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国的是是非非
众所周知,《除妖乌鸡国》是86版《西游记》剧组拍摄的第一集西游记,有一个只播放过一次、如今不公布完整资源的试播集。而现在能看到的版本,都是以试播集镜头和重拍镜头组合剪辑而成,试播集拍摄地点在扬州,重拍镜头是在苏州和北京的戒台寺取景。重拍镜头包括:向梅出演皇后的所有镜头,孙悟空不穿“猎户装”的所有镜头、猪八戒没有络腮毛的所有镜头、董洪林饰演妖道的所有镜头(有一些试播集夏伯华的镜头,仔细看可以发现,夏伯华是小眼睛、董洪林是大眼睛)以及妖道变成唐僧之后的所有情节。最津津乐道的是唐僧师徒上殿面君时有一个亭子里的镜头,唐僧师徒造型突然不一样了,唐僧也是汪粤而不是迟重瑞,是因为那个景后来重拍时实在找补不回来了,又确实无法去掉,所以只能用了试集里的镜头,导致了“穿帮”。
乌鸡国单元在原著中只有一条故事线,剧本和电视剧都是双线并行,在原先的“降妖”故事线基础上增加了“宫斗”线。所有与“宫斗”相关的情节,都是编剧原创,原著里假国王并没有怀疑过皇后和太子,而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孙悟空推下王位,宫里根本没有斗争。《除妖乌鸡国》的试播集是以唐僧师徒来到宝林寺借宿开始。而重拍集增加了皇后过生日、请国王聚会遭拒绝的情节,奠定了“宫斗”基调,增加了皇后思念往日与国王共度美好时光和对月感慨的桥段,这些也都是编剧写在剧本中的。但重拍集又加了一段皇后二次邀请国王相聚的情节,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了,因为之前皇后已经说过自己生日是第二天,国王却在最短时间内忘记了,还以为当天就是皇后生日,居然假亲假近大献殷勤,露出不少冒牌货的马脚,连人设都不对了,这一段情节添加得没什么必要。
编剧原创的宫斗线大致是这样的:乌鸡国国王突然对皇后冷淡,且不许太子与皇后相见(这个是原著设定,是因为假国王怕自己穿帮),太子要去宝林寺进香(原著是打猎的时候被孙悟空引到宝林寺,这是为了加快故事节奏而进行的改编,太子要求进香的戏用的是试播集镜头),皇后听到消息,吩咐两个宫女等太子进香回来就把他请来(这一段正剧没拍)。太子进完香,想游赏寺内的后花园,僧官和太监说国王不让开园,只得悻悻离开(这一段完全是改编,原著里国王遇害的后花园在皇宫,不在宝林寺,电视剧用的是试播集镜头),但遇到唐僧师徒得知真相,回宫问了皇后得知是真(这是原著情节,但增加了皇后宫女被太监阻拦、邀请太子失败的情节,正剧没拍),母女俩的对话被假国王的贴身太监听到。太监去向国王打了小报告(这一段剧本没写,正剧用的是试播集镜头),假国王马上赶到皇后宫中抓现形,结果太子聪明,跳窗逃出后迂回进门给皇后送寿礼,反而没被抓住。假国王一面让太监软禁太子,一面现原形去行刺唐僧师徒。太子命卫士绑架了太监,自己逃出宫门,见了唐僧师徒和真国王。而刺杀唐僧师徒的假国王扑了个空(正剧里还增加假国王打死僧官灭口的情节,用的是试播集镜头,但剧本没写),一怒之下想对皇后下毒手(剧本这一段没写清楚,不知道假国王凭什么要杀皇后,正剧是假国王发现了皇后写的密信,但这封信究竟写给谁也没说清楚,一直都是糊涂账,正剧中假国王向皇后逼婚的情节也不合理,跟之前的冷淡完全矛盾),太子及时赶回,救了皇后(剧本这部分写得也很敷衍,并没有写太监用白绫勒皇后,可能是假国王的妖法,太监也没被杀死,而是自己杀青了),孙悟空降妖后,全家团聚。
