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的家族纽带

2022-07-23 05:20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记得小时候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者走亲戚很经常的一件事,就像串门一样随便。那个时候亲戚们大多居住得不远,彼此常来往,互相多帮助,自然可为聚坐一堂其乐融融的亲人。

       现代则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向大城市集中,亲戚族友各奔东西。平时闲来方便走动,逢年过节在一起,虽然相处时间短了,但亲人之间的感情还在。

       真正实质性变化的节点在家中长辈去世之后的那段时间,少了探望长辈的需求,许多旁支的拐弯亲戚便不再走动,彼此间距离越来越远,见面少了,关系自然就慢慢淡化了。随着老人的离世,家族亲友好像彼此的关系失去了支点,变得摇摇欲坠。



       那维系亲情的牵绊究竟是什么?是血缘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扩大化,问一句,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究竟是什么?

       你与曾经最要好的朋友或者同学还有联系吗?曾经无话不谈,承诺肝胆相照,在经历了高中、高考、大学毕业、工作之后,是否已经渐行渐远、故人相见不相识了呢?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脆弱的,总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朋友如此,亲戚也是如此,但凡长久不来往,多半会变得陌生,甚至几年不见,走在街上都认不出来。

       但是现在,除了老人的生日,大家会回来,或是逢节假日回家探望老人以外,相互之间的牵连已经越来越远。

       古时候,人们为了躲避灾荒和战乱,多以宗族为单位向南迁徙,聚集而居。亲族之间互为邻里,他们彼此团结、互相帮助,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开辟了一个个新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家中长辈往往是最有威信的那个人,也只有通过长辈的威信,才能将这么多亲族集结在一起。



       由于古代观念中一贯的“长幼有序”,所有后辈对待长辈的态度都要毕恭毕敬,继而延伸到弟弟对兄长的崇敬,妹妹对长姐的尊重。那时人们的亲缘关系十分浓厚,但凡沾亲带故,见面都亲如一家。亲族之间也住得也很近,常常串门见面,聚会的目的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祭祀也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古之大事,在与戎,人们将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足可见祭祀的重要,于是,人们聚会除了祭祀祖先就是逢年过节、庆祝生辰以及商议家族大事。不像今天,亲族聚会除了以上这些大事之外,还有一个“联络感情”的目的。

       就像那句老话所说,人们越强调什么,就越缺乏什么。真正从骨子里看重的感情其实不必时时联络。之所以出现今天的困扰,正是由于亲缘关系的实质性淡化所致,因此联络感情才有了强调的必要。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情社会,所谓“广结亲朋好办事”,意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身边的亲朋好友越多,做起事情来越方便。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随着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亲缘关系的进一步淡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影响深远,但绝对算不上是一件好事。

       每年春节将至,一波常驻外地的打工人纷纷打算回乡过年,若问及这么做的缘由,总有人会道一声:“这么久了,也该回家看看老人了。”由此可见老人是每个年轻人在外都深深挂念的软肋,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孝道在人们心中根植之久,已成为血液里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人们在幼时受长辈百般疼爱照料,长大之后自然与长辈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俗称“隔辈亲”。许多年轻人打工赚到的第一笔薪水都会拿来为老人买些补品,虽然东西不贵,但也足以彰显自己的一片孝心。不少亲戚过年过节会选择到老人那里聚会,他们有的是来自家族的旁支,互相之间甚至都不大熟悉。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血缘上都与家中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老人的牵线之下,许多人就这么熟络起来了。许多老人盼着过年过节,实则是盼着与亲人团聚。



       对于许多晚辈来说,老人同样是他们心灵的港湾,有老人在的地方才能算得上是家族。包括外界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与孝道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孝顺,不知尊老敬老,那么人们都会对其敬而远之,有时还会上升到人品的考量。这点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非常看重的。

       如果关于老人的事情,身为后辈却不积极,同样会被指责不孝。哪怕是男女相亲,通常也以孝顺老人为先决条件,可见孝顺在考察一个人的人品当中所占的分量是难以忽视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愿意为了老人而将一个彼此之间不甚亲近的家族聚会延续至今的原因。孝顺,是大多数中国人永远都不会丢失的美德。



       记得在我上高中还是本科的时候经常听到过这样的调侃:“以前是远亲不如近邻,现在远亲不是远亲,近邻不是近邻,全都乱了套了。”说出这样话的人是感慨于现代生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阻碍,曾经邻里相望,互相串门是常有的事。邻居之间处得好,有时候比亲戚还管用,一旦有什么急事需要帮忙,近处的邻居先来救急,便是一场及时雨。可离得远的亲戚,这时候反而鞭长莫及,有心无力。

       现代社会的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一日重似一日。清晨八点左右,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是神色匆匆地来回穿行,奔波在生活的重担下,日常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少,就连寻亲访友也成了需要插空安排时间的一项活动。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

       一是不必在落魄时承受亲友们意味深长的目光,是口袋里有钱,说话才有底气,才能活得滋润。可惜,除了极少数成功人士以外,大部分年轻人都处于囊中羞涩的境地。他们期待着自己被人羡慕的一天,可那一天,却迟迟难以到来这点也包括我本人

       在这样的状况下,也就无外乎人心思变,想要在忙碌的快节奏工作之余寻找到一种更加清净的生活了。当事业萎靡的年轻人逃避社交,出了问题只想锁上门来自行解决,唯恐被人看了笑话,人心就如同上了锁一般,层层封禁。现状是,有钱人最怕亲戚找上门,由于一些亲戚们经济能力不佳,又喜欢借钱、赖账,因此,穷亲戚谁也不敢招惹,恨不能躲得远远的。虽然是金钱在作祟,但说到底是社会风气变了,人心也变了,而且正朝着下坡路的方向疾驰。



       唯一保留初心的恐怕就是家中老人,他们从苦日子走来,忘不了当年亲人们的毫无保留、倾囊相助,更忘不了亲人们的相濡以沫、共同奋斗。他们深知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重要,因此力图促进儿孙辈的亲密与团结。每当聚会,老一辈的亲戚仍然如年轻时那般亲密无间,而反观他们的后辈,已经十分疏远。

       来自不同时代的两代人,在思想上早已有了难以跨越的分歧老人在世的时候,大家以老人为核心,还愿意年年聚会、岁岁祝福。等到老人一旦去世,他们就像是无数的沙粒失去了载体一般,重新化作散沙一片,随风飞往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了。

       照此下去,未来家庭的发展可想而知,亲族的圈子不断缩小,最后只能挑取一两个合得来的作为朋友长期联系。而那个几十年前曾经其乐融融的大家族会随着时代的推进渐渐消失,一代淡似一代,最终在人群中走散。



       或许这听起来很残忍,但事实上正朝着那样的方向潜移默化地前进着,而大部分人也完全感觉不到断舍离的痛楚。事实上,这并非时代的进步,而是中国家庭的一大悲哀,中国社会的人情味儿淡了,人心不古。

       很久以前就有学者提到过这样的观点:“西方社会观念中的“各自为己”并不比中国先进,作为传承了五千年不断代的中华文化,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不该连这点自信都没有,适当保留一些传统不是坏事。”但现在却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却似乎也在不断的被遗忘和淡薄,这比起其他的或许才是真正感到悲哀的。


中国的家族纽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