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烧钱也是技术活
讲一个挺有意思的商业逻辑吧,某多多的百亿补贴的。
很多人认知里,红包现金补贴战术,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操作,就无脑贴钱价格战就行了。
但事实上,现实商业中,哪怕是补贴价格战,也是需要策略的。
比如说,某多多上来先集中补贴苹果,茅台等价格透明的行业头部品牌,直接把力度打出去,iPhone12降1500,SK-II神仙水降950,53°飞天茅台只要2599。力度都非常大,两年补贴下来,直接让大家清晰形成印象,这里的东西很便宜,尤其是正品大牌的,补贴后特别优惠。
而一旦大家形成认知,开始频繁在平台上消费购买各类大牌时,用户的需求自然也就促进了品牌的入驻。在这样情况下,某多多顺势推出官方合作旗舰店,大量品牌直接就入驻,增长速度比去年超了10倍。
然后呢?继续加强大品补贴吗?
NO,
然后他们的操作是,反向转手去补贴农产品。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他们在百亿补贴和618这种顶流版块和位置,为生鲜农产品开辟了专门通道,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数码服装等热门产品的位置。
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因为农产品,是一个新的个体小卖家市场。
数码电子,服装店,电商化较早,多年经营下来,基本都是各种成熟品牌和成熟企业了。商家获取角度可以说是2 B市场。
而农产品,生鲜这块,电商们还为大举进入,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目前还是以个体农民,个体村镇为主,是2C市场。
因此,他们直接在农产品领域切入,以“拼购 产地直发”为核心,直接对接到农产品原产地的农民群体,建立一个“农产品上行”的高速路。
等于说,一下子做了农产品商家开拓和物流建设两方面的功课,而且借由这条高速路,能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为地方扶贫也做了贡献。
更重要的是,买菜是一个刚需且高频的赛道。坚持下去,不断提升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规模和线上标准水平,是可以把农产品这一刚需高频消费市场,做成行业优势赛道的。
等于说,互联网买菜这个业务,年初很多公司从渠道终端,社区店长那里做起,而某多多反其道行之,从源头农产品原产地那里抓起,去做农村基础设施了。
这就是一个很清晰的思路,避开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去农村开辟新根据地。
而结果是,2020年全年财报显示,某多农产品GMV超过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了。
你看,一方面,用百亿补贴建立品牌旗舰店往高端市场走,另一方面,当大家都认为下沉已经到了三四线,已经到达极致的时候,他们还能出乎预料的打破常规思路,往泥土里扎根。
补贴,其实是一个技术活,他并不是简单无脑的你100我80,靠资金抢市场。
何时补,给谁补,补贴要达到什么目标,补完后要建立出什么业务,这些都是补贴背后的战略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