编剧之所以要增加一条亮点与槽点齐飞的宫斗线,为的就是表明这一集的正邪立场:妖道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国王是受害者,皇后和太子是无力报仇、只能智取的受害者家属,唐僧师徒是行侠仗义的救世主。其实这是在删除原著宏观设定基础上的另起炉灶。如果按照原著设定,真国王不是好人,假国王不完全是坏人,太子是个熊孩子,皇后是个龙套,唐僧师徒只是按照佛门的旨意在执行任务,而核心执行者只有孙悟空一人。
从唐僧师徒走到宝林寺开始,作者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展示了自己的喜剧天赋和文采学识,师徒四人日常斗嘴、对月作诗都是作者秀学识、显文采,跟情节关系不大,宝林寺的搞笑情节删掉也不影响情节发展,但少了这一段就少了笑料,所以剧本还是写了,电视剧还是拍了。
喜剧效果主要依靠不相称的反差来表现,这一点作者做得很好,宝林禅寺外表宏伟壮观,但匾额上却落满了灰;唐僧嘲笑三个徒弟丑,结果自己也因为着装寒酸拉低形象而被僧官赶出(剧本和电视剧出于美化唐僧的考虑,故事大大地简化,唐僧的形象也没有那么窝囊);僧官面对彬彬有礼的唐僧傲慢无礼,面对蛮横暴力的孙悟空却秒怂;僧官穿着华丽,底层和尚连一件像样的长衣服都没有。这些都是很高级的喜剧包袱,既搞笑又深刻。
进入主题之后,我们会逐渐发现,国王并非无辜受害者,而是罪有应得:
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何害人之有……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
如果文殊菩萨是个凡人,早就淹死了。因为几句不中听的话就杀人的国王,死有余辜。而且,这位国王在向唐僧求助的时候各种标榜功绩,但在位期间的三年大旱却是他失德的写照。这一点参考凤仙郡单元就能看出来。假国王虽然是冒牌货,却把乌鸡国治理。得风调雨顺,不近女色的特点对皇后来说是冷漠,但在官方,绝对是好皇帝。至于假国王不近女色的原因,原著是因为他做过绝育手术,86版剧本是因为他是石雕狮子变的,86版正剧里假国王依然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但没提到做手术的事,所以明目张胆地向皇后逼婚,不但魔改,而且跟之前对皇后的冷漠态度矛盾了。
至于为什么86版剧本要把假国王魔改成石雕狮子,我猜可能是因为编剧注意到了他现原形后的外貌:
眼似琉璃盏,头若炼砂缸。浑身三伏靛,四爪九秋霜。搭拉两个耳,一尾扫帚长。青毛生锐气,红眼放金光。匾牙排玉板,圆须挺硬枪。 镜里观真像,原是文殊一个狮猁王。
耷拉着耳朵,尾巴像扫帚,牙齿是扁平的,这根本不是猫科的狮子,而是中国民间抽象出来的石狮子、舞狮子,因为狮子是西域外来物种,中国人大多没有见过,所以民间百姓虽然把狮子视为祥瑞,但不知道它长什么模样,就参考狮子狗的特点塑造了想象中的狮子。乌鸡国搞事情的狮子明显是民俗狮子,而非猫科类狮子,所以编剧把它改成了石狮子,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的改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成功地避开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文殊菩萨的狮子在乌鸡国出现一次,在狮驼岭又出现一次。这确实不好回答,但如果把乌鸡国的狮子改成石雕,跟文殊菩萨彻底没关系,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且,文殊菩萨不在剧本中出现,乌鸡国国王就没有了前科,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孙悟空的打抱不平就更有道理,是行侠仗义,而非完成任务。唯一解答不了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孙悟空会认不出妖怪变化的唐僧,原著很好解释,因为这头狮子是佛门弟子,杀害国王是为了执行任务,并非伤天害理,身边的云气跟唐僧相似,都是祥瑞,所以火眼金睛无法辨别。但剧本改成了石狮子,而且伤天害理,火眼金睛要是再看不出来,那就真的瞎了。所以,正剧按原著拍也是没问题的。
