿德勒的后继者、岸边一郎编著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自卑与超越》它本身的价值是经过90余年的历史检验的,这一点自不必提。与那些心灵鸡汤不同的是,它没有在居高临下的告诉读者“你应该怎么做”“这么做有多么伟大”,而是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从一些案例说起,提出自己的假设,再根据假设去演绎推理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其实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有共通之处,或许也是中国读者特别易接受它的原因之一。总之,《自卑与超越》给予的问题的分析、解决办法,是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的,让读者信服、成为读者恒久有力的精神力量。
四、《自卑与超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1.学校教育——正确引导同学,变自卑为动力,实现“超越自卑”[11]
正确的补偿。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他们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引导同学以健康的生活风格去补偿生理(客观)、心理(主观)上的自卑感。
全面的认知。引导同学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
积极的行动。引导同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
自主的了解。有严重的自卑感的大学生,还应该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这样,可以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等方法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
2.家庭教育——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6]
重视早期训练。这是父母培养孩子合作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走出家门广交小朋友,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一、采取民主的教养态度;第二、塑造良好的家长形象;第三、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双方都应当妥善安排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尽量减少个人情绪、矛盾对孩子合作能力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运用适当的方法。有意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必要的。这些方法包括:为孩子提供合作的机会,比如和孩子一同游戏、看书;引导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等;教给孩子合作的技巧,比如怎样分工合作做游戏、怎样协商解决矛盾、怎样帮助别人或请求别人的帮助等。
3.自我成长——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生活风格、培养社会兴趣[7]
积极补偿,克服挫折。大学生的生活比较单纯,即使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缺陷,但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生活困扰、学业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和求职失败等。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个人会有不同的“补偿”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提高挫折承受力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补偿”。
以向上的的心态选择目标和实现方式。创造性自我决定了我们会拥有怎样的追求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使人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生活风格,如何干预这个选择的过程,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重要启发意义。第一,改变错误的生活风格,选择积极的目标;第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是两个重要途径。
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与人沟通、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个体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交流,必然会与整个社会脱节,与生活脱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社会参与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首先,锻炼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改变错误的生活风格,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感叹:如果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在培养社会兴趣、形成生活风格上达成一致、不留缺憾,经过良好的训练,那么教育领域也就不再需要心理学家了!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吕翠凤.(2004).自卑与内趋力——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评述.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201-204.
[3] 叶浩生, 郭本禹, 彭运石, & 杨韶刚副. (1998).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翟贤亮,徐莉 & 孟维杰.(2012).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阿德勒自卑补偿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心理研究(02),20-26.
[5] 林崇德, 杨治良, & 黄希庭. (2003). 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6] 刘红.(2000).阿德勒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9-11+38. doi: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00.03.003.
[7] 曹中保.(2011).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21-123.史,2013,5(13):133.
[8] 朱建芳.(2020).解读《自卑与超越》. 品位经典(05),27-28+65.
[9] 吕方.(2023).“透视镜”下的问题解剖——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教育视界(01),74-76.
[10] 余海超.(2009).浅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6),46-48+72.
[11] 孙瑞权.(2009).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教育与职业(09),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