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知米、面多少钱一斤,不正常吗?


前几天看到家人给我转了一个聊天记录,里面有几个街头采访的抖音视频,题目是“00后眼中面粉多少钱一斤”。记者问街头十来岁、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你知道大米/面粉多少钱一斤吗?”
“不知道。”
“几十块钱一斤吧……”
“三四十块钱?”
“七八十块吧?”
总之答啥的都有。
视频结束后,聊天记录里的原始转发者感慨一句:“现在的年轻人知识缺乏的难以置信!”

看完我会心一笑。
首先,最后那句话把“的、地、得”的用法搞错了。“知识缺乏的难以置信”中的“的”应该是这个“得”,看来您的语文基本功也一般。当然平时微信里打字,“的、地、得”的用法混淆也很正常,无可厚非。
但是因为年轻人不知米面多少钱一斤这么个事儿做出年轻人知识缺乏的推论,我个人看来还是有些不严谨的。
我最想反问的是——年轻人不知米、面多少钱一斤,不正常吗?

米饭和面食是我们最长吃的主食,不管年纪大小,肯定都常吃的。但经常吃,就有必要知道它多少钱一斤吗?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是没有必要的。
我甚至认为,不知道米面多少钱一斤,是一件好事。
举个栗子:我们每家每户都会用水。在我目前居住的地方,水费是这样交的——查水表的员工根据我这一户的水表读数打一个水费条,上面写着这一段时期内我家用水的总价和明细。其中明细部分写明了阶梯式价位的付费标准,比如第一阶梯水价2.07元/立方米,第二阶梯水价4.07元/立方米,还有污水处理费等其他费用。我拿到了水费条,一看,哦,一个半月的水费一共是35块钱,我在手机上交了就行了。
因为我往常差不多每个月都是花20多块钱的水费,它一个半月打出35块钱,我觉得很正常。这个价格对我个人而言也完全可以接受。所以一般来说,我完全不会去细看水价到底是多少钱一立方米。就算看了一眼,估计很快就会忘掉了。
除非这个月给我打出来50多块钱的水费,远高于正常水平。那我马上就会开始回忆:是不是这个月用水过度了?没有吧?难道是马桶水箱漏水了?还是说用到了第二阶梯的水价?我是不是下个月得少洗几次衣服?
但我从来没用到过一个月50多块钱的水费,所以我也从来没查过一立方米的水价到底多少钱。直到刚才为了写2.07、4.07那俩数字,我才找来水费单专门看了看。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类比我们为什么不需要知道米价、面价。且不说大量学生、上班族都在吃食堂、吃外卖;就算是自己做饭的年轻人,需要自购米面,我估计这群人里也很少有人能回答出米面多少钱一斤。
因为粮价稳定且低廉,我们是没必要知道它多少钱一斤的。我们不知道,恰恰说明它的供应和价格都基本稳定。米面粮油、水电燃气,乃至信号网络……这些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消耗品,它们的存在有一种“空气属性”。所谓空气,就是正常情况下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异常时你才会注意到它。
就像只有福岛核泄漏“吃盐防辐射”的谣言出来的时候,只有“神医”说绿豆汤包治百病的时候,这些基本物资被抢购,价格出现严重波动,我们才真正开始关心盐和绿豆的价格。

所以年轻人不知米面多少钱一斤,没啥好批判的。年轻人的知识也并不匮乏,甚至有人学龄前都得学编程了……
社会进步了,分工精细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关心粮食和蔬菜。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空气属性”的事物越来越多,个人无需感受到某种事物的具体存在,就能随时享受到这些“空气属性”的事物为人提供的便利。就像新能源车一样,未来到了这个产业真正充分发展的一天,充电桩随处可见,还会有人专门去记哪里有设充电桩吗?
“空气属性”的事物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便利,越能节约出时间去做一件精细化分工的事情。社会分工与合作的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我们的现代文明才成为了这个模样。

但“空气属性”的事物过多,也使得现代社会变得有些脆弱。一断网、一停电,全都完了。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