至于狮驼岭的狮子,完全是文殊的另一个坐骑,外貌就是标准的猫科类雄狮:
凿牙锯齿,圆头方面。声吼若雷,眼光如电。仰鼻朝天,赤眉飘焰。但行处百兽心慌,若坐下群魔胆战。这一个是兽中王,青毛狮子怪。
这俩狮子压根不是一个物种,虽然都是文殊的坐骑,但不能混为一谈,菩萨多个脚力而已,没什么稀奇,观音菩萨也一样,金毛吼不常骑,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莲花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文殊的青毛狮子在狮驼岭嚣张那么久都没被主人发现,因为人家坐骑多,缺一头也看不太明显。
原著中,从国王遇害,到向唐僧求助,中间间隔三年,且都是神仙安排。剧本和电视剧改成了时隔一年,完全是国王自发向唐僧求救,没有夜游神指点。正邪善恶的立场跟原著不同,但更简单、更直观。剧本和电视剧里,唐僧一醒来看到玉珪,才知道不是做梦那么简单,随后叫来徒弟们,接下来镜头就切到了太子前来上香。太子见唐僧的情节也比较简单。原著的情节要曲折一些,更能体现孙悟空的智谋。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乌鸡国太子深得其父真传,夜郎自大,连天朝上国大唐也敢藐视,说没什么宝,还喜欢乱施淫威,见唐僧挡路就要命人捉拿,没有孙悟空暗中相助,唐僧可能会像文殊菩萨一样倒霉。唐僧有孙悟空撑腰,面对太子时非常硬气,甚至敢公然顶撞,但帅不过三秒,太子一翻脸,唐僧就怂了,开始埋怨孙悟空。
86版剧本按照原著,让唐僧向太子展示三件宝贝:袈裟、立帝货、玉珪。但正剧把袈裟相关的台词都删了。太子不是金池长老,对唐僧的袈裟不感兴趣,而且唐僧日常穿的应该不是锦斓袈裟。但太子一听第二个宝贝叫“立帝货”,立即就有了兴趣,毕竟太子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当皇帝。剧本有关于“立帝货”的解释,就是“立一个皇帝”。但乌鸡国太子不但像他父亲一样自以为是,而且已经被假国王的鬼话洗脑,认为玉珪就是被妖道拐走了,有玉珪的人一定与妖道有关:
太子见了道:“好和尚!好和尚!你五年前本是个全真,来骗了我家的宝贝,如今又妆做和尚来进献!”
面对这个熊孩子,孙悟空彻底教育不了,只好请他母亲大人出场,86版正剧把这句台词安排给了唐僧,但剧本中这句台词也是孙悟空说的。但这个熊孩子的母亲也没啥大局观念,原著里她也收到了国王的托梦,但听了太子讲述经历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抱怨国王没有首先托梦给自己,而是给了唐僧。从妻儿的素质来看,真国王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家风都不太好。反而假国王虽然冷落了皇后和太子,但真的是爱岗敬业的楷模。
电视剧里,孙悟空直接叫醒八戒去寺庙的后花园捞国王的尸体,这里其实删除了原著、剧本中孙悟空和唐僧的一段对手戏:
行者摸着他的光头,乱摇道:“师父怎睡着了?”唐僧怒道:“这个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甚么?”……行者道:“你老人家只知念经拜佛,打坐参禅,那曾见那萧何的律法?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他与三宫妃后同眠 ,又和两班文武共乐,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唐僧道:“怎么不好定罪?”行者道:“他就是个没嘴的葫芦,也与你滚上几滚。他敢道:我是乌鸡国王,有甚逆天之事,你来拿我?将甚执照与他折辩?”……行者道:“你若不向他啊,且如今把胆放大些,与沙僧只在这里。待老孙与八戒趁此时先入那乌鸡国城中,寻着御花园,打开琉璃井,把那皇帝尸首捞将上来,包在我们包袱里。明日进城,且不管甚么倒换文牒,见了那怪,掣棍子就打。他但有言语,就将骨榇与他看,说你杀的是这个人!却教太子上来哭父,皇后出来认夫,文武多官见主,我老孙与兄弟们动手。这才是有对头的官事好打。”……行者笑道:“如何?我说你护短,你怎么就知他不肯去?你只象我叫你时不答应,半个时辰便了!我这去,但凭三寸不烂之舌,莫说是猪八戒,就是猪九戒,也有本事教他跟着我走。”唐僧道:“也罢,随你去叫他。”
孙悟空这才去叫醒猪八戒,之后原著和剧本、电视剧的剧情差异不大,都是孙悟空骗猪八戒去找宝贝。原著里孙悟空骗猪八戒说妖怪有厉害的宝贝不好对付,必须偷过来才好下手,这其实是在照应刚刚经历过的平顶山莲花洞单元,猪八戒深知法宝的厉害和偷到法宝的重要性,也知道法宝值钱,所以上当了。
原著里,井上有一颗芭蕉树,而且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这棵树。剧本里也有这棵树,但正剧删了。
猪八戒下井后,剧本和试播集都没有井龙王的情节,但重拍集展现了,井龙王的饰演者就是刚加入重拍集剧组不久的“唐僧”迟重瑞。下了井的猪八戒没有孙悟空帮忙是上不去的,原著第二回就提到: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猪八戒在井里没法跌足,所以没法起飞,只能让孙悟空帮忙拉上去。等于被孙悟空耍了。但猪八戒也不是省油灯,一回到住处就反击:
八戒道:“不是心硬,师兄和我说来,他能医得活。若是医不活,我也不驮他来了。”……行者道:“师父,你怎么信这呆子乱谈!人若死了,或三七五七,尽七七日,受满了陽间罪过,就转生去了,如今已死三年,如何救得!”……八戒苦恨不息道:“师父,你莫被他瞒了,他有些夹脑风。你只念念那话儿,管他还你一个活人。”真个唐僧就念《紧箍儿咒》,勒得那猴子眼胀头疼……行者道:“只除过陰司,查勘那个阎王家有他魂灵,请将来救他。”八戒道:“师父莫信他。他原说不用过陰司,陽世间就能医活,方见手段哩。”那长老信邪风,又念《紧箍儿咒》,慌得行者满口招承道:……“我如今一筋斗云,撞入南天门里,不进斗牛宫,不入灵霄殿,径到那三十三天之上离恨天宫兜率院内,见太上老君,把他九转还魂丹求得一粒来,管取救活他也。”
这一段剧本写了,试播集也拍了,反而重拍集删除了,只不过剧本和试播集里,唐僧并没有真的念咒,试播集唐僧还差点跪下求孙悟空救国王。但孙悟空不但自己没有能力救国王,也不愿意救国王。他这种老江湖,完全知道真国王不是好人,仅仅是想用国王的尸体当凭证,然后直接推翻假国王,至于接班人,完全可以是太子,这一点从孙悟空对太子说自己是“立帝货”就能看出来,他想立太子。但猪八戒的刁难一方面破坏了孙悟空的原计划,另一方面也让揭发假国王的事胜算更大、让结局更圆满,属于坏心办好事。
被猪八戒刁难的孙悟空也不好惹,马上反击,要猪八戒哭魂:
行者笑道:“正是那样哀痛,再不许住声。你这呆子哄得我去了,你就不哭,我还听哩!若是这等哭便罢,若略住住声儿,定打二十个孤拐!”
