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题学会申论词语解释
在与许多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于“谈谈对XX词汇的理解”这种题目的作答思路还是不清晰。其实,这种题目只要明晰了答题框架,不过就是对材料要点的重组。
以2道真题为例:
例1:2019年地市卷真题 “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例2:2021年国考地市卷真题 “给定资料2”中说:“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戏’”。请你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对“种戏”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一、审题
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谈谈对“种戏”的理解,这种问法,我们归为“阐释型分析题”,核心解题方法为“分层分析”。这两道题,没有什么层面可分,只有一层,一个是种种遮蔽,一个是种戏。 此时,我们再配合上阐释型分析题完整的答题框架:简要解释文句+分层分析+小尾巴。这两道题就可以很简单的作答了。
二、答题框架的套用
例1: ①简要解释文句:种种‘遮蔽’是指…… ②分层分析:只有一层,直接看材料中种种‘遮蔽’涉及了哪些具体要点,罗列即可 ③小尾巴:考纲要求,根据材料补充上 例2: ①简要解释文句:种戏是指…… ②分层分析:同样只有一层,直接看材料,对应的有什么要点,罗列上 ③小尾巴:考纲要求,一定不要忘记
三、材料分析的难点
“种戏”这道题的材料,难度不大,顺着材料捋下来,给我们讲了“种戏”的5种路径,一是鼓励群众自办戏团,二是培育文化土壤,三是创新戏曲剧目,四是普及戏曲知识,五是培养传承人才。 难点在于“种种遮蔽”这道题,材料涉及了甲乙丙丁4个人的发言记录,很多同学会将其打乱重组,造成材料阅读慢、答案要点乱。我们看材料特点,4个人发言,人数不多,且每个人发言很详尽。这样的材料类型,一般来讲,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总共会让我们捋出来4个要点。切记不要拆散材料。 与之类似的材料类型,也经常出现,在2019年江苏C卷第2题中,题干问到:“给定材料2”中的“新把式”们扎根乡村,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请对他们成功的因素加以分析。 材料讲了4个事例,很多同学也会将4个事例杂糅重组,这种答题思路很慢、很乱。 我们思考下,既然作者写了4个事例,肯定是想强调不同的问题,否则的话,就很啰嗦了呀,申论所选材料的作者,不至于那么没有水平。按照一个材料一个侧重的思维,我们再去看材料,一切都明晰了。 “新把式”们成功的因素,第一个案例告诉我们是因为有理想,敢实践;第二个案例告诉我们是因为紧抓政策,发挥特长;第三个案例告诉我们是因为勤于钻研,乐于分享;第四个案例告诉我们是因为勇于尝试,技术护航。 那么,我们回到“种种遮蔽”这道题,同样可以捋出4方面要点:1、为迎合娱乐精神,混淆现实与历史,对历史不尊重。2、创作停留在私人性经验与自我倾诉,难以回应时代提问,无法体现百姓真情实感。3、创作中依赖现代技术,追求经济效益,虽然高产,却忘记创作初心。4、创作依靠想象,脱离现实生活。
四、最终形成答案
例1:种种遮蔽 种种“遮蔽”是指文艺创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体指:1、为迎合娱乐精神,混淆现实与历史,对历史不尊重。2、创作停留在私人性经验与自我倾诉,难以回应时代提问,无法体现百姓真情实感。3、创作中依赖现代技术,追求经济效益,虽然高产,却忘记创作初心。4、创作依靠想象,脱离现实生活。因此,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基层与百姓,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连,创作有时代精神、思想深度、生活温度的作品。 例2:种戏 “种戏”是指让戏曲扎根农村,办法有:1、鼓励自办戏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民间戏团发展,对乡村文艺人才传帮带,帮助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2、培育文化土壤:把握重要民俗节庆,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3、创新戏曲剧目:开展调研,了解需求,采集乡村生活故事,加入现代元素,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现代化创新。4、普及戏曲知识:演出前介绍剧目知识,培养乡村观众了解、认识、喜欢戏曲。5、培养传承人才:创办戏曲表演班,从乡村挖掘有潜力的孩子,培养后反哺乡村,传承乡村戏曲。 可见,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要回归民间和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
五、题目拓展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2道题的答题框架,去写一写2019年国考副省卷的真题: 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