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

我不知道为什么爸爸要对妈妈说那种话。
“神经病!你整个人精神都不正常你没发现吗?”他已经脱离了“吼叫”的阶段,神态变得散漫而疲惫,但他还是补充了一句:“我说真的。”
妈妈则还因为刚刚的大喊大叫而气喘吁吁,她显然没有反应过来刚刚爸爸说了什么,静静矗立在原地,有点愣。
在现在的我看来,这句话的杀伤力比之前的一切话语伤害都要大,但当时我还看不明白。
我坐在厨房的餐桌旁,扒拉着碗里的饭,眼睛没离开过客厅里的两个人。
那时候我大概十来岁的样子,对事物有了基本的判断,知道吵架不对,也知道骂人不对,更知道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谩骂不对。
但我无能为力。不管是十岁的我,还是二十岁的我。
我只记得我望向妈妈,她在爸爸叙完那句话后全部怒气都收敛了,平静下来,但她眼里还是有愤怒的,这不同于之前的怒气,我能发现。
我记得当时妈妈的眼神。她眼睛有水也有火,整个人干燥又潮湿,仿佛一瞬间脱离了现实世界。
十岁的我就预感到我的人生将要发生剧变,很害怕却还带点期待。
二十岁的我发现即使俩人离婚也不能真正改变什么,我的人生轨迹笔直向前,初中高中大学,三点一线。依靠外在改变带来改变没有收效。
我到家的时候,电视里在放映《泰坦尼克号》,此时杰克已经被大西洋的海水冻得瑟瑟发抖。
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悲剧来着,后来蹭了一节西方思想课,才知道,这是一部依靠巧合而促成的喜剧,毕竟不是所有轮船都能够触上冰山。
爸爸就瘫在沙发上,呼噜打的震天响。
他现在本来该在工作的。作为一个警察他真是让我笑掉大牙。他之前在法院工作,对一个犯人执行枪决的时候,让那人多受了六枪的罪。我爸也就被撸到了山里面的派出所。
他根本不想去,只好整天四处闲逛打牌睡觉。
电影已经接近尾声,右下角的预告显示,接下来播放《革命之路》。
我想负责这个节目的工作人员也是个妙人。
这个片子我早就看过了,也根本不打算看第二遍。这部电影能让我迅速老去。
有人从这里面看到了理想的被扼杀。我看到的是生活的琐碎和必然,在现实中无奈的人,无法挣扎挣脱的人,被生活击碎的人。
我爸爸妈妈是,我想我也无法避免。
我很久之前就在努力理解父母的关系,有一次,我发现了妈妈的日记。我还不知道她曾经有这样的习惯。我打开日记去读,我了解到我妈是因为“爱情”和我爸在一起的。她的对未来、对爱情,既憧憬又惶恐。
我也因此对人生茫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人都要有各种意外和痛苦,这些意外和痛苦现在看来又是宿命的必然。
杰克变成失败的中年男人,露丝化作略带天真却也庸俗的中年妇女。我曾经完全无法理解,觉得她天真可笑,怎么会觉得搬去巴黎生活就会变样儿?依靠外在改变带来改变没有收效。
我也曾给写过那种俗套又真情的“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简直剖心剜肺。我整个人都暴露地了无阴影,他们只会在第一天做做样子,然后第二天继续争吵、谩骂。
起码艾普莉还想过改变,弗兰克也曾愿意改变。我爸妈从未憧憬过巴黎。
生活糟烂,人下意识就会逃避。
我爸妈大概以为的离婚就跟弗兰克夫妇移居巴黎异曲同工。
他们在婚姻中彼此憎恨,备受伤害需要喘息。但离婚后两人并不十分快乐,只好经常凑一起取暖,二人反而融洽起来。
我冷眼旁观。这些年,我总能看到一个台风眼,我站在风暴中心无能无力。我有很多的抱怨和愤怒,但我无可奈何。
弗兰克夫妇想要逃避“空虚绝望”的生活,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很了不起。可总有太多的人说,你焉知投身于的不是另一场“空虚绝望”?
这样的人大概连改变的勇气都没有。
我的同学做了一个针对高校的三百人问卷调查,有90%的人说自己的父母从未离过婚,又有35%的同学说自己厌恶父母的关系。
这里面的矛盾冲突不言而喻。
大概会有人告诉我,生活就是这样。
随着爱情、亲情、友情剥落,斑驳的生活以残破之姿狰狞展示,空虚绝望就成为了必然。
人们在人生中做出的诸多选择,大概都是为了那个“巴黎”。
我选择考研,我认为一旦考上,我的人生会大变样,我会奋发写作,我会练字,我会跑步,我不再拖延,我会变成更好的人。
我以为改变自己得先从改变环境开始。
然后我就发觉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怪圈。再现实的人也会因为想要逃避和改变而“不现实”。
我坐在沙发的一侧,静静地思考这些事情。
才发现电影里弗兰克和艾普利正进行着他们的一见钟情。
我想起之前有人告诉我,人的心脏就像拳头一样大。
然后,他伸开拳头,展开手掌,笑问我:“你要住进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