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李世济老师周年祭(秋思)

上世纪七十年代,李世济老师率先恢复了程派名剧【锁麟囊】的上演,记忆所及,八十年代的上海大众剧场,前身就是著名的黄金大戏院,李世济老师带领中国京剧院二团连演连满,结果一票难求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连售票处门玻璃都被挤破了,可见当时李世济的舞台魅力,很可惜,那时候我还小,根本看不懂什么。
再过十年左右,大概1991年,李世济老师再次带领中国京剧院同仁抵沪演出,【锁麟囊】、【玉堂春】、【六月雪】、【文姬归汉】、【陈三两爬堂】等新旧剧目结合,依然火爆异常、一票难求,这次演出地点改在了“上海人民大舞台”,【锁麟囊】的火爆自不必说,【文姬归汉】的“行路”,印象极深,导板才起,整个沙漠的荒凉和孤寂跃然眼前,紧跟其后的慢长锤,将气氛营造推向高潮,唐再炘先生领衔的“皇家乐队”更是淋漓尽致地传达着漫漫沙漠的荒凉和大气磅礴。
有人说李世济老师的唱棱角过于分明,节奏过于跳跃,不符合传统京剧的演唱格局,一度我也这么认为,但听久了,你会发现,唐再炘先生与李世济老师在京剧音乐上的变革是很传统的,尤其是传统戏,他们即没有像现在新编戏一样把京剧音乐弄的非驴非马,也没有重起炉灶做一个新的东西,只是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对京剧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梳理和调整,无论怎么变,骨子里永远是传统,而且唐先生的天才创造使得李世济老师的唱激情饱满而又与众不同,他们即照顾传统,又吸引到了年轻一代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剧剧场是相对萧条的,但也只有李世济老师等几个少数演员保持着剧场高上座率的神话,甚至有香港实业家为了能看到李世济老师的演出,情愿出资为她重做整堂演出行头。
今年的5月8日是李世济老师逝世一周年,6月是唐再炘先生逝世10周年的祭日,回头来看看这对梨园伉俪的艺术人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坚持,让很多人觉得汗颜,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即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变革,更是这一代京剧人学习的楷模。(秋思 2017年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