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时报-冰点周刊 22/8/28 本期话题:“开盒”,开出了好奇心,也开出了“悲剧”
各位好!欢迎大家来到新一期《虚拟时报-冰点周刊》!
本期导语
有人说,虚拟主播也有隐私,这话不假,毕竟虚拟主播有的时候也会有属于ta们自己的隐私,但是,一旦某些人刻意侵犯ta们的隐私,那后果,足以让吃瓜人士无法想象。因此,在本期的《冰点周刊》中,我们会和大家来聊聊这个在近期突然提及的话题。
另外,我们还会和大家聊聊关于某些人刻意为成为虚拟主播,参与V圈活动设限的人士的所作所为。
更多锐评,就在本期《冰点周刊》!

冰点·头评
“开盒”开出悲剧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主播行业的发展,以及更多的平台对于虚拟主播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虚拟主播,并且成为了一些虚拟主播的粉丝。然而,有一些人,他们的目的并非关注虚拟主播本身,而是关注更深层次的——虚拟主播的个人隐私,而这些隐私一旦曝光,那很有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从而产生更大的后果,其后果不仅仅会波及到虚拟主播的粉丝,也会波及到虚拟主播个人,甚至还会危害V圈环境。而这些人的做法有很多,如开盒、冲塔、挖掘这三大类,但是,在很多虚拟主播的眼里,“开盒”却是最严重的,几乎等同于“挖掘”,因为某些虚拟主播会因为某种原因,被人开盒,从而发生很多后果十分严重的事情。
因此,对于开盒一事,我们往往会对此事感到愤怒、困惑、甚至乎无奈等等这种情绪上的表达。但是对于开盒,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呢?
本期的冰点周刊,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件事。
何为开盒?
在开始今天的评论之前,我们首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开盒?
跟据“小鸡词典”,开盒意思如下:

正如上述所言,开盒是一种网络暴力行为,其性质与“冲塔”、“挖掘”不同(毕竟“冲塔”是指直接询问、讨论某个vtuber中之人的行为,与挖掘机不同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参与挖掘,只是讨论。而“挖掘”是指对于Vtuber的前世、中之人,甚至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进行挖掘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但与网络暴力无关),但带来的后果却十分相同,那就是——都会导致虚拟主播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制造更多人的不满情绪,甚至给虚拟主播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段视频也详细的说明了“开盒”这一问题的来源:

开盒带来的影响?
虽然说上面我们提到了开盒带来的影响,但如果各位想要知道详细的,那就“乐意效劳”了。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开盒”事件的相关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开盒给虚拟主播带来的情况还真的不小,具体而言,有这么几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被开的“盒”,从而导致各种过分行为发生。
会导致虚拟主播因为这个事情,情绪低落(尤其是在回应某些“乐子人”的评论之时),甚至做出直播外的过激行为(至于过激行为是啥,大家懂的都懂)
会导致虚拟主播的风评下降(甚至乎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不信任该虚拟主播,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会让一些大众对于“虚拟主播”这个行业产生极大的误解(认为虚拟主播也是饭圈的战场的不在少数)
会影响整个行业或者社团的今后发展(尤其是在知道被开合的V与知名的V有合作的时候,当然也不排除此V所在的社团以及事务所的同成员的真实身份被公开等)
总之,关于开盒的影响,目前本报只能整理这么多,毕竟关于这个话题,大家的意见可谓是“莫衷一是”、“云里雾里”的感觉。
对于开盒,我们该怎么做?
对于遭人开盒这一情况,大多数V想到的就是去找平台方申诉,然而有的时候平台方却对于事情置之不理(这类情况多得是),当然,也很少会有人想到要去寻求法律援助。这一点本报不得不觉得很遗憾。
但是,也有一些V还是还是选择了去寻求相关法律界人士的帮助,比如下面本报报道过的V:

以及最近本报报道的V:

这两位vup,一个是直接选择向法律界人士寻求帮助,而另一个却是在做出过激举动之后才开始寻求帮助。这两个人的做法基本上都算是最正确的做法。
通过上面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除了可以向平台方寻求帮助,虚拟主播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如报案、向法院起诉等等这些方式为自己“捍卫权益”,避免某些“开盒事件”以及“开盒者”恶意报复。
当然,虚拟主播平时也应当少交不良的朋友,不要刻意描述与自己的个人隐私有关的东西,尽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避免被不法人士所利用。
而对于观众,我们应当要做的,就是理性吃瓜,避免参与到“开盒”的队伍中来,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联系平台方寻求帮助,或者帮忙联系警方报案。
总结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其实,开盒这个行为,等于是把别人的个人隐私直接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高级,而是缺德。
我们想说,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应当使用“开盒”这一手段去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胜利,因为你开了一个盒子,等于就是曝光了一个人的隐私,或者说伤害了一个人的心。
因此,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使用开盒这一手段,也不要让某些人的行为,冲昏了头脑。

冰点·快评
禁止某人成为“虚拟主播”?这件事情不是你想管就能管的!近日,本报发现,有一些人(尤其是某些黑子),与某人发生冲突之后,在动态上写的所谓的“制裁措施”中,写上了这么一条:“禁止XXX成为虚拟主播”“禁止XXX参与V圈活动”等内容,受害者中既包括底边小V,又包括尚未成为虚拟主播的小up主。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本报认为:首先,虚拟主播不是某些人想要干涉就能干涉的(除非某些V真的翻车了)。其次,成为虚拟主播的想法,只是别人自己的想法,也轮不上某些人刻意“设卡阻拦”,第三,干涉他人成为虚拟主播且情节较为严重的,有极大可能会被多人举报从而封号,甚至演变成违法行为。因此,本报坚决反对某些人打着“制裁”的旗号去阻拦某些V在V圈上的生活,也坚决反对利用这一旗号去干涉他人成为虚拟主播的行为。本报正告某些人:对于这样的行为,你们终将会受到平台规则的制裁!

以上评论仅代表本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