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欧丽娟老师 #35集.完

绪论:何为文学
文学史→讲的是文学的历史,历史的角度定位
文学来源:
①宗教说
②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
③模仿说→再现
④游戏冲动说
⑤自我表现说→日记
⑥吸引本能说→人际沟通
文学作品:
①强烈情感
②艺术形式
③具体可感,是形象的反映
④美的规范的参与
钱基博界定文学:
文→
美丽:文的止境
复杂:言之有物
组织:言之有序
怎么理解文学?
面对过去的完整作品应该怎么去理解
①外部研究→文学所反应的社会内容
社会内容:①作者本身②社会脉络
举例:陈寅恪认为崔莺莺,崔姓在当时是山东五大姓,凌驾于皇族之上,绝无可能与张生产生关系这种行为→结论为崔莺莺是妓女,只是在作品中伪托高门(历史背景角度作出的考证,阶级角度)
②内部研究→文本分析
什么叫文学史?
★历时性角度认识对象→不同的时代(时间先后进程)文学传承与内在逻辑
共时性→同一个时间背景
文学史:文学历史的演变,由作品构成的几个体系(不是单一的作品),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也不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而是从时间先后顺序中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式。
文学史处理: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还是有局限性
文学史史观
两种:
1.文学发展有内在必然性,即发展到某种程度是有其目的性的,文学就是朝着某种目的去发展的→代表为胡适《白话文学史》,五四史观
这是线性进步的→古代到现代是绝对化单线进步的过程
但是自然演化观无法运用在人文发展观中
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朝着人性的最终极最有价值的目标进行
例:
①杜丽娘→至情的代表,个人的觉醒
②杜甫的《秋兴八首》→胡适批评为诗谜
③胡适赞扬韩愈的以文为诗,但是朱光潜、严羽都认为这是中国诗韵衰弱的关键
2.认为没有
参考书目
杜甫: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
1.《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2.《中国文学史》——叶庆炳
3.《中国文学史》——台静农
4.《中国文学史》——王国瑛
5.《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
6.《剑桥中国文学史》
总结
文学史所讨论的是:
1.文学的总体框架和大体脉络
2.文学现象展现的文学意识
3.文学作品的解读
★最重要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
非纯文学:1.神话类 2.历史著作
一、神话类
记录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类的解释
神话→最早的 收录于《山海经》《庄子》《楚辞》《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保留搜罗神话最多的作品(其中说的是作品里的神话,这是非纯文学的部分)
2.神话定义:
①神的故事(最原始的定义)没价值
②原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神话具有一整套严谨深刻复杂的内在逻辑,和现代相比没有什么差别
神话的产生一定要有信仰的要素,这是一种相信的活动
在谈论神话文学意义之前的补充:
神话的脉络背后支撑着很多的文学作品
神话是有结构的概念的,又展现了感性的结构,神话与诗本质上都是通过感性的想象来开展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空间→神话与诗歌的近亲关系
荣格:集体无意识
例如:太阳里住的三足乌,为什么多了一只脚→性本能,人的潜意识里的反映(心灵原型)→神话是认识人内在的宝藏(这需要足够的文化水平才能看到)
现代学者称神话思维又叫诗性的思维
神话的文学意义
1.在原型上所体现的与诗的近亲关系以及普遍性
2.中国神话是并列的静态的,西方神话是动态的叙事的→透过神话的表达来了解人性
3.神话故事和神话材料是后世取材的素材
神话分类:创世、自然、战争、感生、变形、推原
创世类:盘古的头发变成了星星→那个时代流星雨(有白带),皮肤上的汗毛里的跳蚤等寄生虫变成了人类
盘古的身体化作地球万物在西方有专有词汇为尸化神
山海经神话
自然神话中的烛龙→闭眼黑暗,睁眼光明→对日和月的解释
初民用自己的想象来诠释他们所周遭的世界
感生神话→有感而孕
变形神话(变化成别的形态存活下去)的生命力很强劲→怪诞派
卡西勒认为为什么有神话归根到底就是:人类抗拒死亡,无法忍受我们热爱的生命形态必然要终结
神话的本质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变形神话是最佳的反映 例:庄生梦蝶
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最佳例子:
精卫填海→女娃死后化作精卫鸟填海
夸父逐日→中途死后夸父手杖化作桃花林
中国与西方变形逻辑的不同决定于这个文化的性格
中国变形的逻辑(由什么变成什么)到了六朝后(志怪小说)基本采用的是向心型(植物动物经过修炼转化为人体)的变形逻辑
西方的变形逻辑多是离心型(人变形为其他形式)→宙斯变成天鹅勾引女生,达芙妮变成月桂树
▲在山海经中中国这种变形逻辑还没有,比较保留早期初民图腾信仰下半人半兽的造型
中西神话的差异
1.希腊神话可以归入叙述型的原型,中国神话是非叙述型的原型
★2.希腊神话以时间性为架构的原则,中国以空间性为经营的中心
即便如此中国神话对后来的文学影响也很重大
俄国学者李福清:许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积极的运用古代的中国神话,而且做这个事情的以章回体小说比诗歌运用的还多得多。
▲浦安迪→原型批评→认为明清奇书文体的整体结构设计就是来源于神话的原型
《山海经》
成书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年,刘秀认为山海经描写的内容和特点“远国异人”(“人”带有神性甚至兽型的独特形象)
怎么构想出“远国异人”的形态?《山海经》到底诞生于哪种文化的环境里?
