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之夜&白色拂晓——碧蓝航线主线剧情一览(7-8章)

第7章 混沌之夜
7-1 增援拦截——前方侦查部队传来电报,重樱舰队企图通过海路向瓜岛运送军需物资,司令部已经下达紧急指令要求我方前往拦截。
关卡BOSS——不知火(蒲)
7-2 短兵相接——报告指挥官,由于深夜航行能见度极低,重樱舰队已经与我方近在咫尺,这将是一场近距离的白刃战。
关卡BOSS——阳炎(荻)
7-3 措手不及——重樱雷击编队已经成功迂回到我方主力舰队后方,水面声纳侦测到非常多个鱼雷信号,请注意回避。
关卡BOSS——白露(梿)、时雨(栴)
7-4 预料外的混乱——夜晚作战对我方极为不利,重樱已经取得了战术上的绝对主动权,继续接战损失会很大,请指挥官尽快撤离这片海域。
关卡BOSS——雪风(莲)
剧情简析:第7章对应的是1942年11月的塔萨法隆格海战,重樱战术胜利,战略失败。
塔萨法隆格海战双方主要出场角色:
重樱:
驱逐:高波(沉),长波,卷波,黑潮,亲潮,阳炎,江风,凉风

白鹰:
重巡:明尼阿波利斯(伤),新奥尔良(伤),彭萨科拉(伤),北安普顿(沉)
轻巡:檀香山(火奴鲁鲁)
驱逐:弗莱彻,珀金斯,德雷顿,莫里,拉德纳,拉姆森

塔萨法隆格海战经过
转自 https://www.pmume.com/view/nbujb.shtml
日、美两军自1942年8月开始争夺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至同年11月,日军被迫转入守势,航空母舰部队撤离南太平洋,巡洋舰以上大型舰只不再进入瓜达尔卡纳尔海域。这时,战场上的制空、制海权已基本转入美军手中,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日军陷入严重困境,饥饿成了他们的最大威胁。为此,日东南前线部队倾注全力对岛上部队进行补给。首先是每天派出1艘潜艇,以浮桶运送所需物品。其方法是:把粮食医药等物装入铁桶(约半量),加以密封,以绳索连接起来,载于甲板上,潜艇抵达指定水域后,将其投于水中;浮桶上浮后由守岛部队派出汽艇将其拖至岸边捞起。然而,潜艇的运载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于是,驻腊包尔的日军指挥部11月28日决定,再以驱逐舰加强输送。1支由8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装载1100个浮桶和少量陆军部队,在田中海军少将指挥下,29日22时30分从肖特兰岛启航。
美方的形势迅速好转。到11月底,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已有两条战斗机跑道和1条轰炸机跑道,可以进驻“飞行堡垒”式重轰炸机,机场上的各种飞机已增至120余架。美国新造的和修复的舰只也源源开来,使其南太平洋的舰艇部队得到了很大加强。除组成两支航母特混编队和1支战列舰特混编队外,为了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还组建了第67特混编队。29日傍晚,美南太平洋地区司令哈尔西接到日驱逐舰在肖特兰岛集结并准备南下的报告后,立即命令刚刚到任的赖特海军少将率第67特混编队出航,前往瓜达尔卡纳尔海域阻止日军的增援行动。
