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解析(李玫瑾)

以推理爱好者的兴趣打开的课。
结果发现有大量非常实用干货的育儿知识,实用性Max。
不愧是“育儿专家”……
(一)严重暴力犯罪心理解析
·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特点:
一个人的操作——独狼式
事先精心策划——预谋性
作案有仪式性——有想象
针对无关群体——属滥杀
发布作案宣言——有理由
·此类案件被认为无法预防,但——病人送到医生面前,就算不能救活他,至少要弄明白他为何病死。
人的心理发展有它自身的逻辑性,心理问题往往是滞后反应的——所以案件发生后我们去寻找源头,往往没有收获
·举例分析美国枪击案凶手:
·拒绝交流、封闭——有人居住的房子,却永远门窗紧闭,这是一种恐惧。
·小孩、学生被侵害而反抗继父、老师——主角为孩子,而父亲师长是力量的象征,这也表现出了恐惧。
→恐惧往往发生在12岁以下,青春期起止点。
12岁之下,人仍在依恋期内,人之弱小,环境极为重要。
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扩大环境圈的过程,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学校。
凶手八岁那年全家从韩国移民美国,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8年的生活会建立一个亲切、熟悉的生活圈,给人安全的心理环境——而一天在之内,居住环境、邻居同学、人种差异都成了纯然陌生的,且言语不通、文化不同——恐惧感由此而生。

熟悉会带来安全感,而陌生则带来恐惧,进而催生愤怒和暴力。
·心理创伤:

涉及到情绪、情感的心理创伤,往往会在内心留下一个恐怖的画面,以记忆的方式存在(心像),它没有时间性,会日复一日地积累,然后增强——到一定时间后,以相当的力量来干扰人的正常生活。
因为它不影响智力,所以心理问题在发展时不易得到他人的注意。
人在早年心理更为脆弱,更易患病,此时心理的熟悉非常非常重要——将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的农名工、将孩子很小就送出国的有钱人,都需要警惕类似的问题。
——此类案件早期预防更有价值。

(二)杀亲案的犯罪心理解析——抚养的错位
案情:

一对老夫妻、两个女子,两个孩子——杀人的是家中唯一的壮年男性。
父母健在,哥哥妹妹组合,有两个儿子,还有拆迁,经济状况极好,家庭结构也很符合国人喜好。

——“太”字的存在,表明他不是父母带大的孩子,因为从小如此,就会习惯。
依恋心理:
人在生命初期是完全无能无助的——此时的抚养人每次出现都带来愉悦——生理和心理的。
·半岁内的孩子已经能分辨,并表达自己的抚养人的亲近,对他人的拒绝——心理学称为依恋:依靠+眷恋。
·是一种情感发展——只对抚养人(不一定是生育者)形成。
·是我们管理、教育孩子的重要基础——是父母牵制孩子的“心理资本”。
·半岁左右显现,持续到青春期前。
·年龄越小,依恋感越强。
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往往造成心理问题(一站·战争孤儿)
人性和情感是息息相关的,而情感就是在人的早年一日日形成的依恋。
案件分析:
长孙,由祖父母带大,条件一般,但非常疼爱。
8岁来到父母身边读书,父亲以打管教。
年龄小的时候,老人宠养的问题很难显现,因为力量有限、学习压力不大、生活圈子也很小。
但在青春期(12岁后),身高迅速成长、学习压力变大、生活圈子扩展——宠养的问题就会显现:
·不愿意上学—惹是生非
宠养带来性格问题:
性格: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行为,必然与他人相关)
*性格的形成很像语言的习得,6岁之前习得的东西是终身的(母语)。

青春期——人走向独立的过程:
·独立处理事情,摆脱父母
·身高迅速接近成人,如果还被当孩子训斥就容易出现逆反
·自尊心很强
·宠养的孩子没有耐性,此时很难学习——往往结伴去玩儿,这需要钱,就发展到滋事


犯罪行为,是成长中各种教育的结果。
(三)系列杀手犯罪心理解析
案列:

原因:小时候、录像、杀手、酷
时间段↑ ;线索↑,两个外部,一个内部
唯一被放回的孩子:认我做干儿子,我接你一起养老。
内心问题(炸药桶)与外部刺激(导火索)
人向往的、刻意表达的东西往往是他在乎的、甚至是他缺乏的。

所谓的酷:外貌、幽默智慧、有钱有权,有情有义(朋友广)
情感培养会决定人的言语表达方式,社会性的表达方式、后来的认知方式、成年之后的发展。
1.多亲人抚养:随时能得到照顾、随时能听到交流
情感丰富、声音丰富
2.父母带孩子(一对一):
情感单一,爱语绵绵
3.保育园(一对多):缺少声音、缺少爱
→三岁之后的言语表达方式:1类外向,乐于和他人沟通;2类内向,不太敢说、不太敢对视,但是有动作
→社会性(和人打交道):1类表达能力强,很容易交朋友,小学课堂活跃(对人不对物,更关注老师),偏文科;2类不擅长交往,课堂安静(对物不对人,更关注黑板上的知识),偏理工
早年的情感缺乏会导致与人交往的困难,在早年的同性别交往就会缺陷,成年后的异性交往就会出现更大的困难。当生理成熟而心理缺陷,就会出现危机。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解析
——源于六岁前未能说不
案例:


*未成年绑架案几乎100%会涉及杀人案。
这样的“问题儿童”往往是 任性 的。
任性,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第二讲)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关键期的:

18岁前(未成年)虽然只有18年,却占据了10个关键期的6个——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可塑性强。

*过去信息化水平很低,孩子周边的环境“很干净”,当下却不一样了。
·六岁前孩子弱小,活动范围也小而单纯【家和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
这时候,父母应有意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对他说“不行”
·小学阶段,老师的教育相对有效
·12-18岁,独立性增强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早年的依恋和情感的发展。
依恋存在的情况下,三岁上下进行性格培养是最好的(开始能表述清楚的时候就可以了)。
当孩子表示独立意向,“我一定要”的时候,就是任性的雏形——此时抓住明显有问题的事儿进行管教。
早期管教重点
1.对孩子说 不行:
·抱到卧室(安全的环境),一对一:我对你负责+杜绝求助
·让孩子哭,家长四不要:不要骂、不要打、不要哄、不要走开;坐在旁边,笑着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要哭就哭吧
·不哭之后出去,拿毛巾擦脸:还哭吗?
2.鼓励沟通
鼓励孩子说出理由,同时要听别人的理由
——指出错误,让孩子认错,下次有事你可以说,我们可以沟通,但是不许哭闹
3.延迟满足——在情感之外,多一项控制的理由
购买玩具延迟一周,努力才能获得
——带孩子看她需求的东西,告诉孩子价格和家庭收入,让他对金钱有概念,让他知道所有的得到都不是白来的,是父母先付出辛苦来的;也让他知道,计划外的东西购入需要计划
4.克制冲动——父母不在也控制自己的办法
给予诱惑,让孩子进行自我克制
5岁上下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培养自主控制:游戏,一次给够两次的量,自由安排,锻炼自控。
Eg:周六给到周六周天的零食,自己安排,如果周六吃完就没了,如果一份留到周天,周天就给两份——周天把第三份拿给孩子看,告诉他你自己选择的,没有了。隔几周,再来一次游戏。
5.防止自私——食物分享、替人考虑
从上桌吃饭开始,给孩子形成集体印象(家的核心就是饭桌):不能先吃、帮忙做事儿、叫人一起吃。
6.防止娇气——跑步和游泳练就性格坚强
5、6岁,每周爸爸带孩子运动至少一次,体会体力之苦——坚持过去之后,只要努力,痛苦就会减小。
(五)高材生犯罪心理解析
——源于人生教育的缺位
·良好的先天禀赋+良好的专业教育+平时表现一贯良好+大好的人生前程——却忽然犯罪了。
→危害更大(专业的知识、优秀的智能)
特点:
年龄多在20岁之后;做与不做只在一念之间
→观念(在感知的同时形成的想法,有现实性)的问题。
观念是不存在过程的,感知到就有了想法,是一幅心像,一种意识流,没有时间性
观念的发展:
抚养:建立情感→发展言语 社会性
随时的教诲:唠叨→观念
不教而善→身体力行,孩子是父母的再现
早期的观念不易改变,人最基本、最稳定的观念源于早年(6岁前的观念会延续一生)

父母心理的天秤与倾斜(偏差):
父母看重孩子的能力发展(学科),一路选择“好学校”,培养好孩子,孩子常年沉溺学习。
观念:
源于经历——好孩子没有机会犯错
源于平时——孩子看到身边人最多的表现
源于耳闻——来自于社会多渠道
源于参与——与他人接触的社会活动
失于远离——有关生命的观念难以“观”
·死亡教育的回避让孩子无法理解生到死的痛苦
·现实的“观”受制于经历的视角、时间的“限”(短视性)
时间不可倒流,人生不容夺命的过错
人生与真情:
生命的起始是父母的爱情
生命的孕育和养育——母爱
生命的发展——亲情、友情、爱情……
信念(观念发展,就会变成信念)
人在经过实践后坚信不疑的观念。其核心是相信并坚持不变。
——内心的坚持存在着,你就不回因为一念而动
智能、技能给人活着生存的动力;观念、信念给人一生前行的制动保护。
给家长的建议:
·聪明的孩子更要在早年完善其“制动”系统,包括观念、信念。
·聪明的孩子更要让他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告诉孩子:智慧不仅用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更重要且更难的是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人的智慧远远不及大自然的智慧,要有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