袁柯考察《山海经》也是战国中期到汉初楚人的作品
《山海经》的流传与巫史有关,具有宗室立场
→考察《山海经》的《钟山经》里反映的是和夏人活动区域吻合→宗周王室对夏商周的传承
★《山海经》以后对于空间的描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博物体(各种经的空间的布局)的发挥
东晋郭璞(方士,算命人)注《山海经》中的刑天,说自己亲眼见过刑天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山海经》对小说具体的影响
1.后世建构仙境乐园的主要来源。→息壤
尤其在明清小说中,主要是以男群来构设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运作方式里,还是有对性别不平衡的意识,并投射到女儿国的想象中。→女儿国的想象来自山海经(《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雨女子居,水周之。)
巫咸:沟通神与人的中介。→正史中都有记录女子国→只有女子,怎么生育→水是生命之源→感生神话
玄奘《大唐西域记》,《西游记》《西洋记》中的女儿国,后被不断丰富。
《山海经·卷二西经》的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山海经》作为宝库包含了许多人类生活经验和想象的原型,而这个原型可以不断被发展,以此生生不息。
《穆天子传》
记录周穆王的故事,被视为汉代的意识结构支配形成的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
帝王的巡授行动背后的文化意义
→彰显中央与四方的模型给与的象征实践→君权神授的意识→汉代
巡授天下由东到西→东西对称(阴阳观念)的宇宙观,也是汉代的产物 例如:西王母(阴)、东王公(阳)
▲所以判断一个文献到底产生于哪个时代不是从内容判断,而是看它背后的意识形态。
《楚辞》中的神话题材
《离骚》《天问》《九歌》
《离骚》:
①“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月神,飞廉:风神
②“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不止是屈原祈求作法时所诉求的神灵,在文学的层次中构成屈原不断努力追求至死不悔的人格→构成屈原文学中求女母题。
例: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搁云端→屈原求女主题的延伸
先秦文学:寓言
寓言定义: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性质,必须还具有教训意味的独立故事。
《战国策》《孟子》里的寓言故事
寓言这个词汇的源头出现在《庄子》中的《寓言篇》:寓言十九,借外言之。→意在此,而言在彼
西方拉峰登定义寓言:故事是它的肉体,教训是它的灵魂。
《伊索寓言》短篇的虚构故事,蕴含道德教训和处事哲理。→例如罗德岛的故事,黑格尔引述:“这里就是罗德岛。”
陈浦清定义寓言:作者所有寄托的故事。 ①故事性②寄托性
中国的寓言:鹬蚌相争,不鸣则已,《孟子》:骄其妻妾
左传
寓言的范围: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
这些历史著作的叙事能力👉避免不了虚构👉影响到中国小说的发展。
《左传》,文史结合的传统→文学标准艳而富,以史家的标准来看“其诗也巫”👉追溯鬼神概念可以到左传。
韩愈:“左传浮夸”👉历史角度
历史著作之影响
《国语》的史学价值: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是战国时代策士游说,汇集时间为秦统一前。
其文学特色:①富于文采,酣畅淋漓②描写人物生动 ③策士的说服运用到了寓言
影响到了秦汉的政论散文和汉代词赋以及史记
史传
历史写作影响到了小说:
①情节化
钱钟书:“史书中描述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生无旁证,死无对症”👉例如唐玄宗和杨贵妃。👉史家不断揣摩想象尽量还原👉这与小说戏曲的臆造人物虚构境地是相通的。
《左传》虽然是纪实其实是拟代
结论:与神话相比,史传作为中国小说的起源之一,这个争论很少争议。
叙事文学概说
倪豪士认为中国小说的起源→追踪到周代(先秦)
①《庄子》、《孟子》、《战国策》、《国语》展露了后世小说中的写作技巧。
②从写作题材上讲,《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中提到的神话👉资料库
③从时间上看,最早小说是六朝的志怪小说。
把小说做一个分类:
①《左传》《国语》传记,历史性作品类
②《孟子》《列子》《春秋》这种寓言比喻游说之辞是经营修辞类
③《三海经》《穆天子传》神怪类
明代胡应麟用“幻设”定义小说→六朝的小说就不算小说,唐传奇才是真正的小说。
“幻”这个字怎么来的?
