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干预: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
在孤独症孩子的康复干预中,该如何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来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呢?带大家来了解如何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来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酌情参考。
自我效能感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培养自我效能感。

1.增加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作为孤独症孩子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并不是凭空想,而是孩子通过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行为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他/她的行动目标。
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目标的设定要与孩子能力相匹配,同时目标的设定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需要随着孩子的完成情况而适时发生改变。通过多次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其所强调的是榜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效能评价不应只根据单个榜样的行为表现进行,而应该多创设机会,让孤独症孩子有大量的机会观察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孩子所获得的成就。
个人的成败容易被人们认为不具典型性,而当多数人做出同样的成就时则对于孩子来说颇具说服力。

3.增加说服力
我们在通过言语对孩子进行教导、引导时,要注意言语劝导与孩子的能力是否匹配(言语是否切合实际、孩子是否能够理解言语等),而为了增加说服力,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行为目标和标准,列举出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例,利用榜样示范制造效果等方式。
言语说服信息的效能价值取决于其是否切合实际。现实化的言语说服因可以激发孩子的动机水平而使行动易于成功,孩子在这种说服内容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提升。但不切实际的言语说服不仅会使说服者失去威信,还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