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印度历史演进

2022-07-28 09:39 作者:讲历史的齐老师  | 我要投稿

大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人类文明,但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一支南迁的雅利安人翻越今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从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

经过无数次战争,这支雅利安人成功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创造了古印度文明的达罗毗荼人被驱逐,并开始受雅利安人奴役,至此古印度的土著文明被后到的雅利安人文明取代。
  • 由于入侵者和土著民族在种族上的巨大差异,面对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土著人,雅利安人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文化替代、种族隔离等手段,来保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为此创造了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

  • 集大成者的著作,便是初次将印度神话较为系统的整合起来的《吠陀经》,其问世时间正是在雅利安人入主印度之后的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

作为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吠陀经》中歌颂的众神之首—天帝因陀罗,便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天帝
  • 当然还有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主神,成为古印度神话的雏形。

  • 到了吠陀文化后期,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前身)产生,出现了《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两大史诗著作,古印度神话神祗系统达到成熟。

古印度神话中“三权分立”的三大主神:湿婆、梵天、毗湿奴。
古印度神话起源于“梵”,虚无缥缈的宇宙精神,它有三种不同的能力:创造、毁灭和守护。在宇宙混沌的汪洋中,梵的三种能力孕育了三尊天神,分别是创造世界的梵天、毁灭世界的湿婆和保护世界的毗湿奴,他们共同掌握着整个世界的命运。
  • 如果把三者能力连起来,就是世界在无尽轮回的三种状态。

  • 在印度,三尊天神都有自己的忠实崇拜者,也因此诞生了梵天教、湿婆教、毗湿奴教三个印度教的支系。

梵天是作为最高灵魂梵创造力的化身,也是第一个被梵创造出来的神,长着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

造之神—梵天
  • 作为创造之神,梵天是至高存在“梵”和阴性能量幻象的儿子坐骑为孔雀

  • 配偶为智慧女神妙音天女,主司创造。

  • 据说梵天创作了天地与海洋,创造了梵文字母的创制和人类…

印度的种姓制度,源自婆罗门教以人从梵天身体的部位生出而定的阶层制度。
在婆罗教中,人类是从梵天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并且依照从头到脚的高低位置,排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 从他的头上生出的人叫“婆罗门”,代表祭祀;

  • 从肩上生出的叫“刹帝利”,代表贵族;

  • 腿上生出的是平民百姓—“吠舍”;

  • 脚上生出了地位最卑微的“首陀罗”,即奴隶。

  • 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固定的种姓,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而首陀罗和吠舍,生下来就是要为婆罗门和刹帝利服务的。这种出生等级成为种姓制度,在印度流传至今。

梵天还创造了时间,不过人与神的时间标准是不同的,即天神一天,人间一年
天神四千年为一个劫难轮回的“圆满时代”,重新创世,两千个天神时代是梵天一天
  • 传说当梵天醒着时,世界是活动的;当他躺下时,世界就平静下来;

  • 当他要睡时,万物就消失融化于梵天的灵魂之中,醒来后他又会开始重新创造世界。

  • 就这样,梵天通过睡和醒,永无休止的让万物“生灭轮回”,谁都无法逃避。

毁灭之神湿婆与妻子雪山神女帕尔瓦蒂、儿子象头神伽内什

湿婆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有他传说的记载。

  • 前身是古印度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

  • 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拥有一面三眼四臂,以林伽(男生殖器)为最基本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此外湿婆由于全知全能全性,因此性别并不固定,会根据相的不同随时变化。

湿婆是苦行之神,一副苦行打扮,早年曾在喜马拉雅山修炼,拥有强大的力量。
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即西藏的冈仁波钦神山),坐骑是大白公牛南迪,妻子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性格上与湿婆一样兼具生殖与毁灭。
  • 他们的大儿子是代表智慧与吉祥的象头神伽内什,位列侍候湿婆的诸小神之首,

  • 二儿子是代表勇敢正义的战神塞犍陀(即佛教中的韦陀菩萨),统帅着所有的妖魔鬼怪。

湿婆不同于梵天,他是苦行之神,一副苦行打扮在衣着华贵的诸神之间格外显眼。
  • 他曾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瑜伽,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了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所以拥有最为强大的力量。

  • 一旦狂怒可以令宇宙为之战栗,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都市和引诱他的爱神,有“三魔城毁灭者”之称。

