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学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

《大青树下的小学》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大家切记单元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来解读一下目标:
1、阅读时
首先,我们关注到单元目标中的“阅读时”,阅读时在英语时态中代表的是进行时,也就是进行的同步过程中。注意,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孩子进入中年级的第一单元,也就是中阶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我们带着孩子培养的学习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因为对于阅读方法、策略的掌握都在这个单元开始往深度漫溯,往深度学习。
在进行时这个角度,我们第一个考验的是小朋友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随机反应。那么语感怎么培养呢?注意“三多”:多读,多积累,多运用。语文学母语,一定要把孩子带到母语环境中,多交流、多活动。
第二个,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因为阅读时,你会发现好多东西,开始你可能不觉得它是新鲜,但是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就都是新鲜的,因此,它既是随机的也是动态的。

所以三阶的这个单元,我希望各位可以教的活泼一点,不要太死板,让孩子可以从三阶第一课就开始感受语文的魅力。
2、新鲜感
什么叫新鲜感?这里我讲两种,第一种叫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想法、看法以及对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原则上这个单元孩子所有的自由发言都必须得到尊重。于是这个单元上课,经常是从学生中来,学生们进行互动,汇报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都这样教的话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话,这个单元就没法法教了,大家都各说各话。
那接下来我们再说第二个,叫集体陌生。这是老师的一个厉害之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发现对于集体来说都很陌生,都需要积累,都需要关注的,这样的一个教学点。
所以在这个单元我们就可以很明确的说出,既要有个人汇报,又要有教师引导,叫做教学相长

3、关注
“关注”这个词是学习指令词,是最重要的,那么语文中间的关注怎么做?注意,我们现在教三阶的语文,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一些方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路径。
什么叫“关注”?我说三个对三年级学习语文很重要的词。第一个是“发现”,第二个是带着孩子去“欣赏”,第三个是“积累”。三年级的学习就是要多读多背,下苦功夫每日练习百字作文,这就是三年级学习的规律。
单元统整备课思路
1、首篇
在开学时教研组一起备课做教材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单元首篇它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授予一些方法。
2、次篇
单元次篇的功能是巩固方法,强化成果。什么叫强化成果?教第二篇的时候我们就多让孩子进行练习与展示,我们多进行一些表扬就可以了。让孩子用第一篇学到的一些“关注”的方法,读懂第二篇。
3、第三篇
第三篇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知道它就是用来练习运用的,也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所以这一整个单元就是学以致用。所以在略读课文我们就少教,让学生多练。
4、习作
习作单元就是用方法,怎么运用上平时觉得很新鲜的词语呢?我们要鼓励孩子平时去积累、鼓励孩子多去运用,多去尝试与摸索直到会准确的运用。
在进行统整式备课特别是在学习“关注”的时候,就要关注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了。

也就是说我们讲的统整教学,就是统筹的关注整个单元,合理的调度教学资源,区分每一节课的核心任务,然后确保完成每一个系统中每一个小环节的任务,然后组合起来完成大任务。
环节一:初学“关注”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环节我们的工作一定是数句子、读句子。这在学会“关注”的起步阶段是很重要的事。读一读句子,读懂这些句子到底要写些什么东西。
接下来请小朋友画一画自己在初读时关注到的带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小朋友们自己发觉之前没见到过的、第一次读到的句子。先让小朋友们找到个体的“新鲜”,然后才能发展到集体的“新鲜”。
2、和伙伴交流(分享新鲜)
这一步怎么做?三年级我们老师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的一些基础模型,就是:“老师,我觉得怎么样?”“老师,我读到了什么?”“老师,我感觉什么?”,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说话的话术。为学生而设计一些在学习中需要的东西,确保每个学生都会。
3、指导“关注”