29日深夜,美第67特混编队驶离圣埃斯皮里图岛。为能赶在日军之前,赖特选择一条最短的航线,经圣克里斯托巴尔岛以东向“铁底湾”急进。30日黄昏,驶至瓜达尔卡纳尔岛东南海域时,其航行序列是:“明尼阿波利斯”号、“新奥尔良”号、“彭萨科拉”号、“檀香山”号、“诺思安普敦”号5艘巡洋舰居中,“弗莱彻”号、“珀金斯”号、“莫利”号、“德雷顿”号4艘驱逐舰为前卫,“拉姆森”号、“拉德纳”号2艘驱逐舰为后卫,一律成单纵队。日增援编队这时虽已迫近,但美方并未发现。它的5艘巡洋舰都配有水上飞机,不但未用来进行临战侦察,反而为了避免炮战时中弹起火,将这5架飞机派往图拉吉港去待命。
日增援编队为了避开美机的侦察,不惜绕道而行。从肖特兰岛出航后,首先向东偏北航行,进至翁通爪哇群岛以东急转南下。30日下午,田中增援编队行至圣伊萨贝尔岛东北海域变成双纵队;入夜后,按“高波”号、“江风”号、“凉风”号、“长波”号、“卷波”号、“阳炎”号、“黑潮”号和“亲潮”号的顺序,列成单纵队,各舰之间的距离为600米,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方向疾驰。在进入“铁底湾”之前,田中派“高波”号先行,担任前方警戒,令其他各舰将航速减为21节。进至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塔萨法隆格附近后,各舰除鱼雷部门外,其他舰员都在准备投放装有粮食等物的浮桶,航速减至12节。正当这时,“高波”号舰长报告:发现目标,方位100度。接着,其他日舰也先后发现了美舰。田中下令:停止投放浮桶,准备战斗。各舰立即清理甲板,恢复原状,进入战斗部署;来不及恢复原状的日舰,索性把浮桶抛入海中,准备应战。
日舰所发现的目标,正是美第67特混编队。该编队指挥官仅仅知道有10来艘日舰南下,并未得到具体情报。赖特率其编队正沿瓜达尔卡纳尔岛北岸西进时,旗舰“明尼阿波利斯”号雷达首先发现日舰,距离约2.3万米,并通报所属各舰,但未派前卫驱逐舰先去实施鱼雷攻击。数分钟后,前面的4艘驱逐舰也发现目标,并做好了发射鱼雷的准备。又过两分钟,前导舰“弗莱彻”号通过雷达判断出日舰从其左前方接近到了7000米,舰长要求发射鱼雷。赖特以为距离尚远,犹豫不决,并用报话机与“弗莱彻”号舰长科尔海军中校磋商。4分钟过后,科尔才使赖特相信距离已不算远。当“弗莱彻”号发射鱼雷时,在其后面跟进的驱逐舰也相继发射了鱼雷。“弗莱彻”号进行两次齐射,发射10条鱼雷,“珀金斯”号发射8条鱼雷,“莫利”号因未能测定目标方位距离,未发射鱼雷;“德雷顿”号由于看不清目标,只对其中1舰发射2条鱼雷。但因两军正以相反航向疾驰,相对阵位变化迅速,日舰已从美前卫驱逐舰的左前方驶到左后方,距离开始拉大,美军所发射的20条鱼雷,无一追上目标。这时,日编队正在美巡洋舰群左前方,赖特下令开炮,5艘巡洋舰以主炮射击,担任前卫的4艘驱逐舰也以舰尾炮轰击。居殿后位置的2艘驱逐舰因装备的是旧式雷达,看不清目标,仅向左前方连连发射照明弹;待日舰进入目视距离时,它们才开炮。