  • 据说创造之神梵天原来也有五个头,有一天他公然自诩为宇宙至高无上的神,要求毗湿奴崇拜他,湿婆闻讯大怒,就砍下了梵天的第五个头。

湿婆被认为是印度舞蹈的始祖,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
虽然湿婆毁灭之神的称号听着恐怖,但实际上,湿婆却还是个多才多艺的神—印度舞蹈的始祖。
  • 湿婆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两大类型,

  • 舞蹈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动,所以湿婆又被尊称为“舞神”。

相比“一劫之始”的梵天创生,和“一劫之末”的湿婆毁灭,毗湿奴是世界的监督者、保护者,是超自然的存在,是一切众生起源的原初之本。

守护之神—毗湿奴,从肚脐里长出的莲花中诞生创造之神梵天。
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之始,毗湿奴就会醒来,梵天便会从他肚脐里长出的莲花中诞生,开始创造世界;而到了循环之末,毗湿奴便会睡去,湿婆出来毁灭世界。
  • 相比“一劫之始”的梵天创生,和“一劫之末”的湿婆毁灭,毗湿奴是世界的监督者、保护者,是超自然的存在,是一切众生起源的原初之本。

  • 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

  • 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之始,毗湿奴就会醒来,梵天便会从他肚脐里长出的莲花中诞生,开始创造世界;而到了循环之末,毗湿奴便会睡去,湿婆出来毁灭世界。

毗湿奴在吠陀时代原是吠陀太阳神之一,在婆罗教诞生后升格为维持宇宙秩序的三大主神之一。
  • 毗湿奴是救苦救难的善神,有十大化身、一千个称号以大鹏鸟迦楼罗为坐骑,与湿婆二分神界权力,分掌维护宇宙秩序之权,

  • 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如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目前在印度教中有毗湿奴派的一千多座庙宇专门供奉他。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兴起了印度河文明,居民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

  • 达罗毗荼人也是混合民族集团,一般认为是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后白种人到达当地后混合而形成的,后来印度河文明因为至今不知道的原因而突然衰落了。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个地方的一群原始印欧人部落集团,他们被称之为雅利安人,一部分进入了伊朗高原并定居在了那里,
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另一支通过古印度西北部的山口入侵到了古印度地区。
  • 这批雅利安人遭到了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经过长期的战争,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被赶到了古印度地区的南部,一部分达罗毗荼人则在北部成了雅利安人的奴役群体

雅利安人也从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成了定居和农业的生产方式,而恒河平原也成为了雅利安人居住的核心区域,
  • 为了区别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开始盛行起来,种姓制度人为地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绝大多数为土著居民),还有一种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在3000年的时间里,种姓制度也成为了印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

  • 尽管在公元前15世纪以后,所谓的古印度地区遭受过多次的外族入侵和统治,但是这种基本种族格局却保存了下来,因为从西北而来的往往是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游牧民族,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人口比较少。

  • 今天印度人口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居住于印度的北方,印度斯坦族支系众多,主要分为雅利安系和达罗毗荼系,而印度南部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各民族

古印度地区的历史更像一部地区史,而不像一部国家历史。
  • 不仅各个板块之间的历史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

  • 就连古印度的大的事件发生地印度河和恒河的平原地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具有割裂性。

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这一千年年中,在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形成了数十个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
  • 到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所谓的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称为十六雄国

  • 其中十五个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一个在德干高原。


十六雄国中位于恒河三角洲的摩揭陀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后来以摩揭陀为基础,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公元约前185年)建立,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
  • 孔雀王朝的疆域到了最大,统治了除印度最南端和今印度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也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印度政权,也是由所谓的印度本土人雅利安人建立的政权。

孔雀王朝
在公元4世纪,又是摩揭陀国为基础建立了笈多王朝(约320年~约540年),
  • 它统一了北印度的其他小国,主要统治区域为印度北部地区,

  • 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由印度本土人(雅利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式政权。

笈多王朝
在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606年-647年)
  • 也曾短暂地统一了印度北部大部分区域。

120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集团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206年-1526年),
  • 这是一个穆斯林政权,在其鼎盛时统治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印度最南端和东北部除外)。

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开始统治印度,在其鼎盛时统治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印度最南端和东北部除外),
  • 这同样是个穆斯林政权,莫卧儿帝国后期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除了上述所讲的这些,古印度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里,
  • 北印要么四分五裂,要么被外族入侵或者统治,

  • 而南印则往往存在数个地方性王国,与北印也基本没啥联系。

所以古印度更像一部地区史,而不像国家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一个是地理上的原因,
  • 西北部的山口使得古代中亚和西亚的游牧集团很容易入侵到这里,并且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上的板块也具有分割性,比如德高高原的存在使得北印的政权很难扩张到南部。