先来举个例子,某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发现“绒球花”对自己来说是个新鲜的东西。那么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它,要怎么做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明一下:指导绒球花的“四到”:
a、读到
学生最先是读到的,老师们也要预计学生会有这些不懂的地方,进行了解。
b、查到
发现“新鲜的”自己不懂的,就去查一下相关的资料。
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借助统编教科书中的资源,例如上下文关联,例如插画插图资源,例如泡泡提示语资源。 第二种就是教师先预判学生的“新鲜”词汇后,事先准备好这些资讯,提供的相关辅助。
c、用到
先试一试“绒球花”在表达、写作时能不能用到,能不能在心中、脑海中想象出一朵“绒球花”。
d、拿到
拿到就是当你既知道它是什么样,又能够正确使用的时候,就等同于你这个词归你了。
经过了这“四到”之后,这个词才算是真正的被积累,而这个积累在我们的这个系统中,才能称之为被“关注”到,否则只能算是“知道”,只“知道”的话那就等同于什么都没教。

当我们用“绒球花”做这四到之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以这“四到”为基础模型,大批量的自由的说一说自己对其他“新鲜”词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阿昌族和德昂族,同学们在运用这“四到”之后就会了解到阿昌族和德昂族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再结合课后的插画,我们就能够带着孩子们去积累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4、朗读巩固
在三年级的课堂上,书声朗朗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先带着孩子整篇朗读一遍,让孩子重点去关注自己的读音、理解是否正确。

在读到: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三句排比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去刻意强调这里有什么排比,但是我们要指导孩子去关注这个语言形式。通过朗读的方式去强调,增强孩子们的语感。
老师们,在朗读指导中,你要指导哪句话,以及为什么指导这句话,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太过随意。
环节二:关注2-3自然段
我们先来看看2-3自然段:

先看第二自然段,一连几个“当”下来,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那么在这一段里面,有哪一些“新鲜”的东西可以和学生讲呢?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要敲钟就要有拟声词。
接下来到第三自然段,我们要先数句子:
第一句: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第二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第三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第四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第五句: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第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我非常建议三到五阶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把句子数一数,这是个基本功,也是个习惯动作。刚才我们指导“关注”的“四到”更多的是偏于词,那么这里的“关注”呢,大多的就要迁移到句。
这里我们就提问小朋友:自由读,请问哪些句子使你感觉到新鲜呢?这个时候小朋友就可以自己讲了。但是实际上二、三两段,感觉到新鲜的基本集中在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学生能为我们读出新鲜感的句子,一般来说是 3- 6 句。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围绕着 3- 6的这些句子来进行分享,大家注意, 4- 6句讲的都是有趣、热闹。而3句讲的是安静。这个时候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需要去做一个区分,如果这个没有区分好,你带着孩子去感受新鲜,是没有序列的。
去关注“安静”
当孩子把这些句子零零散散都读完之后,我们就要区分哪一些句子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那什么是安静的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去关注第三句。这时候我们可以提问小朋友:同学们,你们关注到了一句写安静的句子,那请问问看作者是怎么写安静呢?
这时候同学们回答: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这时候接着提问:蝴蝶停在花朵上,它究竟是为什么呢?听同学们一说,我们发现,蝴蝶的“停”好像是作者想象的。我们来分析,树枝不摇了是作者看到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这里很安静;鸟儿不叫了是作者听到的,听不到声音所以安静;蝴蝶停下来了好像在听同学读书,是作者想到的。于是,树枝、鸟儿、蝴蝶被作者转化为“看”、“听”、“想”来一起来描写安静,就显得非常的特别。

首先我们读到了“安静”,接下来我们拆解描写安静的句子,分析得出作者是用“看到”、“听到”、“想到”来描写安静的。”在未来我们在表达时,完全可以套用这个表达安静的模型,这是学生可以带的走的东西。无论是造句还是习作都可以去套用。
这才是教科书,让我们去“关注”新鲜感的真正意图。我们教学要落实到实处,让孩子学习“真”的语文。
关注有趣、热闹
第3句我们讲完了,剩下的就是讲有趣、热闹的。
在读完4-6句之后,我们问:在讲热闹、有趣的这几句里,对于小朋友来说“新鲜”在哪呢?
我们发现,原来是“东西”新鲜,猴子、小鸟、松鼠、山狸等山里的动物都出现。大青树下的小学,它是一个民族小学,对于生活在那边的人来说,这些动物是民族特色。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学校连鸟都很少见的,更别说猴子、松鼠这些。