日编队这次出航的任务,是前送补给品。田中司令官在出发之前指示各舰:除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舰炮,尽量以鱼雷袭击敌人。美舰发炮的闪光,成了日舰实施鱼雷攻击的最佳瞄准点。美舰开炮时,日舰正驶至其巡洋舰附近。当美旗舰“明尼阿波利斯”号进行第9次舰炮齐射时,即被2条鱼雷击中,舰首被炸毁,舱内进水,航速锐减。在旗舰后面跟进的“新奥尔良”号巡洋舰,为了不撞上前行舰,急忙满舵右转,一条鱼雷击中其左舷前部,弹药舱爆炸,破口裂到2号炮塔附近,航速减至5节。第3艘巡洋舰“彭萨科拉”号为了避开前面两舰,则向左急转,这样就陷入起火燃烧的两艘美舰与日编队之间。它在火光的映衬下,成为日舰发射鱼雷的极好目标。“彭萨科拉”号被一条鱼雷击中,机舱进水,引起大火,3座炮塔不能使用。见此情景,第4艘巡洋舰“檀香山”号则向右转舵,未暴露目标,从烈火熊熊的两艘受伤巡洋舰的右侧安然通过。它一面以高速向萨沃岛北面撤离,一面用152毫米火炮继续射击。美第5艘巡洋舰“北安普敦”号,也随“檀香山”号从右侧穿过,一边用203毫米火炮射击,一边向西北航进。数分钟后,该舰与日“亲潮”号驱逐舰相遇。“亲潮”号发射8条鱼雷,“北安普敦”号被击中两条,发生大火,机舱进水,艇体倾斜,于次日晨沉没。担任后卫的“拉姆森”号和“拉德纳”号2艘驱逐舰,一度受到己方巡洋舰的误击,便匆忙撤出战场。
由于“明尼阿波利斯”号受伤,赖特把指挥权交给随“檀香山”号出海的蒂斯代尔海军少将。蒂斯代尔未令各舰集合,仅率“檀香山”号围绕萨沃岛搜索日舰,未再发现敌情,遂令驱逐舰打捞落水人员,并护卫巡洋舰撤离。
刚开始交火时,日舰“高波”号离美编队最近。它对美舰发射鱼雷后,旋即受到对方舰炮的集中射击。“高波”号以舰炮猛烈还击,但它发射的次数越多,被击中的弹数也越多。它发射70余发炮弹,便起火、爆炸而沉没。其他日舰实施鱼雷攻击后,有的又驶近岸边把舰上的浮桶放于水中,完成了输送任务。至次日(12月1日)1时30分,除“高波”号外,其余日舰均已撤离“铁底湾”,向肖特兰基地返航。
此战中,美军在兵力上明显强于日军,而且已知日输送队南下,特意前来截击,处于主动地位,美舰又装有新式雷达,可以先于对方发现目标。尽管它在诸多方面占有优势,结果反遭败绩(巡洋舰被击沉1艘,被重创3艘)。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军战术不够灵活。如发现敌人即令担任前卫的几艘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打乱日舰的战斗队形,作为主队的几艘巡洋舰便可在相当程度上避免遭到对方的鱼雷攻击,还可使用舰炮对己方的前卫进行支援,从而取得良好战绩。这是日美双方为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而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日田中编队在战术上机动灵活,并取得了成功。可是,这并不能抵消他的上司们在战役指挥方面的失误,更不能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
第8章 科曼多尔海战
8-1 寒风——在先前的中途岛海战中,重櫻派出的佯攻舰队夺取了北方海域的控制权。而现在,是时候夺回属于我们的海洋了!
关卡BOSS:柏(电)
8-2 北极圈的拂晓——阿申留群岛的海水冰冷刺骨,伴随着弥漫的硝烟以及炮弹的轰鸣,北极圈的拂晓来临了。
关卡BOSS:梓(雷)
8-3 冰海怒涛——重樱的输送舰队企图绕过战线前往群岛输送物资,盐湖城号受到敌方的集火而陷入大破状态,情况危急!