  • 另一个原因就是种姓制度,它使得印度的民族融合性很差。

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同恒河平原差别很大
  • 印度河流域与西亚挨着,在历史上这里受中亚和西亚的影响要更大,与古印度的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区别,

  • 另外,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也有着地理上的分割性,印度大沙漠和南部的沼泽区把两两者分割,

印度河平原与恒河平原的连接处就是旁遮普地区的北部地区
  • 这里也是历史上中亚民族在占领印度河流域后继而入侵恒河流域的通道。

在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后,尽管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东移到了恒河平原,但是一部分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了下来。
  • 公元前517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

  •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曾率军攻占过印度河流域。

  • 之后孔雀王朝也统治了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北方继续四分五裂。

  • 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大量的马其顿和希腊移民移居中亚地区,公元前255年希腊移民建立了希腊化的大夏王国,以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为首都。

大夏王国

孔雀王朝之后,大夏王国把印度河流域以及恒河中游流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 之后是塞种人(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越过开伯尔山口,横扫了北印度的小国和大夏的希腊人势力,

大月氏
贵霜帝国
  • 紧接着大月氏人又横扫了大夏王国和塞种人的势力,公元55年,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定都喀布尔(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逐渐成为当时欧亚的四大强国之一(罗马帝国、汉朝、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公元55年-425年)的南部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上游和中游流域的广大地区。

  • 贵霜帝国衰落之后,印度河流域由笈多王朝统治。

  • 公元5到6世纪,嚈哒人(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又称为白匈奴)开始入侵古印度北部,使得北印又继续四分五裂。

在公元6世纪,嚈哒人、安息人、希腊人、塞种人、匈奴人、大月氏人等经过与当地人(雅利安人等)长达几个世纪的融合形成了拉杰普特人(其中又可以分为塞种拉杰普特人、大月氏拉杰普特人、嚈哒拉杰普特人等)
  •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到印度河流域,并带了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时期
  • 公元8到12世纪,拉杰普特人开始在北印强势崛起,这段时期,印度北部的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地区更是王国林立。

从公元13世纪以后的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开始和恒河流域处于同一个政权之下,而也正是在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三角洲地区最终完成了宗教替代,这两个地方伊斯兰教成为了主要宗教,其他地方则是印度教为主。
  • 在莫卧儿帝国后期具体就是在1707年以后莫卧儿帝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 公元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印度地区,

1600年英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英国最终击败了其他在印度的欧洲列强,从1757年到1849年,英国最终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英属印度,
  • 一开始英属印度的面积约五分之三为英国直接管辖,

  • 其余的地方大约有554个土邦,这些土邦通过与英国签订合同,成为当时英国的附庸

  • 英国殖民者不仅极力为英属印度开疆扩土,也把四分五裂的印度捏合在了一起。

二战以后,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英国决定放弃对殖民地英属印度的统治。
  • 1947年,原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按照宗教分治的原则解体为了两部分,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

  • 巴基斯坦当时分为两部分,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规模地人口流动,人数多达1450万,双方的教徒都往自己的本土宗教国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相互的教派屠杀,估计死亡人数在几十万。后来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

所谓的历史地理不分家,一个地方的历史往往受该地的地理的影响。先看南亚的地形与地理:南亚作为亚欧大陆的一个次级板块,在地理可谓自成一体,
  • 其西北部有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通过这些山脉与西亚与中亚形成了天然阻隔

  • 北部有巍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东部有那加山脉等山脉与东南亚的缅甸也形成了阻隔。

  • 这看似很完美,但是这个世界却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因为这些山脉存在天然的山口,特别是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些山口,比如开伯尔山口、博伦山口、古马尔山口,而且越过这些山口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在古代来自西亚、中亚甚至欧洲的民族通过这些山口源源不断侵入到古印度地区,所以导致古印度地区的历史异常复杂。

英属印度(排除东南亚的缅甸)在政治地理上分为了五个板块:印度河平原山谷地区、恒河平原地区、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印度半岛最南端地区、今印度东北部地区。
  • 印度河-恒河平原与南部的德干高原的大致分界线是温迪亚山脉,这也是今天印度北方与南方的大致分界线,在历史上,古印度的大的事件基本都是发生在北方的平原。

  • 而且受到山脉和德干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在历史上北印度的政权几乎很少能扩张到南印度,即使在古印度北方偶尔有强大的政权出现,征服了南部的德干高原,也很少会在那里建立稳固的统治。