这时候我们提问小朋友:同学们,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学习的除了我们的小朋友之外,小朋友的同学还有谁?对了,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学的还有猴子、松鼠等等。
那么,当你有这么多极具代表性、非常好玩的小动物跟你做同学,陪伴你学习,你是否会觉得这所学校都很有趣?答案是肯定的。
小朋友请注意了,大青树下的小学怎么有趣呢?作者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小动物,显得与众不同,体现出它的有趣。
到这里,未来你要想写出有趣,你要写些什么呢?
学完我们就知道了,要想写出有趣就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物。
最“新鲜”的词
实际上想写出有趣不仅是选择代表性的事物,更关键的是,你在表现很“新鲜”、很有趣的事物的时候,你要用一个特别“新鲜”、特别有趣的一些词语。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是哪个词?
“招引”这个词是最能体现有趣的。
“招引”是什么意思呢?“招引”就表示“我”去召唤你,“我”去吸引你。大青树下的小学,孩子们在学习,招引来了谁呢?招引来了猴子,我们去呼唤猴子。招引来了谁?招引来了小鸟,我们去呼唤小鸟。招引来了谁?招引来了小松鼠,我们去呼唤小松鼠。我们的学校足够有趣,所以我们一招小动物们就来,一呼小动物们就应。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请注意强调这个词,一边读一边想,是多么有趣的校园才招来了这些小动物呀。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一个问题:
小朋友在大青树下学习,是故意叫小猴子、小松鼠来听课吗?
肯定不是的,是小猴子小松鼠自愿来的。可见大青树下的小学,真的是非常有趣的。“招引”这个词,本来是“我”让你来,但是现在不是“我”去找你,而是你自愿来。这么一反向表达,这里的有趣就出来了。

体现出有趣之后,老师们别忘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指导学生“关注”。
同学们,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写的有趣的句子,我们发现作者用的方法是选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物来体现有趣,同时作者非常高超的技巧是使用了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既能表示我们对这些事物的召唤,同时又能反映出我们这所小学的事物的吸引,这样一来,一个词就点亮了一句话。
可见我们平时在学习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精致地选择一些词语,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写下,倘若选材注意了,表达注意了,我们的句子就具有新鲜感,就会被读者喜欢。
环节三:关注第四自然段

我们还是要先读一遍第四自然段,至始至终我们都要让学生去关注,一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读完我们发现“凤尾竹”对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前面有说到,我们要关注“新鲜”词语,去查询理解它。按照“四到”方法:先读,再查,然后再用,最后再拿。那么在这里我们怎么去查、怎么去用呢?我们可以归纳一种方法,那就是看图说话。我们可以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去找一找“凤尾竹”在哪,我们还可以边看画面边介绍:根据我们看到过的凤凰图腾、图案,可以大概知道凤凰尾巴的形状,凤尾竹与凤凰尾巴形状相似。

那这样理解之后,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一边读一边看图。把第四自然段图文结合的完整读一遍。最后抒发一下情感:同学们,在这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中读书,真是感到无比的幸福!
我们这里鼓励小朋友在关注新鲜感的词语时,用上一种非常传统和常用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时我们提醒小朋友可以借助课文的插画,边读边想象。
总结
内容打底
我们在三阶教学中,特别是第一课,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带着孩子熟悉,熟悉快了就顺了。
方法铺路
为学生的学习建设一条路径,这条路径就是小朋友未来的类似学习目标中都有路可走。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到”就是一种路径,在我们的教学观念中要有一直更新和不断上升这种路径建设的状态。有了路径以后,内容就是样本,样本可以更换。
迁移在路上
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内容,但三年级注重内容打底,在内容传授的过程中,马上就升级为方法的给予,让孩子有法,以此为样本,有法达到目标。只有这两个具备了合力,它就可以不断的产生、迁移。
三阶就是注重“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教学,最后就是学会运用。内容知道了、方法知道了,接下来就要不停地运用,反反复复形成一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