关卡BOSS:狏(那智)
8-4 被遗忘的战场——敌方的旗舰受到重创,但是另外数艘新锐战舰仍在负隅顽抗,寒冷的北风吹散了大雾,这里只是被遗忘的战场。
关卡BOSS:犮(摩耶)
剧情简析:第8章对应的是1943年3月26日的科曼多尔海战,双方互有损伤,白鹰战略胜利。
科曼多尔海战双方主要出场角色
重樱:
重巡:摩耶,那智(伤)
轻巡:阿武隈,多摩
驱逐:雷,电,若叶,初霜

白鹰:
重巡:盐湖城(伤)
轻巡:里士满
驱逐:贝利(伤),戴尔,莫纳汉,柯格伦

科曼多尔海战经过
转自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326523939725189&wfr=spider&for=pc)
1942年6月3日,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派出一支分遣舰队北上佯攻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希望以此吸引美国太平洋舰队北上,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则可趁机占领中途岛。但在6月3日到5日的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损失4艘日军航母,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了挽回些面子,山本五十六命令北上分遣舰队不惜一切代价攻占阿留申群岛。6月7日至8日,日军在阿留申群岛西南端空无一人的基斯卡岛和阿图岛登陆。美军随即切断了日军的海上补给线。使得岛上日军几乎弹尽粮绝。
1943年3月23日,为了给岛上日军输送补给。日本海军中将细萱戌子郎率领“那智”号、“摩耶”号艘重巡洋舰、“阿武隈”号、“多摩”号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护卫3艘运输商船驶向阿图岛。美军指挥部获悉后,即刻命令由麦克莫里斯海军少将指挥的“盐湖城”号重巡洋舰、“里士满”号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前往拦截。于是,一场发生在北极圈内的海战——科曼多尔群岛海战就此揭开了序幕。 3月26日拂晓刚过,美军舰队行驶到阿图岛以西180英里(290公里)的科曼多尔群岛海面上。与此同时,日军舰队位于科曼多尔群岛西北20海里处。“那智”号重巡洋舰驶在最前端,最后边是“山光丸”号运输船和 “电”号驱逐舰。
“警报!左舷发现敌舰!”突然,日军“雷”号驱逐舰上的一名日军了望哨报告在左舷远方发现有舰船驶来,日军起先以为这是落后的“山光丸”号和“电”号。但到早上7点30分,一名眼尖的日军瞭望哨察看发现,驶来的舰船数量不止两艘,而且明显具有美军战舰轮廓。“警报!左舷发现敌舰!各舰准备投入战斗!”日军护航舰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 美军舰只的雷达也已经发现了日军舰队。由于此时正处在北极圈内特有的极昼时期,天色大亮,空中略有些云团,能见度极高,气温大约在零摄氏度左右,十分适合进行海战。美军麦克莫里斯少将原以为自己碰上了一支日军运输舰队,可以轻松取胜。但很快他就从“阿武隈”号上的桅杆数量上判断出对方拥有巡洋舰,紧接其后映入眼帘的几艘重巡洋舰更令他大吃一惊。他意识到这次碰上的不是“肥肉”,而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8点40分,两支舰队相距1.8万米时,日军“那智”号和“摩耶”号抢先对美军“盐湖城”号开火。两分钟后,美军“盐湖城”号开火还击。随后,双方参战舰只都一一开火。