  • 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北印度和南印度几乎有着分别独立的政治史,德干高原上的南印度往往就有数个地域性的王国在那里。而印度半岛最南端,也就是德干高原克里希纳河以南的部分,更是在历史就没有受过印度北方政权的统治,虽然印度半岛最南端也是属于德高高原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也基本不受克里希纳河以北德干高原上的王国的影响。

  • 今天的印度东北部与印度本土仅有一块最窄处宽约仅20公里西里古里走廊相连,在历史上印度东北部地区就基本没有受过印度本土政权的统治,这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独立发展的,这里现在生活着约200多个不同民族群体,多数为黄种人

  • 今天印度最南部和印度东北东北部都是在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地区建立殖民统治后,他们才被纳入英属印度的,后来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了印度的一部分。

在从民族上看:先看印度:印度民族众多,语言众多。

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都能找到身影,但是主要的是北部的印度-雅利安人系和南部的达罗毗荼系,印度的主要语支分别是印度-雅利安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
  • 印度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居住于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印度斯坦族支系众多,主要分为雅利安系和达罗毗荼系,而印度南部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各民族。

  • 此外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族约占该国总人口的2.3%,

  • 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族属于黄种人的傣泰民族。

巴基斯坦第一大民族旁遮普族约占该国总人口的63%,
  • 有种说法旁遮普人有以下四种人组成,第一是古雅利安人,第二是贾特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分支,)第三是拉杰普特人,第四是古贾尔人(是古代从克什米尔地区迁入的少数民族),另外可能还含有希腊人和塞种人等等。

  • 在语言上,旁遮普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

  • 信德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约18%,含有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拉杰普特人、阿拉伯人、普什图人的族源成分,属雅利安人种,在语言上,信德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

  • 普什图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5%,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关于普什图人的起源,至今仍未有定论,普什图人应该为在公元前后从中亚迁移到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游牧民族,在语言上,普什图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

  • 俾路支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约4%,属于伊朗人的一支。

  • 另外巴基斯坦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布拉灰人(他们保留了较多的白种人的特征),他们是古代原始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的滞留部分,语言上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西北语族。

印度的民族主要是雅利安人系和达罗毗荼人系为主,
而巴基斯坦则主要是雅利安人系,另外也含有阿拉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等以及周边地区的民族成分,还有西边西亚的民族,他们也应该属于雅利安人的一支,比如俾路支人属于雅利安伊朗支。
  • 如果按照假说推定在公元前2000年,来自欧亚某个地方的一群原始印欧人(雅利安人)率先进入伊朗高原形成了波斯人的话,这支算西支,形成了印欧语系伊朗语支,

  • 在公元前1400年进入古印度的另一支雅利安人算是东支的话,他们形成了印度-雅利安语系,那么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民族中也有相当大的印欧语系伊朗语支成分。

从肤色上来讲:达罗毗荼人在人种上包括三种,
  • 第一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的混合类型,

  • 第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维达类型,

  • 第三尼格利陀人种(矮黑人)类型,

印度的主要民族包括印度斯坦族在肤色上会呈现有黑有白或者黑白混合的肤色。
  • 印度境内的民族在肤色多呈现白到黑的颜色,

  • 而巴基斯坦境内的民族在肤色上多为白色和橄榄色。

孟加拉国1947年印巴分治后,归属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

1946年,从东南亚战场凯旋归来的蒙巴顿将军,回国后受到了当时的英国首相艾德礼热情召见。蒙巴顿当然心情十分愉悦快。
  • 但让他疑惑不解的是,首相艾德礼一见面就一个劲地对他介绍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情况。当时的英国已经今非昔比,印度独立的风潮波涛汹涌。首相的意思是让他出任最后一任印度总督,收拾残局。

  • 但对政治不赶兴趣的蒙巴顿明白首相的用意,就提出诸如在印度决定任何事都无需请示英国政府等一系列无理要求,想以此逃避首相对他的派遣。

  •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首相全部应允下来。这样蒙巴顿再无推迟理由,于1947年离开英国,远赴重洋,前往印度。

此时的英属印度正处在动乱和冲突之中,而且正朝着分崩离析方向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巴顿宣誓就职印度总督。
  • 英国是在1600年通过建立印度公司,开始实施对印度的商业剥削和讹诈。

  • 1757年,英国在普拉西彻底击败印军,印度从此逐渐成为英国殖民地。当然,伴随其中的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运动也从未间断过。

  • 到了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个政党“国民大会党”,即国大党。圣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为该党指导思想。

  • 不久后,穆斯林领袖真纳发现在国大党中穆斯林的地位逐渐走低,就于1920年脱离国大党,领导1906年建立的“全印穆斯林联盟”。 后来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组成了单词“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生活区域的统一称呼。

