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不言:什么是系统意识

2023-04-04 11:26 作者:心理学科普号  | 我要投稿

鉴于假设法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建构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为了对系统的特性及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心理咨询实践,本书特用拟人化的假设,提出系统意识的概念。

系统意识首先明显不同于个体意识,又和个体意识密不可分。

为方便理解,我们也可以把系统意识称作超意识——这里的“超”是指“超出”、“超越”、“超脱”了个人主义、个体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更高意识形态。

系统意识离不开个体意识;个体意识也离不开系统意识。系统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系统意识决定系统的基本性质;个体意识呈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个体意识体现并丰富着系统意识;系统意识需要通过个体意识来得以实现;系统意识和个体意识会相互转化。

——系统意识对个体意识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违反系统意识的个体意识则会受到系统的惩罚。

——任何系统意识只能大致包括个体意识;任何个体意识不能完全被包括在系统意识之中。

其次,系统意识也绝不等同于集体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理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则是潜意识;而在水面与深处中间的那一部分,就是前意识。为区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又称集体无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潜藏在人格结构最底层的部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荣格把他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比作“岛理论”。岛和冰山的本质不同在于,一个处于悬浮状态,一个连接着广袤的海底根基。显露出水面可以看到的那些岛屿,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涨潮落忽隐忽现的水下岛体部分,荣格称之为个体潜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潜意识);而岛的最下面是作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那么,怎样理解系统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不同呢?

打个比方,一棵树靠着源源不断从根部汲取水分养料,从小苗长成大树,对这株树的茎叶花果实来说,深深植入大地的庞大根系,就是它们的集体潜意识。

但是,树的成长仅仅依靠从根部获取营养是远远不够的!旁边一株高大疯长的“霸王树”会遮挡住它生长所必须的阳光、空气;骤然而起的狂风会将它拔地而起或者拦腰折断;霹雳闪电会使它起火自焚;还有,那个刚刚失恋的年轻护林员还拿它撒气,用一把锋利的小刀不断在它的脸蛋、胸口乱刻乱画,使它生不如死……

能不能让这株可怜的树免遭伤害?

很显然,仅凭着对集体潜意识的研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只看见树木,还要看见广袤的丛林!

借用荣格“岛理论”的比喻,本书也可以把系统意识(超意识)理论形象地喻作“丛林理论”。

或者,如果我们把集体潜意识看作脚下的大地,那么系统意识(超意识)则是头顶的天空。所以,中国人崇尚的天地人和,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个体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系统意识(超意识)的和谐统一。(附图4-5  生命之树示意图: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系统意识)

个体潜

附图4-5  生命之树示意图: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系统意识

 

第三,系统意识的核心是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

本书认为,自和谐是包括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内的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是系统的主体和核心运行机理,是系统为实现自身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

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具有以下特性:

目标性: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的基本趋力或核心目的,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即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无效走向有效,由低级走向高级,由混乱走向和谐。

功能性:在系统产生、发展到终结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和决定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制约性: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对系统内诸要素具有制衡、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而且这种制约性对任何系统都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消除的。

规则性:系统自和谐运作机理的制约性是靠系统自身固有的规则性来实现的。任何违反系统规则的行为一定会受到系统的惩罚。“人的一切动作、运动、变化、各种不同的状态、变革,都是经常被一些法则支配的。”(霍尔巴赫)

关于家庭、组织、人格系统的基本规则,本书将在“中篇:实务篇”进行重点研讨。

至此,本书可以给系统意识作出如下定义:

系统意识也可以称作超意识、超个人意识、丛林意识、“大我”意识等,是由系统的客观存在方式所决定的、超越个体意识层面一种更高意识形态,主要由维系该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规则组成,影响并决定着一个系统的存在状态和效能,对系统及其组成要素起着制约、规范和统领的作用。

还是拿树来做比方:树冠上密密麻麻的的枝枝叉叉,像极了我们的神经系统,本书把它比作人的意识层面;树干部分主要由那些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曾亲身经历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比作是人的个体潜意识;树干以下深深根植于大地的庞大根系,正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而整个树身之外的高处和远处,是丛林,是阳光,是雨露——它们无时不在影响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之树——这就是我们的系统意识(超意识)。

以人的意识为分界线,向下方的纵向探索,当属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研究领域;而向上方或者横向的探索,则属系统意识(超意识)的研究领域。

系统意识(超意识)和意识、潜意识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博大的人格系统,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缺一不可的三个得力爱徒——潜意识如猪八戒,代表了我们身上世代延续的生命原始动力;意识如沙和尚,是我们在现实世界需要秉持的一份理性、一份自律;而系统意识(超意识)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大徒弟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跳出三界五行,给我们一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

从最初弗洛伊德对意识、前意识和个体潜意识的关注,到后来荣格对集体潜意识的关注,再到本书重点对系统意识(超意识)的关注,反映了心理学研究应用领域正在实现从个体到系统、从随性到秩序、从深度到高度和宽度的实质性飞跃。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作者:李不言)






李不言:什么是系统意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