激烈炮战,美军渐处下风虽然美军舰队在数量和火力上占下风,但美军战舰安装的炮瞄雷达较为先进,在射击精确度上占有一定优势。 8点50分,“盐湖城”号的一发8英寸(203毫米)穿甲弹钻进“那智”号后部舰桥后爆炸,造成日军舰员11人死亡。另一发击中了主桅杆,破坏了桅杆上的大量天线和雷达。两分钟后,第三发穿甲弹击穿飞行甲板钻进了其下方的鱼雷舱。两名日军搬运兵被当场炸死,另外5名重伤。“那智”号上的损管工作陷入混乱,日军维修人员为防止受损发电机起火竟然关闭了全舰供电系统,顿时靠电力驱动的炮塔都无法转动,“那智”号被迫暂时退出战斗。日军其余舰只全力拦截美军舰队。日军“摩耶”号重巡洋舰的射击精确度明显高于“那智”号,“盐湖城”号四周激起道道水柱。很快,一发炮弹击中“盐湖城”号舰身中部侦察机弹射器,两名飞行员当即阵亡。9点30分,恢复电力的日军“那智”号的主炮恢复射击。日军巡洋舰将所有炮火集中到“盐湖城”号上。猛烈的炮火使“盐湖城”号的尾舵受损,经维修后仅能勉强左右转动10度,再也无法进行规避航行。8分钟后,一发8英寸炮弹命中了“盐湖城”号的主甲板,从舰首水线以下部位穿出,造成燃油泄漏,航速明显下降,操纵困难。11点整,麦克莫里斯命令舰队撤退。很快“盐湖城”号舰尾轮机舱又挨了两发炮弹,造成舰体大量进水。舰体向舰尾纵向倾斜5度,挣扎着继续向前航行。“盐湖城”号如死鱼浮在水面上由于舰尾进水,“盐湖城”号航速锐减到不足20节,落在了舰队末尾。麦克莫里斯急令所有驱逐舰赶回向日军舰队发射鱼雷,阻止其靠近“盐湖城”号。不过,“盐湖城”号很快恢复航速,鱼雷攻击的命令被撤销了。日军舰队原本已经追至距美军舰队2743米距离,但细萱戌子郎一见美军驱逐舰摆出发射鱼雷的架势,立即让所有日舰提前进行规避,影响了航速。 11点50分,“盐湖城”号上的维修人员为了将后倾的舰体恢复水平状态,为舰体前部注水,不想误使主锅炉舱进水,全舰丧失动力。“盐湖城”号停止了前进,如死鱼浮在水面上,与日军巡洋舰仅距1.7万米,情况万分危急。3艘美军驱逐舰拼死驶到“盐湖城”号前方,交替施放烟雾并向日舰开火,为“盐湖城”号争取最后一线生机。“里士满”号轻巡洋舰靠近“盐湖城”号,准备转移舰上人员。但舰长罗杰斯上校拒绝离舰,他指挥维修人员继续排除积水。12点整,奇迹终于发生,主锅炉恢复燃烧,“盐湖城”号勉强维持着8节的航速缓缓前进。与此同时,几艘美军驱逐舰顽强地用自己的5英寸主炮抗衡日军巡洋舰。很快,“贝利”号右舷中部被命中一发8英寸炮弹,5名舰员阵亡。两分钟后,又有两发8英寸炮弹击中“贝利”号后部锅炉舱和轮机舱。“柯格伦”号舰桥上10余名舰员被弹片击伤、大部分雷达受损。“贝利”号发射了5条鱼雷后带伤和另两两艘驱逐舰掉头回撤。像蜗牛般爬行的“盐湖城”号也向日军巡洋舰开火射击,掩护驱逐舰撤退。麦克莫里斯给自己的手枪上了膛,准备和追击的日舰展开最后的战斗。日军突然撤离战场两分钟后,日军指挥官细萱戌子郎中将做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命令日军护航舰队向东驶离战场。12点12分,双方距离超出有效射程,全部停火。科曼多尔群岛海战就此画上句号,“盐湖城”号和其他美军战舰终于虎口脱险。 这是怎么回事?细萱戌子郎当时是这样考虑的。首先,日军驱逐舰的燃料已经所剩无几,勉强能维持返航。其次,日军巡洋舰的弹药即将告罄。再者,他没有意识到“盐湖城”号已失去动力,误以为其停驶是为获得准确的射击效果。此外,他还一直担心会遭到美军陆基飞机的攻击。“盐湖城”号最后开火时,因为耗尽穿甲弹而发射了弹道弯曲的高爆弹,在日舰舷侧近似垂直地落入海中。加上后来云层较厚,过分谨慎的细萱戌子郎误认为那是高空中美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
科曼多尔群岛海战不仅是二战中唯一一次在北极范围内极昼条件下进行的海战,更是太平洋战争中少有的在没有航空兵、潜艇参与、岸炮支援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水面战舰在远距离利用舰炮和鱼雷进行角逐的海战。海战中,日军“那智”号重巡洋舰受到中等程度损伤。美军“盐湖城”号重巡洋舰严重受损,后来返回船坞进行了大修。“贝利”号和“柯格伦”号分别受到了中度和轻度的损伤。如果单从战果看,似乎日方获得了胜利。但从战略层面而言,日方此行的根本目的——向阿图岛输送补给的任务没有完成,实际上是无功而返。此后,日军不得不利用潜艇为基斯卡岛和阿图岛上的日军运送补给。而这种杯水车薪的供应量根本无济于事。1943年8月22日,美军最终收复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阿留申群岛战役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