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乐大师职场生存法则:巴赫疯狂跳槽,贝多芬自导自演拉赞助

2021-03-30 11:26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源始会社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周的音乐探讨时间~

还记得之前我们在视频里讲过“为什么萨克斯没有挤进交响乐团”的故事吗?



没有大家想象中高深而晦涩的理由,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世俗且接地气的故事。


1840年,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了萨克斯,受到了音乐家们的欢迎。但阿道夫本人虽有才华却颇为傲慢,导致这项发明受到了传统乐器制造商的集体抵制。


是不是很狗血?没错,古典乐并不像大众想象中那样神圣崇高,触不可及。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古典乐的产生、发展都是来源于生活本身,与日常息息相关。

打破对古典乐的刻板印象,你会发现关于古典乐的一切其实都真实而有趣。

比如换个视角看,那些如今被奉若神明的古典音乐家,其实在当时也只是为生计奔波、忙于赚钱、有血有肉的打工人。他们的职场生活是什么样?到底能赚多少钱?


01 “跳槽王”巴赫:一切都为了涨工资!


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称号是很伟大,却让人敬而远之。

但如果说巴赫也同你我一样,经历了毕业季、实习、频繁跳槽的职场路,曾是一名勤勤恳恳的打工人,是不是距离就近了很多?

在音乐史上,虽然音乐的地位很高,但音乐人的身份并不高贵,赚钱很不容易。巴赫爱钱,频繁为涨工资跳槽,堪称“德国音乐跳槽王”。


巴赫是个从小缺钱的苦孩子,10岁父母双亡,由大哥抚养。15岁时,已有4子的大嫂再次怀孕,家里经济拮据,巴赫只好离开去管吃管住的唱诗班求学,一边学习,一边通过为班里贵族孩子擦皮鞋来赚取生活费。

毕业之后,巴赫面临着毕业季找工作的挑战。先是去了魏玛的一所教堂“实习”,工作基本就是打杂;半年之后,被隔壁的新教堂挖走,成功涨薪。

1706年,他再次跳槽入职米尔森豪布拉修斯教堂做风琴师。沉淀两年,23岁的巴赫被魏玛宫廷的翁威廉公爵选中,虽然在这里巴赫不得不与马夫厨娘等并列仆人名册,但看在薪水不错的份儿上,巴赫欣然上任。

在魏玛宫廷乐队的五年,巴赫的年薪也从150涨到了215金古盾。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让公爵继续给他涨工资,他悄悄去外地面试,并把聘书拿给公爵看。在这样赤裸裸的暗示下,公爵升职巴赫为“音乐总监”,年薪也涨到了250金古盾

与公爵发生矛盾从魏玛宫廷乐队离职后,工作经验丰富的巴赫又跳槽到科腾宫廷乐队。

1723年,巴赫再次通过层层面试与严格的神学考试,拿到了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唱诗班乐监的offer,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人员。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不为涨薪而跳槽,而是为了跻身莱比锡的上流社会。

能够支持巴赫在事业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当然是他的音乐才华与勤奋的创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巴赫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海量作品。

巴赫在生前,就是一名普普通通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养孩子的打工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他华丽的作品风格还饱受非议,业内名气甚至不如儿子大。

可谁能想到,就是那些为了赚钱勤奋而辛苦创作的作品,让他的名字成为了古典乐绕不开的丰碑?


02 “合同工”海顿:甘做仆人三十年


比起巴赫在职场上的折腾,“交响乐之父”海顿的职业生涯就稳定多了。

因为变声原因离开维也纳著名的史蒂芬教堂唱诗班后,海顿曾在意大利音乐家波波拉家里当仆人和钢琴伴奏,学会了音乐创作。

23岁时,海顿被匈牙利最富有的埃斯特哈奇亲王聘任为宫廷乐队第二指挥,之后升任乐长,从此开启了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宫廷仆人生涯。

在正式入职之前,海顿需要签一份雇佣合同。

合同里的规定了作为音乐仆人的职责,详细到每一个细节。比如:必须穿着仆人的制服,白色的袜子,露出白色袖口;涂上发粉,带上一条鞭子或束紧的假发。

同时,作为仆人,海顿并不能享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合同里面规定,他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作曲,不能给别人传阅、抄写,只能供主人使用。并且,没有主人的允许,不能为其他的人作曲。

这活脱脱就是一份卖身契呀!当时作曲家的身份地位可见一斑。

但是海顿显然很满足于这份管吃管住的工作,因为他服务的亲王社会地位比较高,让他可以与国王等很多大人物有联系。

1790年,海顿所在的宫廷乐队解散,五十多岁的他拿到了一笔养老金,成为了一名自由音乐人,继续进行了十多年的创作。


03 “抗争”的莫扎特:最早的自由作曲家

提到古典音乐家,坊间流传最多的形容词便是:“穷困潦倒”的莫扎特。

莫扎特的生命后期确实负债累累,但需要澄清的是:他真的很会赚钱!

