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鼓楼爆火看网络促进文化传播

最近,北京鼓楼“火”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
春节之后,短视频平台中,“北京鼓楼”频频出现在热搜和首页,很多游客在此排队拍照打卡,网络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拍照指南及攻略。张靖说,这是大家越来越对北京的生活文化底蕴感兴趣了。
为什么来鼓楼“打卡”?“因为听了一首唱鼓楼的歌”“因为在网上刷到了很多关于鼓楼的视频”“因为想去感受独特的北京文化”……
鼓楼绝不只是一个网红景点,它曾经是北京城最重要的报时中心,也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记忆与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表示,鼓楼再度火起来,与近年鼓楼文化遗产保护中体现出的人性化温度不无关系。
2022年,鼓楼周边的四合院鸽笼进行了统一处理。鸽哨是北京的一个文化遗产,是四合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政府按照四合院的风格,设计出几种样式的鸽笼,免费安装。
万建中说:“北京环境整治的人性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温度,在鼓楼这里都展现出来了。”鼓楼下面的游客熙熙攘攘,当一群白鸽从头上掠过时,不少人举起手机拍摄。站在鼓楼上俯视周边的胡同,眺望远处的景山,感受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博物馆教育学者李想说:“时间虽然在不停流逝,但历史在这里凝固了。”这种原汁原味的古都样貌,应该作为“城市旅游招牌”。
北京味道绝对是鼓楼再度火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表示,老照片里的鼓楼和今天的鼓楼没有太大改变。当然,那种不变的北京味道不仅蕴藏在古建里,还浸润在周边的百姓生活里。“京味儿”,离不开鼓楼。
在鼓楼附近,随处都可以找到美食和各种“好玩”的东西。刘阳说,二十年前,鼓楼就有各种洋画、漫画书,玩具琳琅满目。鼓楼在很多北京人的印象里,就是一片童年乐土。
鼓楼附近,还有各种古色古香烟火气十足的胡同,从高楼大厦步入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穿越到历史深处的感觉。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德谦认为,不应该指责年轻人追捧“网红打卡地”的行为,“这一种正常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符合大众心理的社交娱乐活动,不应另眼看待。
在保证游客安全的同时,能否优化游玩体验?“网红”能否变“长红”?
鼓楼沿线商业业态会逐渐升级,相关规划也正在进行,文化探访路线等将形成,未来到鼓楼打卡,可以不只是拍张照。古迹景点能长期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其独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鼓楼今天的网红绝对不是昙花一现。”对于打卡游玩的人来说,在拍照之外,也不妨迈开步子,多走几步,多看几眼,多想几次,借此机会感受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走过了,看多了,必定又是另一番收获。
摘自青春北京微信号
中考政治答题话术积累
通过网络弘扬和传承鼓楼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网络促进鼓楼文化的传播,鼓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鼓楼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体验、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应如何保护鼓楼文化?
鼓楼能长期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其独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要善于运用网络媒介传播文化,推动鼓楼文化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保持鼓楼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保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熠熠生辉
国家:
①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鼓楼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②开展鼓楼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等活动;
③保护鼓楼文化遗产,培养传统技艺人才,增强文化自信;
④宣传和提升鼓楼的文化内涵,宣传保护鼓楼文化的重要性;
⑤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鼓楼文化,推动鼓楼文化走向世界。
公民(青少年):
①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保护鼓楼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
③宣传鼓楼文化,做鼓楼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④树立创新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