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劳动素养评价的数字化平台构建 章振乐
[1]章振乐.区域劳动素养评价的数字化平台构建[J].中国基础教育,2022,(12):73-75.
摘要: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劳动教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依托数字化平台,从平台架构、平台建构逻辑与优势、平台成果与展望三个方面开展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区域实践探索,以期为劳动教育评价赋能,解决评价中缺抓手、缺载体、缺评价指标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评价;数字化平台;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鉴别、导向、激励、调节等重要功能,是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很多学校都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增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周和劳动月等活动,但劳动教育评价却存在着评价内容不明晰、评价过程被弱化、劳动教育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脱离等不足,削弱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影响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发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已探索“新劳动教育”13年。近年来依托劳动素养数字化评价平台,从平台架构、平台建构逻辑与优势、平台成果与展望三个方面开展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区域实践探索,以期为劳动教育评价赋能,解决评价中缺抓手、缺载体、缺指标的问题。
一、基于“新劳动教育”理念构筑数字化评价平台
作为“新劳动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富阳区构筑了区域劳动素养数字化评价平台(以下简称“评价平台”),于2021年11月25日上线试行。平台总体架构为“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一个机制”,即教育生态应用与数据仓互联互通设计机制,可以打通劳动教育应用数据与德智体美“四育”数据,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互联。“两套体系”,即学生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能力四个维度)评价体系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劳动教育成果的全方位评价。“三个平台”,即学生家长应用平台、运营管理平台、教育数据平台,学生家长根据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四类劳动清单及劳动步骤给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学生通过平台学习劳动方法,并在平台实时反馈、记录劳动数据。
二、依据劳动教育逻辑构建评价平台框架评价
平台以“丰富参与主体、明晰评价内容、重视过程评价、开发激励系统、强调综合素质”为建构逻辑,并依此逻辑逐渐形成了平台优势。
丰富参与主体:五方协同参与推进劳动教育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基于此,评价平台以学校为核心,四方参与者协同配合(见图1),不断集结劳动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其中,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区域劳动教育资源规划建设和学生素养发展的监管。基地、社区等第三方部门提供劳动教育场地、资源、课程、评价反馈。家庭则辅助学生进行家庭及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学校作为核心,协同各方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途径。

2.明晰评价内容:四大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实践
基于劳动教育评价内容不明晰、评价指标有待细化等问题,评价平台以富阳区教育局2019年4月发布的《杭州市富阳区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为主要依据,为学生设置了四类劳动清单,包括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同时,也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指引。这些劳动清单充分把握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侧重点,根据不同年级进行了分级分类指导。不同类型的劳动有不同的劳动任务,每一项劳动任务都明确了评价维度、难度系数、劳动频次和时间、劳动方法讲解。例如:二年级“家务劳动”清单的第5条为“学会折叠衣物并归置”,评价维度为“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频次为每周1次,劳动建议时间为5~15分钟,并辅以折衣服、折裤子、折袜子三个任务的详细说明。大部分劳动任务还配有学生出镜的讲解视频,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3.重视过程评价:劳动实况记录促进干预辅导
评价平台通过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劳动实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辅导。学生每次完成劳动清单中的任务后,都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上传劳动成果,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劳动成长。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对劳动成果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通过评价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数字化记录能够更加全面、有效、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劳动问题,同时助推学生劳动素养养成,形成良性循环。

4.开发激励系统:多途径多形式提供评价载体
评价平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以劳动币、劳动章、劳动达人排行榜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学生可通过多途径获取劳动币。劳动章则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和劳动成长情况颁发,设置有家务章、自理章、服务章、手工章、种植章等。评价平台在教师端还设置了“劳动达人榜”,具体从劳动素养四维度进行排行,还有兼具四维度的“总达人榜”。这一激励系统旨在充分发挥动力作用,让学生将劳动行为逐步转化为劳动习惯。
5.强调综合素质:对成长报告生成给予数据支持
评价平台通过数据对学生进行可观察的跟踪评价,教师可在教师端选择时间段形成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劳动素养报告。该报告以雷达图的形式(见图2)展现学生劳动素养四维度的占比,每一维度占比通过“劳动币/总劳动币”计算得出。学生的成长报告除劳动素养外,还有以学期为单位的习惯养成、实践活动、知识学习三方面报告,充分分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习惯养成以学生劳动币获得数量、打卡总天数、坚持21天的习惯条数为指标,实践活动以劳动币获得数量、累计活动参与次数、发表活动感悟条数为指标,知识学习以劳动币获得数量、累计学习课程节数、累计学习时常、知识掌握程度为指标。
评价平台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学校和区域劳动素养报告。通过学校劳动素养报告,可以了解该所学校的劳动打卡率、劳动达人、各年级参与等情况;通过区域劳动素养报告,可以把握区域热门劳动课程与活动、劳动清单分类占比和打卡总数等情况。学生、学校、区域三大层面的评价报告既是阶段性的劳动教育成果,又是推进劳动教育发展的起点,利用大数据支撑劳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标《纲要》要求的评价平台运行成效
评价平台运行近一年来,已有69830名学生和4500名教师开通使用。自投入使用以来,积累劳动成果数据551300条,成功支持全区开展了2022年寒假“扮靓中国年,争当小劳模”劳动教育主题实践,以及学雷锋日、妇女节、劳动抗疫、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结合评价平台优势,富阳区充分落实了《纲要》中关于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要求。其一,评价平台采用网络社交平台一贯的“上传-发布评价”的形式,落实了“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的要求。其二,四大劳动清单覆盖了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每一项清单的各项劳动任务明确了“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其三,学生劳动素养报告严格按照“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的要求实施。其四,评价平台通过模块化、端口分类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全方面劳动素养分析,“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其五,多主体入驻评价平台,践行了“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的要求。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劳动教育评价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学生带去劳动乐趣,为教育带来创新之途。未来,我们将在目前平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平台潜能,继续寓劳于乐,以评促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