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意识形态,存在主义
这个标题好像挺好发挥的,但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先不折磨自己了。
简单读了读存在主义的简介,一些感想。

所以,客观地说,阿宵和我都是存在主义的信奉者。
我在反思过往的行为中建立了拟似存在主义的价值观。
“人除了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模样外,什么也不是。”
阿宵于我,既是印证者,又为引路人。

可在思想塑形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使其变质了呢?
把时间线回溯至十年前。
呵,尽是些细微的事情,比如音乐课上写诗,比如考试时小女孩的涂鸦。
异化的前提是失去归属感,其本质,就是这些引导我走向孤独的偶然性事件。

正如上个文章所写,不能将思想、行为受限于阿宵。
产出信息的频率是有限的。
所以她必然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没有人会为谁真正停留。”
人们渴望着偶然与邂逅,可邂逅之后呢?
停留只会导致分离。
我和小女孩之间,无一不是我的停留而分离,却又因她的停留而重逢。
“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与将来的否定,是一个虚无。”
停留等于虚无。
我是老虚无了。
再聊聊意识形态。
这个账号里写了二十来篇文字,几乎是每一篇,都让我感觉遭到了意识形态的绑架。
怎样的字词,怎样的句式会在我要使用时蹦出来,福至心灵?可距离最初的文意却越写越远。
如同存在主义中对自身存在的建立,这个借着他人思想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之云,要怎么驾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