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央视又放大招,这部打磨6年的宝藏纪录片,值得一看!
最近逛豆瓣的时候,发现一部影片内容别具一格,视觉独特的央视纪录片——《沙海之上-敦煌与威尼斯》。 解说、文案、配乐、镜头语言都很优秀,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当做写作内容素材的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当作美育熏陶,提升认识美、理解美的能力。
主创团跨越6000多公里的距离,探寻数十个文明遗址和不同的自然地貌,历经六年的漫长时光,才有了这部优秀的纪录大片。
为了对其进行全景式地呈现,主创做足了功课,努力用摄影机为人类城市留下文明的备忘录。拍摄的画面大气又极具人文气息。 在旁白温柔却坚韧的解说中,一幅蕴含着东与西、沙与海、人与城的画卷徐徐展开。 该片首次以历史地理学和人类学视角观察和比较了这两座千年文明古城——地处中国河西走廊的“沙州”敦煌,与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水城”威尼斯。
本片共4集——拼图、地平线、遗产、面孔,每集篇幅50分钟,以丝绸之路为背景,围绕城市诞生、交通交流、遗产保护和人文记忆四个方面展开。 敦煌与威尼斯,这两座相距甚远,风格迥异的东西方城市,从很多角度来看,两座城市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人们发现——这两座均建立在严酷的环境之中,在流动的沙与海中,一个沙中逐水而居,一个水中固土为城,两座城市都发出璀璨的城市之光。 南倚祁连,鸣沙为环,一众河流从祁连山北路流出 ,滋养出星星点点的绿洲和湖泽,便坐落在流出党河西岸的冲积扇平原上。在北部,疏勒河自东向西一路奔腾,形成一道阻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公元前111,敦煌设郡这年,沿着疏勒河周围,矗立起一座座烽燧这套严密高效的预警系统,也可以看作是汉代长城的走向。 而今,由于风沙和时间的作用,对敦煌来说,曾经的宅院,长出了骆驼刺与红柳,昔日的楼阁、殿堂、庙宇,也都融入大地的肌理。
当敦煌处于黄金时代的时候,威尼斯还不存在,直到公元810年,人们才在里亚托打下木桩,开始建立威尼斯这座海上的城市。 最早居住在威尼斯潟(xì)湖的人,是一些靠捕鱼,贩盐等为生的渔民。后来,因为无人垂涎的滩涂和变化莫测的沼泽地,这里成了很多人逃离战争的避难所。 随着海水缓缓上升,漫过由耐盐抗腐的伊斯特拉石搭建的防洪层,浸泡着易碎的黏土砖层,盐分侵蚀着建筑物的肌理,浸入威尼斯的骨骼。 从城市标志物”这一维度来看,敦煌的伟大之处在于“莫高窟”。在古老的宕泉河的两岸,一段长达1680米的崖壁上镶嵌着735个洞窟。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从公元4世纪开始,世世代代的人们以修建石窟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着的家园。鼎盛时期,莫高窟的洞窟数量达到了千余个,人们长达千年的开凿,为后世留下了宏大绮丽的文化艺术宝库。
威尼斯则选取 “圣马可广场”,讲述著名的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府以及议会厅的巨幅油画等。教堂在拜占庭建筑风格上,罗马式,伊斯兰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层层叠加。 全片通过对“标志物”的介绍与描述,深入展现两座城市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各自鲜明的城市性格。另外,也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东西方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沙海之上-敦煌与威尼斯》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璀璨的历史文明,还能学到不少的地理学知识。比如片中讲述敦煌如何防沙固沙,持续与沙做斗争。
为了保护莫高窟,敦煌人历经20多年,从与沙山接壤的最前沿到莫高窟窟区崖壁,自西向东依次建造出六道治沙防线。 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既不能搬迁也不能重建,面对被海洋吞噬的危险,人类只能不计代价与自然角力,在2003年,威尼斯启动了“摩西工程”。 为了让这些地理学知识更加简明易懂,主创团在片中穿插了一系列相当精致小动画片,显得轻松和俏皮,完全不枯燥,晦涩。“当历史的蝴蝶煽动了翅膀,一片沙中的海,搅动了远方海中的沙” “这些洞窟,仿佛时间胶囊,存放着敦煌古老的记忆;洞窟外,这座城市已经废墟上轮回重生,洞窟里,一切还似昨日般五彩斑斓”
“那些被海风侵蚀的纹理,仍触手可及。道路如波浪起伏,那是时光制造的塌陷,是前人留下的足迹。 ” 央视的神仙文案,细腻又真实,温柔又大气。从字里行间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中蕴藏的美学。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有空的时候可以自己看,带孩子看,一家人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