因为之前孙悟空亲眼看到过太上老君复活金角、银角的逆天神技,所以这次遇到复活方面的困难,就第一时间找到太上老君。
找太上老君借仙丹的戏,剧本没有详细写,但试播集和重拍集都和原著差不多,对话也得到了保留,只不过电视剧里的老君比原著里怂了一些。
原著中,复活国王的步骤还有一个人工呼吸,从这一段可以完全肯定孙悟空从来没吃过人,在白虎岭纯属吹牛:
三藏道:“岂有不活之理。似这般久死之尸,如何吞得水下?此乃金丹之仙力也。自金丹入腹,却就肠鸣了,肠鸣乃血脉和动,但气绝不能回伸。莫说人在井里浸了三年,就是生铁也上锈了,只是元气尽绝,得个人度他一口气便好。”那八戒上前就要度气,三藏一把扯住道:“使不得!还教悟空来。”那师父甚有主张:原来猪八戒自幼儿伤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浊气;惟行者从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为生,是一口清气……那君王气聚神归,便翻身,轮拳曲足,叫了一声“师父!”
原著中还有一段,剧本有类似台词,但正剧没有:
行者笑道:“师父不济,若是对他行礼,诚为不智。你且让我先走到里边,自有处置。等他若有言语,让我对答。我若拜,你们也拜;我若蹲,你们也蹲。”
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已经俨然是以团队核心的身份在运筹帷幄了。国王悲痛自己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也是孙悟空带头安慰。相关台词剧本也有,但不见于正剧。
原著中,孙悟空故意不下跪,还用天朝上国的使节身份激怒假国王,定住众武官,逼他来打架,但被熊孩子太子破坏了计划。这部分情节剧本也有,正剧没拍,但张纪中版展现了一部分。太子的做法虽然坏了孙悟空的事,但却歪打正着帮了孙悟空。如果孙悟空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假国王,那么剩下的国王究竟是真是假,还真说不清。太子劝架的根本原因是他无知,不知道孙悟空的战斗力比假国王强得多,但跟猪八戒一样歪打正着,给了孙悟空正义陈词的机会。
孙悟空把自己一通介绍之后,就介绍了真国王。假国王彻底绷不住了:那魔王在金銮殿上,闻得这一篇言语,唬得他心头撞小鹿。就和孙悟空正面硬扛。
打斗情节方面,原著和电视剧也不一样。原著里,妖怪的兵器是从武官手里抢来的宝刀,电视剧改成了两柄大锤。另外,整场打斗非常简单粗暴,孙悟空几个回合就打败了妖道,猪八戒没有参加第一次战斗。
原著有一段情节,剧本和电视剧都没有:行者闻言,捻诀念声咒语,叫那护法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驾伽蓝、当坊土地、本境山神道:“老孙至此降妖,妖魔变作我师父,气体相同,实难辨认。汝等暗中知会者,请师父上殿,让我擒魔。”原来那妖怪善腾云雾,听得行者言语,急撒手跳上金銮宝殿。这行者举起棒望唐僧就打。可怜!若不是唤那几位神来,这一下,就是二千个唐僧,也打为肉酱!多亏众神架住铁棒道:“大圣,那怪会腾云,先上殿去了。”行者赶上殿,他又跳将下来扯住唐僧,在人丛里又混了一混,依然难认。
没办法,孙悟空只有靠紧箍咒分辨真假。妖怪穿帮后,被八戒、沙僧左右攻住,战斗力是真的不行。只要孙悟空再来一个“捣蒜打”,这辈子就过完了。剧本里他的确…领盒饭了,但电视剧尊重原著,让文殊菩萨把他救走了。
经过这一番磨难,乌鸡国国王明显成长了,有望当个好皇帝:
且教道人过来,摘下包巾,戴上冲天冠;脱了布衣,穿上赭黄袍;解了绦子,系上碧玉带;褪了僧鞋,登上无忧履。教太子拿出白玉圭来,与他执在手里,早请上殿称孤,正是自古道:“朝廷不可一日无君。”那皇帝那里肯坐,哭啼啼跪在阶心道:“我已死三年,今蒙师父救我回生,怎么又敢妄自称尊?请那一位师父为君,我情愿领妻子城外为民足矣。”那三藏那里肯受,一心只是要拜佛求经。又请行者,行者笑道:“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你还做你的皇帝,我还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
各得其所,大团圆结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