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万华镜 #4|我为什么学哲学?(入坑篇)

伯特兰·罗素在1959年接受BBC电视访谈的最后几分钟里对未来的观众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要我们不加偏见地追求真理,要我们相互包容以图共存,流传到国内之后,被称为罗素的“未来寄语”,为他一生所致力的数学、哲学以及其他公共事业添了一分崇高。不过我猜想,包括罗素在内的大多数学者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奔着这份崇高而投身学术的,他们如此选择的原因大概是捕捉到了学术的乐趣——也许是一分惊奇,也许是一分喜悦,就像倪梁康的老师伯恩哈特·让克从工程师改行学哲学一样,仅仅是因为“世上竟有如此复杂的问题”。
相比让克半路出家的传奇故事,我入坑哲学的经历就显得很平淡。我首次接触到哲学大概是2008年前后,那时有位朋友突然向我抛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是不是只有物质?这个问题在我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不久后有一天,我在购书中心的一楼偶然发现了周晓亮的《休谟哲学研究》,略读几页之后,我的心情就可以用“竟有这等奇事”来概括了,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学习哲学的开端。高二下学期开始,课业压力陡然增大,班上兴起了一股晚自习阅读课外书的风潮(这是为什么呢?),而老师们似乎并不反对。在这段时间里,我阅读了邬昆如的《哲学入门》、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史》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只有前200页)。不得不说,这三本书作为入门读物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但在阅读过程中偶尔捕捉到前人思想中的闪光点时,我心中还是会产生喜不自禁的情绪。最终,这股情绪把我引向了哲学系。
高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太喜欢别人问我“为什么学哲学”(当然我更不喜欢别人问我“为什么不学天文”),因为这个问题好像在寻求某种特别的理由,好像选择哲学是不自然的、而选择其他专业是自然的。后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固定为:因为哲学很有趣啊。简单的回答是对事实的准确表述照。这样看来,我以及与我类似的同学,我们学习哲学不是因为我们爱思考、比别人想得多,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懒得思考、比别人想得少了。
许多爱好者甚至从业人员对哲学的兴趣缘于艺术作品中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或是脱离了语境的所谓名言警句。这些原本出现就是为了让人不明觉厉的场合让他们对哲学产生了一种古怪的看法,认为哲学要么缘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要么缘于苦大仇深的经历。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哲学抱有艰深、晦涩的期待,仿佛简明易懂的语言是对思想的亵渎,唯有含糊隐晦的表达是哲学的赞歌,仿佛若不能让人学得苦,就辜负了哲学所经历的痛。
我不敢说这种心态有任何不正确的地方,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有对哲学的独特看法和学习哲学的独特理由。不过,我希望传达的还是前一种心态,希望通过《每日哲学》和《常夜灯》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哲学的乐趣,希望能让大家体会到,哲学也是可以读得人热泪盈眶或者捶地大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