“神童”出身的莫扎特,六岁就开始了巡回表演。16岁时,爸爸帮他安排在了体制里工作——在萨尔茨堡宫廷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师。

不同于海顿的顺从,天才莫扎特对“音乐仆人”的身份充满了排斥。他与父亲和教廷抗争,四年后从宫廷乐队辞职,成为了最早意义上的自由音乐人

从宫廷解放出来的莫扎特没有了束缚,开始了自由的创作(赚钱)时间。他一边作曲,一边通过教授钢琴与演出赚钱,作品出版也可以拿到一笔出版费。以及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莫扎特还得到了维也纳皇室的任命,这也是一份丰厚的额外收入。

据说莫扎特的收入可以达到当时社会的前5%,是普通人收入的400倍。

那为什么晚年的莫扎特那么穷呢?

一个说法是他花钱如流水,购置了维也纳紧挨着大教堂的豪宅,还拥有私人的台球桌、理发师、专门的马车停车位;而生命的最后几年,妻子又生了重病,花费巨大,在他毫无节制的挥霍中,最终陷入了债务危机。

莫扎特的自由随性不仅体现在花钱上,也表现在了创作上。

在很多人心目中,莫扎特或许是“天才”、“纯洁”的代名词,事实上,他可是一位会说“粗鄙之语”的“老司机”。


别误会,当然不是说莫扎特是渣男的意思,而是会说一些脏脏的话。

比如1778年,写给堂妹的信中,就大量充斥了这样的字眼:

“粪蛆!——粪蛆!——啊,粪蛆!甜蜜的字眼!粪蛆!垃圾!那也很美。粪蛆,垃圾!粪蛆!——污泥——O charmante!【唔,可爱的东西】粪蛆,污泥!我喜欢的东西!粪蛆和污泥!垃圾、粪蛆和污泥、粪蛆!”

当然,还曾创作过一首名叫“Leck mich im Arsch”的合唱歌曲,译为“品菊”。大家感兴趣可以搜来听听。

是不是瞬间打破了大家对莫扎特高雅绅士的幻想?但同时是不是觉得莫扎特这个标签一样的名字也瞬间丰满鲜活了很多?


04 “拉赞助”能手贝多芬:音乐打工人的独立宣言

时间来到贝多芬这里,音乐人的身份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贝多芬的的音乐天赋也很早就显露了出来,一位华尔斯坦伯爵非常看重他的才华,特意赞助他送往维也纳,在海顿的门下学习。

在维也纳的时间,贝多芬的才华得到了绽放,声名鹊起。然而就在他创作《命运交响曲》这部伟大的作品时,他与当时最大的金主利西诺夫斯基侯爵关系交恶,失去了收入来源。

在这样紧急的关头,贝多芬灵机一动: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因为维也纳的音乐环境越来越差,自己决定前往德国卡塞尔投奔拿破仑弟弟热罗姆王,那里不仅有终身年金,还有旅费补贴。

然后,他故意将此信透露给一位欣赏他才华的贵族女伯爵,于是女伯爵为了留住贝多芬留在维也纳,费尽周折找到了三位亲王为贝多芬提供赞助。(这方法一定是跟海顿学的!)

不仅如此,贝多芬还与三位亲王签订了一份协定,里面写道:

保证让贝多芬免受生活必需品的烦恼,避免一切妨碍他天才发展的障碍,条件是永远不离开奥匈帝国的国土。

这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第一份王公贵族向音乐家低头的协定,是音乐家的独立宣言。与40年前海顿的协定相比,音乐家的地位实现了质的飞跃!

音乐家的腰杆从贝多芬这里开始挺直了起来。

对比不同时期通信中贝多芬的署名,也从最开始的“忠诚的仆人”变成了大名鼎鼎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当亲王贵族要他为法国军官演奏时,他暴怒离开,并掷地有声地回应:亲王之所以是亲王,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亲王会有无数个,但贝多芬只有一个!(铁骨铮铮的愤青贝多芬!)

在大众的认知中,贝多芬和莫扎特一样,也背负着“穷困潦倒”的名声,在经济上非常悲惨。

事实上,贝多芬可是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从他的通信记录能看出来,他不仅擅长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好价钱,还知道将版权分地域授权,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您知道,我并非企图靠艺术赚大钱,但我想保持独立创作,就不能没有钱,所以这些作品的酬劳必须和我的艺术价值相称。(贝多芬在写给出版商的信件中反对议价)

最后,据说大神贝多芬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癖好,就是喜欢喝咖啡,而且必须是60颗咖啡豆,一颗都不能差!这,确定不是强迫症?!

跨过看似严肃复杂的乐理知识、欧洲历史,再褪去大师的光环,古典音乐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是趣味盎然的烟火气。透过这些故事再去听古典乐,或许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温度,感受到每一个音符背后炽热而真挚的情感。


音乐大师职场生存法则:巴赫疯狂跳槽,贝多芬自导自演拉赞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