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疫情期间,才能看出谁才是真正的死宅?
本篇只代表我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官方权威,若有错误或冒犯,纯属作者表达不当,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作者会竭尽所能去修改。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只有在疫情,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死宅”,本死宅对这段话深表同感。
这句话源于何方?此时的我,已经难以追溯其源头了。即便如此,这些流向大众媒体的文字模因,又何尝不是把一小撮人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它们并不代表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此前,曾有这样的话,“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具体的数字我也记不大清楚了,而看着一道道苦涩的帖子,又不由得产生共情。
但是,这种共情,并不深刻。因为疫情生活对人的封锁,对我这样的资深死宅而言,是完全没有影响的。
目前尚无经济压力,青春于我而言,与出门游玩毫不相关。节日,对我来说,只是个放假宅家的又一个理由。我更喜欢的,是在互联网上,探索喜欢的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网友们讨论。如果有什么工作,是完全居家的——居家办公,居家会议,居家社交——我想必,是会不顾一切地争取的。

我常常与友人谈起生活习惯,总会附带一句:“我是妥妥的死宅啊”!
不熟的友人往往难以置信,看着我一副活力少年的面孔,认为我应当常出门游玩,与“死宅”所带有的,刻板印象中的,死气沉沉的感觉难以结合。
另外一部分友人,则会回答:“我也是死宅噢”!
我常想,大家都是死宅,与我的生活应无限接近才是。但这次疫情,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便是,平日里认为自己“宅”的伙伴们,都纷纷皱眉,感叹疫情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而我看了看我自己,疫情对我的生活毫无影响,不由得心生疑虑。
我左思右想,终得答案——原来只有我,才是真正的死宅。
每每想到这儿,我便心生欢喜,深感自己对疫情生活的适应。但欣喜过后,便陷入一种悲哀与感慨——原来我的“宅”,已经完完全全地,脱离了正常人的范畴了吗……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悲哀,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我对一切凑热闹、多人饭局没有兴趣,我认为那些活动,多半是在空耗时间与精力。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能够一整年,或者更久的时间里,不出家门,居家工作、运动、娱乐……
每每有人约我出门玩乐,我常碍于情面,不好回绝。而此次疫情,则成为了我拒绝他人盛情邀约的极佳理由。当死宅有了宅的正当性,他便会不加以节制地宅下去。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大部分人,想必没有这般“宅性”,定会在过久的居家生活中感到不适。更别谈许多旅游爱好者——盘活了国内旅游业的他们,会有多么憋屈。
再谈经济,经济增速的减退,是必然的。居家时段的延长,也成了互联网经济、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风口”。但这个“风口”真的,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吗?它能够弥补,哪怕是百分之五十的,线下难以会面带来的损失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线下协作模式。与生活相近的服务业,尚能与互联网充分融合。但支撑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传统制造业,并没有足够的动能,去作出如此巨大,又难着边际的改变。
再谈大学生,就算像我一样的死宅,也需要在就业前,有足够的社会能力。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需要通过线下实习去浇灌。人人成为自媒体,或者网络自由职业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国第三产业的茁壮成长,需要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
倘若我能宅家养家糊口,我自然是开心的。但现实是,线上工作的缺口,并不足以让大部分人涌入。而线下工作的需求,是长久不能够改变的。
我现在能快乐地宅家,是因为我不需要赚钱养家。真到了需要成家立业的时候,我又能有多少的快乐呢?
想到这里,我也并不会庆幸什么,疫情给大多数人,带来的都是不便、甚至打击。即便我现在宅得很开心,但我仍旧希望,疫情能够早日消散,成为一段五味杂陈的历史,成为过去式,而不是进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