  • 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上,无论是国大党还是“穆斯林联盟”,大体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因英国对他们的不同政策也让他们的态度不同,或是反抗或是支持,而这样一来致使他们背后群体的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渐渐割裂,对立起来。

  • 印度教是南亚本土宗教,而伊斯兰教是外来宗教。两者虽然融合了几千年,但在这过程中冲突也从未间断过,问题就是两种宗教在教义上的对立。

1936年两教发生了流血冲突,让蒙巴顿萌生了印巴分治的想法。其实引起冲突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叫杰马勒普尔的印度教徒举行结婚典礼,参加婚礼的人群吹吹打打地路过一家清真寺时与里面教徒发生流血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
  • 原因就是印度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常常是载歌载舞,讲求的是热闹,而穆斯林在礼拜时讲求的是清静。种种习俗上分歧左右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两教矛盾冲突不断。

  • 其实,冲突原来就有,只是在英国殖民势力退出南亚造成权力真空,使这种早有的不平衡和冲突更加加剧而已。英国首相艾德礼曾试图保持印度统一,蒙巴顿也不愿意看到印度走向分裂。但这时的英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威,面对左右印度局势的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蒙巴顿只有协调的份了。

  • 蒙巴顿先是提出了自认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一套方案:印度联邦,即建立一个只负责邮政和国防外交的松散联邦,穆斯林和印度教在此下仍然实行分治。

在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欣然同意。但方案中将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划归穆斯林实在难以接受,尽管这两个省份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但一个是印度粮仓,一个是黄麻产地,所以就提出应将两省各分一半,才能同意。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却不以为然,穆斯林的独立是他毕生的追求。所以他无法接受这个联邦方案。
  • 至此,联邦方案陷入僵局,蒙巴顿意识到双方矛盾无法调和,于是他写信给英国政府,阐述让印度分裂成两个国家的理由。

  • 于是在1947年6月3日,蒙巴顿通过全印广播电台发表讲话,宣读了旨在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之后蒙巴顿手底下一个对印度不甚了了的律师在地图上勾画一番,就这样印巴两个国家就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最终,旁遮普省“粮仓”的一半和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划归国大党,尽管失去了两省的一半,但真纳终于拥有了独立的巴基斯坦,尽管不在一起分成西巴和东巴两部分。

独立后印度的国防部评估自己的安全环境,认为周边邻国中,唯有巴基斯坦对自己威胁最大。这说明了印巴分治后两国的紧张形势,也反应出印度对自己身处巴基斯坦包围中的忧虑。所以,印巴分治后,印度虽然独揽整个半岛,但巴基斯坦分置其东西两侧,为此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是首要敌患,也是印度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
  • 而要解除这个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肢解巴基斯坦。而东巴和西巴之间嫌隙给了印度可乘之机。西巴一直是整个巴基斯坦的领导力量,它的强势和独大让东巴十分不满,而且长期以来对东巴的死活漠不关心。

  • 这样到了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 站了出来,并提出六点自治纲领。之后的在1971年,他搞起了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竟然直接打出“孟加拉国”的旗号。

  • 巴基斯坦对此非常不满,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逮捕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孟加拉国军队溃散后,逃亡印度。蓄谋已久的印度公然宣布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

  • 1971年11月,印度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迅速向东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中心达卡 实施西、北、东三面围攻,从南面实施海上封锁。从而使达卡巴军成为孤军,最终在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

  • 1972年1月19日,拉赫曼获释出任孟加拉第一任总统。巴基斯坦被一分为二。到此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 从此,孟加拉失去了之前联合西巴,夹击印度的优势地位,置身于从印度加尔各答到东北六邦的三面包围中,孟加拉湾这一海上通道也被印度封锁。为支持孟加拉独立,阻断西巴进攻,1971年,印度曾封锁西巴通往东巴的海陆要道,将整个孟加拉包围。这让孟加拉人至今心有余悸。

  • 而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争斗,随着巴基斯坦的拥核,印度也不敢轻举妄动,

  • 而最悲催的是孟加拉国,这些年的变化,除了自然灾害和贫困外,似乎一无是处。过去曾与西巴携手包围印度,而如今却被印度紧紧包裹,小小的孟加拉只有不到15万平方公里,毫无战略纵深可言,自身的安全令人堪忧。



资料参考:

古印度http://t.cn/RmqCFLg

印度 巴基斯坦 toutiao.com/a6730105662

东巴 孟加拉 toutiao.com/a6718866179


古印度历史演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