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太宗的皇子们在贞观中后期为什么爆发了“太子之争”?

2020-02-13 11:09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的。因此“太子之争”是唐太宗最大的心理阴影,试图防止其再次发生。然而唐太宗的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在贞观中后期还是爆发了“太子之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武德九年(626年),刚刚登基的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当时李承乾年仅八岁,唐太宗的嫡次子李泰还不到六岁,嫡三子李治(唐高宗)更是还没有出生,朝廷自然不存在什么“太子之争”的问题。


贞观八年(634年),李承乾元服成人,开始参与处理朝政。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唐太宗按照礼法守孝居丧,命令太子李承乾监国。而李承乾在监国期间表现很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此后唐太宗每次离开长安都让李承乾监国,太子之位看上去是稳如泰山。但是大约在贞观十三年(639年)的时候,李承乾因足疾而残废了一条腿。这让李承乾大受打击,他的行为此后也趋于叛逆和乖戾。


由于各种原因,李承乾的叛逆没有及时得到劝导和纠正,这让唐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与此同时,李承乾的同母弟弟魏王李泰却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崭露头角,声名大振,越来越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宠爱。


根据史料记载分析,唐太宗其实直到最后都没想真的换太子。但李承乾屡教不改的降分表现让唐太宗非常难受,给予李泰过分的宠爱。唐太宗这样做一方面是发泄苦闷,一方面想以此警示李承乾迷途知返。


然而唐太宗的做法误导了一大批朝臣,纷纷将宝押在李泰身上。于是朝廷上形成了以李泰为中心的“魏王党”,挑起了志在推翻李承乾的“太子之争”。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承乾与李泰之争基本公开化。


虽然“太子之争”已经发生,但“魏王党”的实力远不及当年的秦王府,唐太宗也没想真的废除李承乾。可是李承乾却在压力之下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过度夸大了李泰的威胁,进而选择了过于激进的应对措施。

于是李承乾暗中制定了谋反计划,准备在太子之位不保时启用。不幸的是,李承乾的谋反计划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提前泄露。这么一来就算是唐太宗也保不住李承乾了,将太子李承乾贬为庶人并流放。

李承乾被废很大程度上是压力下过度反应的结果,不是李泰足以取代哥哥。因此李承乾被废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李泰大臣立刻形成了全力支持晋王李治的“晋王党”,唐太宗也因李承乾被废而警惕李泰。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下,李泰最终败了之前几乎没有威胁的弟弟李治(唐高宗),贞观“太子之争”至此结束。


唐太宗的皇子们在贞观中后期为什么爆发了“太子之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