①是佛教用语→佛教进入中国带来这个观念,进入创作层再进入叙事领域→小说概念在宋代
▲原来所有对文学史的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很难有唯一定论。
哲学著作(史传散文)
诸子散文:主要是论说文
提供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等这些人到底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还是为了谋求功名富贵?
有对世界的关怀,恢复人生命的尊严
“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哲学的突破→只讲本质,从本质上思考→某些时代经过剧烈胎动诞生全新的文化生命
在中国这种思想的突破就在春秋战国时代,西方为希腊文化
以《孟子》来讲:
为了推行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必须运用那个时代的表达方式→铺排长篇,假设譬喻等。
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唐宋古文大家的典范
文学批评上的文气说,《公孙丑》篇:”浩然之气“,提到”体气“”夜气“
对”气“的考察→大自然中的风霜雨雪如何影响到人的文学上的表达
《庄子》:
从文学角度说,提供很多神话题材,保留神话内容最多的,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理(形象化的表达)→例:①啮缺,缺了门牙的人讲话漏风,泄露若干天机 ②支离疏→形残神全,反讽大多数人形全神残。
《庄子·厉人生人》:“癞之人,夜半生其子,遂举火而视之,唯恐其似己也。”👉对生命的沉痛
具有高度抒情性和表现力,“得鱼忘筌”“言不尽意”对后世玄言诗歌的发展。
后继者李白、苏轼等。
《荀子》:
论理的逻辑性比孟子更有过之。
《赋篇》对汉赋有影响
问答体,前半设谜,后半破谜。
咏物文学的肇端
★这些哲学著作提高了人们用文字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狄百瑞:儒家注重对话体的表达,具有影响力甚至渗透到了禅宗,不同于论辨体,在对话中取得进步。
纯文学的发生
在先秦纯文学主要是《诗经》是北方文学的代表,南北文学的差异还影响到明清时期的戏曲。
战国《楚辞》南方文学的代表
王力:“在多种文化中,每一个文化体都有一个基础文化,在文学中存在一种根文学,其意义在于有利规定诱发着文学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形成发展。”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触及到了根文学
《诗经》《楚辞》→中国文学的根源
《诗经》
缘起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出自黄河流域一带(高度历史化、伦理化)
颂、雅较早(西周),商颂也是周代产物
国风较晚,“风”的理解:
①民风、风俗
②“风马牛不相及”,牝牡相及→交配→婚、恋
《诗经》编撰:1.采诗 2.献诗→最终都要汇集到周王室。
诗、乐(舞),三百篇可弦歌
宋代程大昌:乐诗(诗可入乐)、徒诗(诗不入乐)
徒诗现象产生→南朝→声律说
孔子删诗说可能不准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诗经》的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判断
政变、美刺→正风、正雅、颂→后世的严治传统(儒家传统)
变雅、变风→在朝者身份的负面的批判、爱情诗就是淫奔之辞、居下流而上者(在儒家看来是非正统的)
诗学的正变观
汉儒所理解的风、雅、正、变
①以时和诗来定政变→时代的盛衰
②诗的功能→颂扬盛世、讽刺衰世
③以诗的志和情来定政变→言志者为正(大我关怀)、咏情(私情)为变
醇、直、辩、雅→大多是赞美
耻、浅、艳、绮、新→批评、否定
例子:唐诗的变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正面(正)vs晚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负面(变)
补充:采诗、献诗对后世的影响
采诗→白居易呼吁恢复采诗官(民、政结合)→新乐府运动→反映民生疾苦
《唐会要》:观风俗使
一个错误认识:诗经是用来教化百姓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也与百姓无关。
白居易作新乐府的背后不是为了让百姓理解的层次写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用天子能理解接受的方式→用毛诗、乐府古词、杜甫→改正鄙俗的民间歌谣
古文运动韩愈用的《史记·太史公书》《左传》(文体)来写作
元稹《莺莺传》用古典散文写的→都是反对民间鄙俗的风气
刘禹锡采用竹枝词→文人的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改正民间流行歌谣
诗经:诗六艺
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