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常识午餐】
1.(单选)大学生李某的一项发明获省级科技竞赛一等奖,为防止该项发明被他人非法利用,他依法申请了专利。李某的做法所体现的法的作用是: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强制作用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法理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的作用。
第二步,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通过授权性或义务性规范来使人们明确其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对本人的行为起到引路和导向作用。“依法申请专利”体现了法对李某行为的指引作用。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评价作用体现在通过法律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如他人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人的偷盗行为作出了否定性评价。
C项: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得一般人受到教育,如大学生观摩庭审后对有关自然人借贷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
D项:强制作用是指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与惩罚,如对犯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判处刑罚。
2.(单选)二维码目前广泛应用于汉字、数学、图片、指纹、声音等信息的存储。下列关于二维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二维码的国家标准
B.“扫一扫”加关注是目前二维码应用的重要方式
C.二维码在穿孔、污损引起局部损坏时就无法得到视读
D.扫描二维码可能感染病毒是因为二维码本身携带病毒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科技成就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二维码。
第二步,二维码最主要、最广泛的应用方式就是“扫一扫”加关注,以实现信息共享。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我国目前制定了两个二维码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 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 11350-2006)。
C项:二维码的容错纠正能力很强,即使条形码部分损坏,也能还原正确信息,以便得到视读。
D项:二维码本身并不携带病毒,扫描二维码感染病毒的原因可能是病毒软件利用二维码完成了自动下载。
3.(单选)预测表明,2020年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19.3%上升到38.6%。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家庭人口的抚养比系数逐渐减小
B.我国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将日益严峻
C.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消退
D.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经济-经济名词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名词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由题干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老年人口增多,非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抚养比系数将增大。A项说法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到38.6%,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
C项: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有力助推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红利消退。
D项:到2050年,老年人口增多,养老保险支付费用也会增加、支付压力增大。
4.(单选)村民王某提出宅基地使用申请,乡政府审核后报县土地主管部门审批,获得批准。县水利主管部门巡查时发现王某的房屋建在泄洪区,便责令王某停止建设,并自行拆除已建部分。王某不服水利部门的处罚。下列关于本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院应将乡政府列为共同被告
B.法院应将县土地主管部门列为第三人
C.法院应判决县土地主管部门赔偿王某的损失
D.法院应告知王某先复议,不服后方可起诉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民法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第二步,《行政诉讼法》第29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县土地主管部门批准了村民王某宅基地使用申请,若法院判决水利部门胜诉,那就意味着县土地主管部门当初的批准行为错误,因此县土地主管部门可视为利害关系第三人,法院应将其列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王某不服水利部门的处罚,该项处罚跟乡政府无关,法院不应将乡政府列为共同被告。
C项:《国家赔偿法》第7条第1款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由于本案中,水利局是被告,法院只能对水利局处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不合法,那么对王某进行赔偿的只能是水利局,土地主管部门作为第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法院判决县土地部门赔偿王某的损失不符合法律要求。
D项:《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本案中,水利部门并没有否认村民王某对该宅基地的权利,只是认定其房屋建在泄洪区属于违法建筑并限其拆除,因此并不符合“复议前置”的条件。
5.(单选)下列对“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的理解,错误的是:
A.该诗句的创作背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分田分地”的实质是确立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制度
C.该诗句描述的景象发生在闽西地区
D.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基本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文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诗句出自毛泽东写于1929年的《清平乐·蒋桂战争》。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规定一切公共土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分田分地”实质上确立的是国家所有的土地制度,而非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制度。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蒋桂战争系国民政府内部由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势力之间爆发的一场内战,发生在1929年3月至6月期间,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项:该词描绘了开辟闽西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大好形势,以及根据地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
D项: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是土地革命,即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6.(单选)下列诗句描写的景色按春夏秋冬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文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诗词的季节。
第二步,③描述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④中的“银蛇”“蜡象”描写的是冬天雪后的景象。在时间上,③排在最前,④排在最后。选项中只有C选项为③在最前,④在最后。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①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由“蛙声”可看出,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②出自北宋王禹偁(chēng)的《村行》,由“棠梨叶落”“荞麦花开”可看出,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象。
③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由“绿丝绦(tāo)”可看出,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
④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由“银蛇”“蜡象”可看出,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